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的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问题驱动;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正文
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在学生生长发育过程中,起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优化学生学习技能、强化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作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设计,立足学生学习发展所需,突出课堂学生主体地位,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激趣、引思、导学等价值功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探究实践的空间,促进学生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学习能力的提升,助力小学数学教学新的突破。
一、小学数学课堂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新课标育人理念与教学方法的指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遵循“以生为本”教学原则,突出学生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需要启迪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品质发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驱动,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提升,最大化地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同时,在问题的驱动下,也能够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好奇心,使他们自发地参与课堂学习探究活动中来,丰富数学知识的建构与解决问题能力技巧的提升,从而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二)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发展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同时,在新课标中也强调了要让学生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世界。数学作为与我们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具有的本质属性,数学与现实也存在着密切的逻辑联系,通过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意识与品质,才能揭示现实情境中所蕴含的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对此,小学数学课堂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学生思维发展进阶的关键。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使其经历思考、分析、推理、归纳等过程,从而获取相应地论证结论,形成条理清晰的逻辑性思维,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得到充分的思维训练,切实助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塑造。
(三)打造高效趣味互动课堂
高质量的数学学习课堂具备趣味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征,学生能够在此学习氛围中高效获取知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实践活动中来。因此,数学教师需要抓好趣、互动课堂的构建,通过有效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合作交流,由此点燃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为学生搭建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从而助力数学互动课堂的建设,发挥问题驱动教学的功能价值。
二、问题驱动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以学生为主体
相较于传统课堂中的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需要教师从始至终拖拽着学生往前进,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所呈现的氛围也睡枯燥乏味的,长久下去,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势必会削弱,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数学课堂引入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融合多元教学资源,构建趣味、真实以及具备挑战性的学习课堂,给予学生分析、探索、思考的空间,调动起学生学习主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二)提倡多元评价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提倡多元评价,即教学评价不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是要积极融入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形式。通过生生互评的形式,能够反馈出教师难以发现的细节,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感,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用学生的视角来评价、观察同学学习状态与效果,给予教师良好的教学反馈,帮助教师及时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及侧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师生互评也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暴露出在教学设计与安排上的不足并及时改善,有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多元评价形式的引入,同样也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个人荣誉意识与竞争意识,实现自我的突破与调整,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注重情境创设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是由兴趣所驱动,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背景和实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生活情境、游戏情境、故事情境等各种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往往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决策,切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为了确保情境塑造的效果,数学教师应当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行为倾向、价值观念等,构建与之相应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三、问题驱动下小学数学教学措施
(一)明确课程目标,构建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引入问题驱动模式,目的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对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当聚焦课程内容的重难点,构建核心问题,综合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围绕着核心问题而展开教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问题设计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例如,在学习《长度单位》中“认识厘米”内容时,结合教材设计目标,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明确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并由此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认知观念,因此,教师可设计核心问题“长度单位是如何形成的?1厘米又是多长呢?”随后,根据教材编排内容,设计实践活动,“测量物体离不开长度单位,这就需要又一个测量标准,统一长度单位”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拿出尺子,向他们介绍从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即是1厘米,同时引出后续问题:“同学们,大家可以比划一下1厘米到底有多长?”学生把拇指对准尺子的0刻度线,食指对准1刻度线,两指之间的空隙即为1厘米长度,通过构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认知,从而初步建立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搭建学习支架,提升探究兴趣
问题驱动往往不局限于一个问题,而是通过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控,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认知设计出引导性的问题链,带动学生对重点内容展开深度学习。问题链能让知识之间的过渡变得更为自然,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显而易见,教师需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进行提炼优化,找到问题引导的关键,同时,在问题链的设计时还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构建完善的学习支架。
例如,在学习《平移和旋转》内容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了解认知,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如钟表指针、电梯升降等,由此,教师可通过生活实例向学生展示平移与旋转运动,“大家知道钟表是由哪些部分构成?钟表的时针与分针分别做着怎样的运动?时针与分针的运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一系列问题链引发学生回顾与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手势操作,演示旋转或者是平移的动作,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化学生观察、思考、对比等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创设问题情境,降低学习难度
提问是一门艺术,问题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直白的提问往往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抽象理解的压力,提问的效果也大打折扣。对此,新课标明确指出“情境与问题是相辅相成的,情境能够化抽象为具象,辅助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对此,数学教师在开展问题驱动教学实践中,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积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找寻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影音并茂的信息、有趣的游戏内容等,在真实而生动的情境之下,简化学生的问题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学习《正比例与反比例》内容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使得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概念有着准确的界定,教师可为学生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为学生展示一个长度为30米的正方形展厅,并要求学生用边长为30厘米、40厘米、50厘米、100厘米这四种不同尺寸的方砖进行铺设,计算出不同地砖使用的数量。并让学生思考“地砖尺寸的不同会对所需地砖数量带来怎样的影响?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以此生活化、层次化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思考意识,鼓励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掌握相关概念,强化认知与积累。
(四)组织小组合作,促进交流共进
小学数学问题驱动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小组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的主体参与,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构建,调节学生的个体差异,使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变得事半功倍。对此,数学教师应当合理规划小组分配,引领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挖掘学生的优势与潜能,营建互动、互助、互补的课堂环境,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内容时,设计生活情境,如超市购物、学具购买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研究计算方法,鼓励运算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发挥领导和榜样作用,帮助小组成员分析和整理算法,最后进行各小组研究汇报总结,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在合作交流中探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并养成协作解析问题的好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引入问题驱动教学实践,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思维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打造互动型数学课堂的可靠途径。对此,需要数学教师认真把握数学课程目标,做好核心问题的挖掘和设计,构建学习情境,提升提问技巧辅助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助力学生高效攻克难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扶荣,贾雨婷.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22(29):113-116.
[2]汤逸茹.浅谈问题驱动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J].求知导刊,2022(23):80-82.
[3]陈新鸣.基于问题驱动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53):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