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助力幼小衔接的自然过渡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董书桐

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新城幼儿园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对幼儿园教学中的幼小衔接阶段的教学质量逐渐重视起来。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建立对幼儿园过渡的课程认知;根据课程的实际问题,提升幼儿园过渡的学习能力。课程游戏化是幼儿教师研究的热点课题,通过将游戏化理念引入教学课堂中,打造迎合幼儿兴趣爱好,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课程教学。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促进认知发展和情感交流。基于此,本文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助力幼小衔接自然过渡的策略进行探究,旨在提升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教学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

游戏化课程;幼小衔接

正文


引言

游戏课程化主要通过将幼儿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地位,利用游戏方式教导幼儿理解掌握知识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是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研究如何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和教育,对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幼儿教师要保证游戏化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保其在与课程要求相符的情况下,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其能够顺利实现向小学的过渡。

一、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分析

通过游戏化课程的建设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相较于传统的幼儿教学模式,游戏化课程能够位幼儿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对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对幼儿的各种能力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使幼儿在相应的课程中提前适应即将到来的小学学习生活。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来说,游戏化课程更加受幼儿的喜爱,因为游戏化课程通常需要幼儿之间进行合作与实践,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其接受程度也会比较高,通过将幼小衔接的相关课程融入游戏化课程中,能够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接受幼小衔接的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其尽快地适应小学的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广大幼儿园应深刻地意识到幼小衔接背景下游戏化课程研究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探寻课程的有效实施路径,以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成效[1]

二、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助力幼小衔接的策略探究

1、设定幼小衔接的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为了促进幼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学习和生活能够自然平稳过渡,幼儿教师在设置游戏化课程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基于幼儿的实际学习现状,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为提升教育质量,教师可将衔接作为主题,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设计游戏课程,并制定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通过故事、音乐、绘画等元素,创造多样化游戏场景和任务,吸引幼儿注意力,实现玩乐中学习、游戏中成长。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模拟小学生活的场景,让幼儿扮演小学生的角色,体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任务,如整理书包、打扫卫生、上课听讲等,让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规范和要求,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游戏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元素,如奖励机制、竞赛环节等,让幼儿更加积极地参与游戏,享受学习的乐趣。除了模拟小学生活的游戏,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游戏,如数学游戏、语言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让幼儿在玩乐中学习数学知识、语言表达能力等,为将来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设计这些游戏时,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游戏内容和难度,确保幼儿能够在游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实现课程游戏化的理念与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接和,将游戏化的教育功能最大化[2]

2、设定游戏主题,渗透游戏精神

游戏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幼儿教师确定游戏的主题,从而引入与主题相关的游戏,游戏主题的设定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需求也可以结合社会的节日氛围等。比如,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绘画比赛,让幼儿自行组队,在比赛活动上进行绘画,对于绘画优秀的小组,教师可以给予奖励。比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动物比赛等游戏,引导学生扮演小动物,并按照相关的游戏规则完成游戏。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不同节日的气氛,为学生策划节日游戏。例如,劳动节临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劳动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劳动者,如保洁员、外卖员等,从而让学生了解劳动者的不容易。这样不但能够增进幼儿对节日的了解,还能够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表现与交流水平。随着游戏化课程的深入进行,幼儿教师需要将游戏精神融入于课堂教学中,让幼儿理解和掌握游戏的规则和内容。幼儿园教师在组织规则游戏时不应只局限于课堂时段,而应积极将游戏融入于一日生活中的某个环节,从而灵活运用教育机制,利用各种教育契机,是游戏精神渗透于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早上班级点名时教师可采取小火车的形式,让小朋友在玩耍中完成点名活动,并树立按时到校的规则意识。而创造性游戏一般以表演活动为依托。幼儿会在演绎故事情节时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对心理感受,教师要充分接受幼儿的表演形式,并据此分析幼儿的心理与行为。例如,幼儿学习完《小蝌蚪找妈妈》后,教师可设计模仿表演活动,带领学生制作蝌蚪、青蛙头像,并让小朋友们进行角色扮演,演绎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3]

3、对幼儿教师开展游戏化课程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在游戏化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丰富游戏化课程的内容,提高游戏化课程的教学质量。需要对幼儿教师开展游戏化课程的培养,提高其专业素养,更加有效地推动幼儿的成长,使其能够真正意义地明确幼儿教育的需求以及游戏化教学的着力点,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这样才能为幼儿教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是提高自我认知,切实有效地形成对游戏化课程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明确课程可能会给幼儿带来的最终结果,通过此种方式,教师可以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采取符合幼儿需要的游戏化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平衡游戏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关系,若是简单的将课程做游戏化处理,而并未针对性的处理二者的平衡点,则必然导致幼儿的认知发展受到影响,导致幼儿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接受各种新知识,无法精准有效地吸收新内容。游戏活动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承担的角色也有着相应的差异,这是需要予以重点关注的内容,教师只有科学合理地做好对自我角色的把控,才能更好地满足每位幼儿的成长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此项工作并非一簇而就,而是需要在长时间的教师培训中逐步形成,最终,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例如,在具有竞技性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为保证幼儿能充分感受到结果的公平公正,则需要有效地承担起裁判的角色,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游戏活动的说服力,保证幼儿均接受来自教师的评判标准。又比如,在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活动中,游戏本身具有充足的趣味性,能够极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参与热情,在此过程中的教师应成为参与者的角色,和幼儿共同完成游戏,这样能够极大程度地拉近教师和幼儿的距离,更好的满足幼儿的成长需要。还有部分游戏规则对幼儿来讲不太容易理解,此时教师则需要充分做好引导者的角色,要更好地维系游戏活动的稳定运作,循序渐进的进行下去,用于推动幼儿的深度成长与发展[4]

4、积极建立游戏化课程的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基于幼儿的性格特点,对游戏化课程或者活动内容比较感兴趣,但从实践的教学经验来看,随着游戏化课程的深入,部分幼儿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兴趣降低等现象。因此,为了持续提高幼儿参与游戏化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幼儿教师需要积极建立游戏化课程的评价激励机制,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能力。奖励机制和及时反馈是两个重要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励幼儿在游戏中表现优秀,并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奖励机制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激励方式。通过设立奖励机制,如小红花、表扬信、小礼品等,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努力学习,充分体现幼儿的表现和努力。奖励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自我激励意识,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就感和乐趣。例如,在形状和颜色学习游戏中,可以设立每次完成任务后发放小红花的奖励机制,激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努力完成任务,从而增强幼儿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及时反馈也是激励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及时反馈,可以让幼儿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表现,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游戏化教育中,教育者可以针对幼儿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学习。例如,在小组竞赛中,及时告知获胜小组并给予表扬,同时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反馈,让幼儿们知道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激励幼儿在下一轮竞赛中改进和提升[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助力幼小衔接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还能够通过游戏化课程提高幼小衔接的教学质量,促使幼儿健康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邓惠.课程游戏化下利用绘本开展幼小衔接的策略[J].儿童绘本, 2023(23):0069-0071.

[2]徐明明.幼小衔接背景下中班幼儿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J].智力, 2023(9):195-198.

[3]陆茜倩.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园大班课程游戏化实践研究[J].女报, 2023(7):0088-0090.

[4]戚向荣.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生本化——浅析"双减"背景下幼儿园大班幼小衔接教学思路[J].教育界, 2023(23):86-88.

[5]李霄.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小衔接的现实困境与突破分析[J].炫动漫, 2023(8):0004-00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