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齐鲁文化、思想发展、学前教育专业、海洋型文化
正文
本论文是2023年度山东省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专项课题《基于齐鲁文化的高等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研究》课题编号L2023C10190018的研究成果。
1. 齐鲁文化起源
齐鲁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是文化发达之区,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在此创造了东夷文化。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在当时处于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齐鲁两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文化传统虽然存在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文化。这种文化融合了齐文化的开放、变革与鲁文化的传统、礼仪,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孔子及其学说在这里诞生并得到广泛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家文化强调仁爱、诚信、礼仪和道德,成为齐鲁文化的核心。齐鲁文化的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 春秋时期——孔子思想的诞生与齐鲁文化的初步融合
这一时期,齐国经历管仲改革,国力强盛,齐桓公称霸。同时,鲁国则坚守周礼,保持着深厚的礼乐文化传统。孔子在鲁国提出儒家思想,并到齐国游历、传播学问,其思想融合了齐鲁两国的文化精髓,标志着齐鲁文化的初步融合。孔子的“仁”的思想,就是发源于齐文化的。
1.2 战国时期——儒学的“齐鲁化”与文化的广泛交流
随着儒学在战国时期的发展,它逐渐从鲁国的一种学术文化,发展成为“天下之学术”。孔子的弟子遍布各地,传播儒学,促进了齐鲁文化的进一步融合。齐国稷下学宫的建立与兴盛,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平台,也加速了齐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1.3 秦汉时期——齐鲁之学的发展到独尊儒术
汉代经学发达,孔子编立的《五经》成为统治之本。齐鲁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董仲舒等儒家学者吸收齐国和鲁国的思想,使儒学从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的地位,这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2. 齐文化与鲁文化的特色
齐文化和鲁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地域文化,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色和魅力。齐文化以其开放、变革和海洋型文化体系为特点,而鲁文化则以其敦重伦理道德、崇尚礼仪秩序和大陆型文化体系为特点。
2.1齐文化的特色
齐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强调变革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注重人才和功绩,由于齐国靠海,因此齐文化也呈现出一种海洋型文化体系的特点。这得益于姜太公实行的开明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礼”,促成了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此外,齐国东临滨海,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也影响了齐文化的特色。齐国文化代表人物有:
2.1.1姜太公: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被尊为“百家宗师”。姜太公提倡“重民”“贵民”思想,认为以人为本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他提出“尊贤尚功”的用人政策,尊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并认为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以及“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富民强国之术,对齐国的崛起起到了关键作用。
2.1.2齐桓公:中兴之杰,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进行了一系列宫廷官制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旨在提升国家的管理效率和能力。他任人唯贤,识人用人,任命管仲为相,并起用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来辅助治国。他采纳管仲的治国思想,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伟业,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2.1.3管仲:春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提出富国安民、选贤用能、礼法并用等治国理念,对齐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国家治理应以德行为基础,君主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来影响和引导人民,他主张不拘一格选拔重用人才,以才能为标准,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2.1.4孙武:著名的军事家,尤其是《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奉为军事学的经典之作,充满了对战略和战术的深刻见解。他强调战争是一种策略游戏,兵者诡道,需要运用智谋来战胜敌人,他认为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知己知彼是制定战略的基础,这一观念成为了其军事思想的核心。
2.1.5孙膑:著名的军事家,主张对战争持慎重态度,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必须谨慎使用武力。他强调要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确保战争的胜利。
2.2 鲁文化的特色
鲁文化以周文化为主体,因此特别注重伦理道德,非常注重礼仪和秩序,呈现出一种大陆型文化体系的特点,鲁文化还强调仁爱和诚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在鲁国的社会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使得鲁国成为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信任感的国家。鲁国文化代表人物有:
2.2.1周公:鲁文化的始祖,周公非常注重通过礼乐来教化人民,认为这能使社会更加有序和谐。他制定了一系列礼制和乐章,旨在通过教化来提升人民的道德品质,并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强调法治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治理的基石。他推行了多项法律制度,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在军事方面,周公有着独到的战略见解,如“乘人之时,以己之能”等军事战略原则,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并实行统一指挥。他通过制定各种典章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为鲁国乃至整个周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2.2.2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爱”、“礼制”等核心思想。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爱,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非常重视礼制和道德规范,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方式。他创办了私学,广泛招收学生,并因材施教,提倡“有教无类”,即教育应面向所有人,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鲁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3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了“性善论”和“民本主义”等观点。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但这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修养来发扬光大。强调统治者应实行仁政,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念,即民众的利益应放在首位。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大丈夫”作为理想人格,主张舍生取义的义利观。他认为通过内心的修炼可以提升个人的道德品质,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3 外来学说对齐鲁文化的影响
