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未来——贫困生就业能力精准扶持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摘要
关键词
高校教育;贫困生就业能力;就业扶持
正文
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难题,不仅与贫困家庭的未来和职业教育的质量息息相关,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繁荣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通过研究当前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现状,有效探索精准就业帮扶新路径,促进贫困生实现高质量就业,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心理素质脆弱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一个特殊时期,而贫困大学生多为农村低收入家庭。因为自身家庭情况不是很好,且自尊心很强,所以在和那些家境不错的学生打交道的时候,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们在物质上的巨大差距,这就会让他们感到自卑,让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在物质层面,国家与当地政府分别建立了“奖”、“助”、“贷”等多种助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为贫困生在学校期间的多种学费支出提供了基本的保证,同时,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还可以享受到创业补贴、人才补贴等各种优惠政策的扶持,减轻大学生就业时的经济压力。但是,大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济上的贫困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心理贫困,不但会对他们的个人工作和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还会对他们的人际关系、人格健全的身心发展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主要特点是,他们的心理素质更加敏感、脆弱,长期的财务不稳定,会使贫困生在今后的生活与发展中产生过度焦虑、消极、自卑的负面情绪,有的还会出现自闭孤僻、自暴自弃、逃避现实等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在学校里,个人的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很好的强化和锻炼,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会显得很茫然,很难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去完成自己想要的工作。
(二)社会资源匮乏
社会资源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贫困生的原生家庭一般难以提供丰富的社会资源支持他们,这就导致贫困生的社会资源相对比较乏。而贫困生乏的社会资源所产生的劣势,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他们的求职成本。首先,非贫困生可以通过其社会资本的先天优势,实现短期时间内的就业。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两者之间的求职成功所用的时间差距扩大,这也就意味着贫困生花费需要更长的时间、打印更多的简历投人求职过程中,增加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才能获得就业。其次,虽然官方正式渠道提供相对充足的求职信息,但许多非贫困生仍然会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优势,扩大各类求职信息的收集范围。而这不仅会对贫困生造成“信息挤压”,还会无形之中增加贫困生求职焦虑感,贫困生为了减轻这种焦虑感,则会以自身有限的社会资源收集求职信息,导致自身的求职信息获取成本提高。最后,非贫困生社会资源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其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无须支付过多的资源交换成本,就能为其就业提供帮助。而贫困生由于社会资源的欠缺,则需要支付更多的资源交换成本才能为其提供帮助就业。因此,社会资源的不平衡也是造成贫困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就业期望过高
部分贫困生之所以无法顺利实现就业,因为他们抱有过高的就业期望,迫切地希望通过寻求一个既可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又能缓解家庭的经济重负,福利待遇优厚的就业岗位,而对服务性或基层岗位的工作则抱有明显的排斥心理。过高的就业预期,势必就会提高贫困生的就业难度。不少调查表明,许多贫困生更倾向于选择在发展环境好、就业机会多的一二线城市工作,也更希望在福利条件好、收人稳定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就职,对回到收入待遇较低的农村或基层岗位建设家乡,则抱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急于摆脱经济困境,过分注重物质条件的心态,忽视未来发展的就业观,令不少贫困生与很多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擦肩而过,导致其陷人就业路径减少以及就业范围缩小的窘境。
(四)就业信息繁杂
高校主要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着重强调专业实操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入学之初,学生就被教导要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工作。在实习就业阶段,职业院校通过开展企业宣讲会、说明会、招聘会等企业进校求职活动,多样的就业活动信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行业情况,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与此同时,许多高校缺乏一个完善精准的就业服务信息库,缺乏对求职信息的收集归纳,更未达到有效的分析整合,未能准确分析学生以往的就业数据和相关专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建立详细的就业信息分类和精准推送,纷杂繁乱的求职信息很容易使学生在对企业的选择中存在许多迷茫和不知所措,学生可能难新潮电子以作出最佳的选择,匹配适合自己需求的单位或岗位。
二、贫困生就业能力精准扶持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一)积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尽管人数很少,但其现状与需要是不可忽视的。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外,对大学生的精神卫生也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关注。就拿小张来说,他是一名来自边远乡村的职业学校学生,他的家境非常贫困。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由于出身贫寒,他经常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他在同学面前总是有点拘束,没有信心。在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过程中,小张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为解决小张等贫困家庭学生的自卑感,学校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首先,对贫困学生进行精准识别,全面掌握贫困学生的特殊需要与困境。基于此,学校对像小张这样的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辅导与辅导。同时,学校也定期举办“心理研讨会”,并聘请专家辅导,让学生面对自身的贫穷背景,提高自信。在一场心理学研讨会上,小张大胆地讲出了他的经验与感触。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他对自己贫穷的身世有了新的认识,也逐步消除了内心的自卑感。从那以后,小张整个人都开朗、自信起来,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并且在校方的协助下,得到一份令人满意的实习工作。这些举措不但解决了小张这样的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而且在精神上也给予了他们很大的帮助。学院确立了就业支持的原则,用严谨的工作作风,切实促进贫困学生的内在成长。在这种帮助下,贫困学生不但可以安安心心、健健康康地上学,而且毕业之后,还可以奔赴祖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高校在进行就业援助时,一定要对贫困学生的心理卫生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指导,使其摆脱自卑,提高自信心,促进其全面发展。这种资助制度既能解决贫困学生当前的困境,又能为其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一对一分类落实精准化帮扶指导
