关于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园林工程;施工;植物养护;技术创新
正文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在施工与养护技术方面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施工前缺乏系统性调查与研究、施工方案不完善、监管与管理体系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养护技术单一,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制约园林施工进程。虽然存在这些挑战,但通过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施工方案、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提升人员素质和技术创新,可以显著提升园林工程的质量和效果,对促进城市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园林工程施工要点
园林施工包括前期准备,制定施工方案和培训施工工人。首先对工程项目的全面了解,对施工设计图纸的详细审核,以及与设计单位和业主的有效沟通,确保施工图纸的准确性。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包括施工流程、材料选择、人员安排、安全措施等,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健全方案能灵活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比如,要对一座老旧公园进行改造升级,涉及园林绿化,水体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前期设计团队与施工单位要准备要现场勘查与审核图纸,明确现有植被分布、地形地貌、地下管线走向等关键信息,确保设计图纸与现场实际情况相符,避免施工中因设计与实际脱节造成的返工。为了确保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对石材、木材、铺装材料等应进行了专业的第三方质量检验,储备条件也完全按照标准要求。然后敲定施工方案,根据项目特点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包括施工流程、资源配置、施工方法等。例如针对旧公园内的湖泊改造,制定了分阶段清理淤泥、修复生态修复与种植水生植物的详细方案。组建绿化、土建、水电等多个专业小组的施工队伍,并对关键岗位人员进行了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培训,确保每位工人熟悉施工标准和安全操作规程。为了减少施工对周围环境和市民生活的影响,应该在施工区域周边设置了围挡,同时,建立了临时办公区、材料堆放区,并规划了施工道路,确保施工期间的物流顺畅,还制定施工废弃物处理和水土保持方案,保护现场及周边环境。与城市规划、园林、环保、交通等部门进行了充分沟通,获得了必要的施工许可和批准,确保施工合法合规进行。同时,协调好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提前公告施工计划,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项目完成后,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修剪、病虫害防治、季节性植物更换等。园林工程施工是一个涉及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多方面的综合过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策划和执行,以确保最终呈现出既美观又实用、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
二、植物养护技术
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合理布局,考虑植物的生长习性、季节变化及相互间的搭配,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和生态平衡[1],同时,根据植物需求对土壤进行改良,施加合适的有机或无机肥料,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基础。遵循“适地适树”原则,选择了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种类,例如,在公园中心区域种植了耐荫的八仙花和杜鹃,而在光照充足的开阔地带则配置了耐旱的银杏和国槐。施工初期可以对土壤进行测试,如果显示部分区域pH值偏高且贫瘠,那么可以进行土壤改良,通过施用适量的硫磺降低pH值,并加入有机质(如腐殖土和堆肥)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采取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植物健康状况,预防和控制病虫害的发生[2]。植物养护管理方可以采用综合病虫害管理策略,包括定期巡查和监测,一旦发现蚜虫或白粉病等问题,立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如释放瓢虫和使用生物农药,同时,通过种植如薄荷和迷迭香等可以吸引天敌的植物,能构建自然生物链,防止化学污染。对植物生长环境进行持续监测,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养护措施,增强植物的环境适应能力。安装气象站,实时监测气温、湿度、降雨量等环境参数,以便于及时调整灌溉计划和应对极端天气。同时,通过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断调整管理措施,如在干旱年份增加灌溉频次,或在病虫害高发季节加强监测和预防。此外,公园还实施了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既节水又环保。
三、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的未来建议
(一)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绿色转型
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绿色转型是指在园林建设过程中采用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法和技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态平衡[3]。设计者应当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和植被,减少土方工程,保留了大量自然水系,通过生态驳岸和湿地恢复技术,不仅保护了生物多样性,还提升了水体自净能力。使用绿色材料,比如再生材料和本地采购的石材、木材,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云计算平台,实现设计、施工一体化管理,减少了材料浪费,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通过远程监控减少现场人员聚集,降低能耗。同时,施工过程中采用电动或低排放的机械设备,减少空气污染。尝试在施工过程中实施了生态修复技术,如对受扰动的湿地进行生态补水和植被恢复,以及利用生态工程技术构建生态驳岸,既美化了环境,又保护了生物栖息地。园林工程施工技术的绿色转型不仅仅是单一技术的应用,而是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后期维护的全链条创新,旨在构建更加生态、智慧、可持续的城市绿地空间。
(二)植物养护技术的创新与优化
植物养护技术的创新与优化是园林绿化、农业生产等领域持续进步的关键,未来趋势中的创新与优化方向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促进植物健康成长,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土壤湿度传感器、气象站数据和植物水分需求模型,实现按需灌溉。例如,以色列的智能滴灌系统能够根据每株植物的实际需水量自动调节,大幅节约水资源。开发天然来源的生物刺激素和有机肥料,如海藻提取物、微生物菌剂,促进植物根系发展、增强抗逆性,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促进土壤生态平衡。倡导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农作方式,如稻鸭共生、间作套种,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提升土壤有机质,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通过植物养护技术创新与优化策略,植物养护不仅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同时也促进了生态平衡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植物养护领域还将有更多革命性的变革。
总结: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园林工程通过科学的设计与施工,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空间的美学价值,为居民提供赏心悦目的公共空间,植物是园林工程的核心元素,其成活率和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稳定性和观赏性。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是构建宜居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刘颖,郭艳艳.园林工程施工中植物养护技术应用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3):0133-0136
[2]马翠霞.城市园林工程绿化植物施工技术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工程技术,2024(3):0107-0110
[3]郭庆安.园林工程中土建施工管理与铺装技术分析[J].工程设计与施工,2024,6(2):7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