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正文
一、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逐步形成的语文学科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情感态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课标的重要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生动诠释了生命意义与价值的道理。教学本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对课文字、词、句的感知,更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去思考豆子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去感悟"生命意义在于奉献"的人生哲理。教师应设计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推理的过程中提升思辨能力;创设讨论、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在碰撞思想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创设感悟、领悟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生命的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学生在课文学习中不仅积累了语文知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在思考、讨论、感悟的过程中语文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和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应用语文能力,发展语文思维,陶冶语文情操,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课文教学中聚焦核心素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如"五粒豆子最后的结局怎样""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你认为哪一粒豆子的结局最有意义"等,引导学生在讨论分析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体会奉献型生命的可贵。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讲述自己身边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奉献者的事迹,如医护人员、解放军、教师等,加深学生对"奉献"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崇高的人生追求。在语言建构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仿照课文说一说"如果你是其中一粒豆,最希望拥有怎样的结局",学生在表达过程中不仅运用所学语句,更能表达心中的理想和追求,聚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加深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升华情感境界,在语言实践中内化价值追求,从而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语文核心素养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课文《蝴蝶的家》为例,这首诗歌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生动描绘了蝴蝶与花朵和谐相处、相互依存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可贵。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关注字词句的讲解和背诵,忽视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韵律美,体会诗歌描绘的意境美。学生识记了字词,背诵了课文,但对诗歌的意境把握不够,审美情趣得不到陶冶,感受语言美的能力不能有效提升。还有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很少给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质疑问难、勇于尝试的机会,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难以得到培养。此外,一些教师随意削减课时,只关注教学进度,很少给学生以充分讨论交流、积极思考问题的时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品质也难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锻炼和提升。种种问题,制约了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以《蝴蝶的家》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意境之美,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在感受与想象中提升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体验。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尝试用"蝴蝶"的口吻来诵读课文,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在讨论交流环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学生在交流碰撞中加深对诗歌主旨的领会,在言语表达中提升语言建构能力。在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更多描写蝴蝶和花朵的诗歌,在比较阅读中感受不同诗歌的语言特色,积累优美语言,提升鉴赏能力。总之,教师应重视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比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
三、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面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教师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备课时不能只关注教学方法知识的讲解,而要深入挖掘教学方法中蕴含的情感价值、思维方式、审美鉴赏、文化底蕴等语文核心素养元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教师不能只关注课文重点字词的讲解,更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诵读中感受诗歌气势磅礴的艺术特色,揣摩诗人笔下"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顽强意志,体会"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艰苦奋斗精神,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加大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比重。要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动手实践等方式积极探究问题。如在教学《古诗两首》时,教师可以创设"我是小诗人"的情境,引导学生分组尝试填词作诗,学生在反复吟诵、推敲锤炼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在动手实践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领悟诗歌创作的乐趣,语文素养在"玩中学,学中玩"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提升。
教师应优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关注能力与品性的培养,要重视梳理教学方法中的语文基本功训练,加强朗读、背诵、默写等训练,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准确背诵、认真书写的过程中积累优美语言,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关注蕴含在语文教学方法中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德、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从而丰富人文积淀,涵育品行素养,教师应加强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要重视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要虚心听取学生及家长的反馈意见,根据反馈及时完善教学。要与同行加强教学研讨,学习优秀同行的教学经验,在专业交流互动中丰富完善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师在反思与研讨中查找差距、改进提高,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小学语文教师应站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高度来优化教学,在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多做探索,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最大限度地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良好条件,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品性、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反思,在语文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关键能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想境界、积累人文底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只有不断探索与实践,优化课堂教学,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梦菡.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八).新城区妇干巷春蕾第一小学;,2023:4.
[2]李淑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探究[J].名师在线,2023,(05):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