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实施路径与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董书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新城幼儿园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

在新时期,幼小衔接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在内容、方式及要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效衔接,确保幼儿顺利过渡,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共同关心的问题。课程游戏化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其趣味性和互动性强的特点,为幼小衔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施路径。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课程游戏化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幼儿提供更加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环境,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

课程游戏化;有效衔接;实践

正文


引言:幼儿阶段与小学阶段的过渡,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课程游戏化”理念引领下,幼小衔接的实施变得更为生动、有趣且富有实效性。游戏作为孩子们喜爱的活动方式,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将课程与游戏相结合,不仅能够降低幼小衔接的难度,还能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为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小衔接教育特点分析

    1.教育内容的连贯性与递进性

幼小衔接教育在内容上具有显著的连贯性与递进性。幼儿园阶段的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习惯和基本能力,而小学阶段则开始系统地传授学科知识。幼小衔接教育在这两个阶段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既巩固了幼儿园阶段的学习成果,又为小学阶段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数学领域,幼儿园阶段主要培养孩子的数感和简单的计算能力,而幼小衔接教育则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逐渐接触和理解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如加减法的运用、图形的认识等。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适应性

幼小衔接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呈现出多样性与适应性的特点。针对不同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对于年龄较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教师会采用游戏化教学的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对于年龄稍大、已经具备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孩子,教师则会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1]。此外,幼小衔接教育还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3.心理辅导的重要性与针对性

幼小衔接阶段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在心理辅导方面也具有重要性和针对性。教师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及时发现他们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扰,并给予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同时,教师还会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挑战。

二、课程游戏化理念在幼小衔接中的价值

课程游戏化,是一种将教育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发展技能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旨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幼小衔接阶段,课程游戏化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幼小衔接是儿童教育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涉及到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涵盖了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社交关系等多方面的变化。在这一阶段,课程游戏化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节奏。

首先,课程游戏化能够缓解幼儿的入学焦虑。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使得许多幼儿在进入小学时感到不安和焦虑。而游戏化课程以其轻松愉快的氛围和富有趣味性的内容,能够让幼儿在玩耍中逐渐适应新的环境和学习方式,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其次,课程游戏化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喜欢通过亲身参与和动手操作来探索世界。游戏化课程正是利用了这一特点,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游戏任务,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主动探索、积极学习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此外,课程游戏化还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发展[2]。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需要运用多种感官和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等认知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等。通过游戏化课程的学习,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多方面的发展。

三、“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实施策略

1.融入生活化元素

幼小衔接课程游戏化还需要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孩子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游戏内容。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购物游戏,让孩子们扮演顾客和售货员,通过买卖物品来学习加减法;在语言课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情境对话,让孩子们在模拟的场景中练习表达和沟通。其次,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手工制作活动,让他们利用废旧物品创作出各种有趣的作品;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教授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运动技能,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通过这样的生活化元素融入,可以让孩子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运用能力。

2.创设游戏化教学环境

游戏化教学的核心在于创设一个能够让孩子们积极参与、自由探索的环境。因此,在幼小衔接阶段,教师应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精心布置教室,营造出一个富有童趣的游戏化教学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室的空间布局,设置不同的游戏区域,如角色扮演区、益智玩具区、艺术创作区等,以满足孩子们多样化的游戏需求。在每个区域中,教师可以投放适宜儿童操作的游戏材料,如玩具、图书、画笔等,让孩子们能够自主选择、自由玩耍。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色彩、图案等视觉元素,打造出一个温馨、活泼的教学氛围。例如,可以在墙壁上贴上卡通图案,挂上彩色气球,或者在教室里摆放一些绿植,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和舒适。通过这样的游戏化教学环境创设,可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形成探索主动学习的意识,为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与生活奠定基础[3]

3.引入竞赛与奖励机制

在幼小衔接课程游戏化中,引入竞赛与奖励机制也是一种有效的实施策略。通过竞赛的形式,可以激发孩子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让他们在比赛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首先,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竞赛项目。这些项目可以是个人竞赛,也可以是团队竞赛,旨在让孩子们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实力。其次,教师还可以设立一些奖励机制,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竞赛并取得好成绩。这些奖励可以是物质奖励,如小礼品、图书等;也可以是精神奖励,如颁发荣誉证书、表扬信等。通过奖励机制的引入,可以让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努力和成果,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游戏化课程的评估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应关注他们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情感体验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多元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评估儿童在幼小衔接课程游戏化中的发展状况。首先,教师可以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来设定评估指标。例如,在知识维度上,教师可以评估儿童在游戏过程中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和应用能力;在技能维度上,教师可以评估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在情感态度维度上,教师可以关注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积极性、合作性、创造性以及情感表达等。其次,教师需要运用多种评估方法来获取全面、准确的评估信息。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方式外,教师还可以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角色扮演等更加贴近游戏化课程特点的评估方法。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更直接地反映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还能够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成果。

5.对游戏化课程进行评估与反思

评估与反思是课程改进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定期对游戏化课程进行评估,了解课程实施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在评估过程中,教师可以邀请教师、家长、儿童等多方参与,以获取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估结果[4]。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收集儿童的作品和反馈等方式来评估课程效果;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的交流、观察孩子的变化等方式来提供对课程的反馈;儿童则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看法和感受。在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评估结果,找出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教师可以思考游戏设计是否足够吸引儿童、游戏环节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儿童在游戏中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是否真正享受游戏过程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成长。

结束语

经过对“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实施路径与策略的深入探索,可以深刻感受到游戏化教学的魅力与价值。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然过渡到小学阶段,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展望未来,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能够继续探索和实践,将游戏化教学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为幼小衔接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注入更多动力

参考文献:

[1] 戚春萍.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新课程,2021(42):59.

[2] 张晓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游戏课程教学改革之思[J].读与写,2021(18):278.

[3] 邵愉妹.幼小衔接在课程游戏化理念下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1(36):39.

[4] 杨晶.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关于幼儿传统游戏创新的思考[J].新校园(阅读),2018(2):1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