2.3.1韩非子:虽然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他并非齐鲁地区的人,而是韩国(非现代意义上的韩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人,因此不直接属于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对齐鲁地区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2.3.2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虽然他的具体出生地不详,但他的主要活动区域包括齐鲁地区,且墨家思想对齐鲁文化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以认为他是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2.3.3邹衍:邹衍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齐鲁文化有一定的贡献,尤其是在阴阳五行学说方面。因此,他可以被视为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2.3.4老子和庄子:老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虽然他们的出生地和具体活动区域有争议,但他们的思想与齐鲁文化有一定的交流和影响。主张“无为”“贵柔”“尚下崇弱”,以静制动、后发制人等思维反其道而行之的思想。然而,由于他们并非齐鲁地区的人,因此不直接属于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
3. 齐鲁文化思想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作用
齐鲁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道德规范,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精神,强调和谐与合作,在《论语》等儒家经典中,多次提及“和”的丰富的内涵。其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也为他们的专业成长和个人修养指明了方向。
3.1齐鲁文化中的“仁”的观念,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关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仁爱之心是必不可少的。他们未来将成为幼教工作者,需要具备对儿童深深的爱心和耐心。通过学习和领悟“仁”的内涵,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关心每一个孩子,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
3.2“义”的观念,强调的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坚守职业道德,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就是“义”的体现。他们需要通过学习齐鲁文化中的“义”,明确自己的职业操守,坚决抵制任何有损儿童成长和教育公平的行为。
3.3“礼”在齐鲁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代表的是一种规矩和秩序。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礼”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学会尊重他人,遵守教育行业的规范和礼仪,为将来的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4“智”和“信”也是不可或缺的。“智”强调的是知识和智慧,鼓励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信”则强调的是诚信和信誉,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通过学习“信”的内涵,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起良好的教育信誉,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尊重与信任。
4. 齐鲁文化思想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研究
我们可以从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等表层文化入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涵,由浅入深,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将齐鲁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对于培养高素质、有社会责任感的幼教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4.1提高对齐鲁文化思想的重视程度
在高等院校设立相关齐鲁文化的课程体系,特别建议山东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重视齐鲁文化建设,认识齐鲁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积极普及齐鲁文化,大学聘请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进入作为实践导师。
4.2加大齐鲁文化思想的教育科研力度
齐鲁文化思想内涵深厚,是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及政府部门应加大研究力度,成立相关的科研机构。充分挖掘齐鲁文化的潜质,鼓励师生进行校内、校外的各级横向课题、纵向课题的研究。教师可以通过儒家文化展示齐鲁大地的深厚文化底蕴,通过讲解名山文化和名泉文化等展示齐鲁地区的自然风貌和历史发展变迁,通过学习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节日深入了解齐鲁大地独特的民风民俗,通过酒文化和海洋文化感受齐鲁人民的劳动智慧。
4.3拓宽齐鲁文化思想传播的有效路径
当代对于宣传和弘扬齐鲁文化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纸质媒介,人们更看重的是全身心的感官体验,这也对齐鲁文化传播者实施路径面临提出了新的要求。髙校和社会相关文化机构应积极发挥自身网站、QQ、微信、抖音短视频在社会传播速度和广度的优势,结合理论和实践课堂的互动,积极进行齐鲁文化活动和相关赛事的参与,实现齐鲁文化传播和宣传、继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
5. 总结
综上所述,齐鲁文化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还可以为他们的专业成长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齐鲁文化思想体现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原则,可以为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在大学齐鲁文化课程的设立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潜移默化的培养了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因此,强调齐鲁文化在教育领域的潜力,不仅为思想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而且为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参考文献:
吕超.齐鲁武术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8.
董海生.齐鲁文化与山东文化产业发展[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09.
徐继琳.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同课异构”案例研究[D].天水:天水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18.
魏建,贾振勇 .齐鲁文化特质及其演变复杂性的再认识[J].齐鲁学刊.2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