要保证每个贫困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助学工作的成效,就必须实行一对一的分类管理。这既要求辅导员准确地掌握资助对象、资助形式、资助内容和资助效果,又要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有的放矢。首先,在录取的时候,学校将组织一支专门的队伍,对贫困生进行调查,并进行分类。通过与学生本人、父母以及当地教育部门的联系,辅导员对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心理、教育背景等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建立了详细的学生档案。这将为我国今后的扶贫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在建立档案档案的同时,辅导员还对学生进行了入学慰问,并对学生进行了“一人一信”。通过与贫困生的面对面沟通,更深入地了解贫困生的心理需要与困扰,并将校方的关怀与支持传递给贫困生。通过这次活动,使学校和贫困生的关系更加紧密,也为以后的助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础。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的贫困生,实施精准分类、有针对性的辅导。针对贫困地区出现的“隐贫”、“返贫”等问题,加大排查力度,做到一个不漏。针对不了解国家助学政策及就业政策的同学,开展各种奖助贷宣传活动,对“奖助贷”、“求职创业补贴”等扶持政策的申请条件及流程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同时,公司还会有专人为每一位学员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全面地了解和享受到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针对缺乏实践机会的贫困学生,辅导员积极利用校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项目等资源,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辅导员为贫困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同时,辅导员也鼓励教师积极推荐介绍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对于学习能力不足的贫困生,辅导员采取“一对一”辅导的方式,通过专业的指导和督促,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辅导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从“被动式接受”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同时,辅导员也为这些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和关爱。通过实施一对一分类施策、精准化帮扶指导,辅导员成功地帮助了众多贫困学生实现了全面发展。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在实践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回馈社会,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建立精准就业服务信息平台
在新形势下,对贫困学生的就业进行精准扶贫,已成为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更好地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和个性化水平,保证贫困家庭成员可以获得优质的就业,职业学校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对大数据就业服务信息平台进行改进和优化。首先,要加强与政府、大企业之间的协作,建立起校企三方协作的平台,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样的协作方式,既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又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及时。比如,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地方政府、多家著名企业结成了密切的战略伙伴,建立了网上职业介绍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贫困大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求职信息,行业动态,法律法规等,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其次,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建立面向大学生就业信息的个性化推荐与甄别体系。通过对各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储备、性格特点、个人就业意愿等进行调查、统计与综合分析,该平台可以对贫困学生进行智能推荐,并对其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与就业引导。比如,一所高等职业教育学院的大数据平台,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实习经历和兴趣爱好,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画像”。同时,该平台还针对贫困大学生,向他们推荐符合自己“职业画像”的职位,使其顺利就业。最后,为保证大数据就业服务系统能持续地为贫困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建立健全的就业反馈机制。通过对贫困学生对就业指导支持工作的满意度进行动态收集,该平台可以对贫困学生以及企业的需要与意见进行实时的了解,从而为今后的优化与改进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职业学校还要对已经完成就业的贫困大学生开展跟踪调查,对其就业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对其就业情况和信息平台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修正。比如,一所高校学院利用大数据平台,发现了一些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困境与发展瓶颈,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职业辅导与技能训练,使其成功地渡过了职业瓶颈。
(四)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合理利用
为贫困职业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保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在这一进程中,政府扮演了一个关键的作用。首先,国家应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宏观调控,通过调整工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比如,政府可以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行业进行扶持,这样既能给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又能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次,在行使其监管功能时,政府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要保证人才市场的公平竞争,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可持续的监督体系,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政府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监督,保证用人单位严格遵守用人程序,杜绝用人单位对用人单位的歧视。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监管与反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搜集与处理,以保障贫困大学生的正当权利不被侵犯。其次,要建立健全劳动保障体系。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制度的完善,使部分由于种种原因而暂时失去工作的高校贫困生能够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缓解其经济负担。这既是一种关怀,也是一种激励,一种鼓励,一种支持。同时,要加强与学校、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共同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困难。比如,建立面向大学生、大学和企业的“一站式”网上就业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既能提升就业服务的效能,又能让贫困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与机会。
三、结束语
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实践,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精准支持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在此过程中,辅导员对贫困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建立了一套科学的评价制度,以保证资助的有效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对贫困大学生有实际的帮助,同时对其它相似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今后的日子里,辅导员将持续深入地研究和实践贫困学生的就业能力精准支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提升帮扶成效,为促进贫困学生的综合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全社会都能对贫困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卢奔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精准帮扶改进措施[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3):64-65,68.
[2]李含悦.加强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路径[].经济研究导刊,2023(3):149-151
[3]张越.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0):30-32.
[4]张伟伟.高校贫困大学生精准就业帮扶路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2):21-23.
[5]周智愚.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精准帮扶”策略探析[J].就业与保障,2021(13):5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