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关键词
农文旅融合;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可持续发展
正文
(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策略研究+2024-ZZJH-348):
引言: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文旅融合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商丘市作为具有丰富农业资源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其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对于促进农文旅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在规划、建设和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影响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和吸引力。本文主要是探讨在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通过景观提升策略实现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现状分析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作为农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功能和生态价值。这些空间通常包括村庄广场、集市、宗祠、公共绿地等,它们不仅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聚集地,也是传承乡土文化和促进社区交流的重要场所,但在农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一方面,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特点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方特色上。这些空间往往融合了当地的农耕文化、民俗习惯和历史遗迹,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生活场景。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形态正在逐渐退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一方面,农文旅融合对乡村公共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乡村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还要能够吸引外来游客,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验和休闲服务。这要求公共空间在规划设计上更加注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旅游吸引力的融合。然而,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一些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缺乏长远眼光,未能充分考虑生态和文化因素,导致空间功能单一,缺乏吸引力。此外,由于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一些乡村公共空间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生活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外流,乡村社区的活力和凝聚力有所下降,这也影响了公共空间的利用和维护;另一方面,一些传统节庆活动和民俗文化因缺乏有效的传承和创新机制而逐渐消失,使得公共空间失去了其文化内核。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虽然为乡村带来了经济收益,但也带来了商业化和同质化的问题,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2 景观提升策略的提出
2.1 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策略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保护与环境优化策略是实现景观提升的核心。这些策略着重于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同时通过环境优化提升公共空间的生态价值和美学品质。通过扩大绿化面积,种植适应当地气候的本土植物,不仅能够增强土壤的保持力,还能吸引野生动物,促进生物多样性。构建生态友好的水循环系统,如雨水收集和自然排水路径,有助于减少洪水风险,同时为乡村提供水资源。
在具体实施中,商丘市某乡村的雨水花园项目是一个典型案例。该项目通过巧妙设计,将雨水收集与景观美化相结合,不仅解决了排水问题,还创造了一个生态美观的休闲场所。雨水花园的存在,不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也成为村民日常休闲和亲近自然的好去处;此外,采用可持续材料和绿色建筑技术,如使用再生建材和节能设备,可以显著降低公共空间的能源消耗和环境足迹。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提升了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和美观度,为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策略
文化传承与创新表达策略在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提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些策略不仅保护和弘扬了乡村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通过现代创新手法,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修复传统建筑,不仅保存了乡村的历史风貌,还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体验和学习的空间。这些建筑成为展示乡村历史、农耕文化和手工艺的生动课堂。例如,商丘市某乡村通过修复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宗祠,将其转变为乡村博物馆,展出了丰富的农耕工具和手工艺品,让参观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乡村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特色。此外,定期举办的文化节庆活动和艺术展览,如传统戏剧表演、民间艺术展示等,不仅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提升了乡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通过组织文化工作坊和互动体验活动,如陶艺制作、编织工艺等,鼓励村民和游客亲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参与性的文化活动不仅增强了文化传承的实践性,也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发展。这些活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同时也为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吸引力。
2.3 经济发展与社会参与策略
经济发展与社会参与策略是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的重要推动力。这些策略旨在通过促进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文化体验活动,激发乡村经济的活力,同时确保社区成员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例如,商丘市某乡村通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和农家乐,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这些旅游服务不仅为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还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村民通过参与到旅游服务和文化活动中,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回报,更在精神上增强了对乡村发展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实施这些策略时,必须谨慎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避免无节制的商业化导致乡村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如限制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以及推广可持续的旅游实践。此外,通过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如社区会议、公共咨询和志愿者项目,可以确保村民在公共空间的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参与不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功能性和吸引力,也有助于形成乡村发展的共同愿景,推动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 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
3.1 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要求规划者深入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社会需求和经济潜力,并将这些因素融合到规划之中。GIS技术的应用为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它能够精确地分析地形、水系、植被等地理特征,识别生态敏感区和文化资源,确保规划既符合自然条件,又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在实践中,科学规划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商丘市某乡村通过科学规划,将一块废弃农田转变为生态公园,这一转变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为村民提供了一个集休闲、教育和文化活动于一体的场所;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地形的起伏、水系的布局和植被的多样性,创造出一个和谐融入自然环境的公共空间,提升了乡村的整体美感和功能性。科学规划还包括对公共空间的多功能性设计,如将广场设计为集市、节庆活动场所和日常休闲地,以满足不同时间段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合理布局还涉及到公共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如确保公共空间与居住区、商业区和交通设施的有效连接,提高可达性和便利性。
3.2 创新管理与多方参与
创新管理与多方参与是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需采取创新思维,打破传统框架,积极引入社区参与和公私合作模式,以多元化的管理机制促进公共空间的优化与活化。通过构建村民议事会、志愿者组织,以及与企业、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能够提升公共空间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还能够激发社区的内在活力。例如,某乡村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成功地将一片荒废地转变为社区花园,社会企业提供了资金和专业指导,而村民则通过参与规划和维护,提升了对公共空间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此外,通过组织文化节庆活动,村民能够展示自己的手工艺和农产品,这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也为村民带来了经济收益。在创新管理的过程中,重要的是确保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利益平衡。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决策平台,让村民、政府、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都能在公共空间的规划和管理中发挥作用。这种参与性的管理模式有助于形成共识,减少冲突,并促进公共空间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最终,创新管理与多方参与的策略能够为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带来更加活跃的社会氛围和更加繁荣的经济活动。这种以社区为基础,多方协作的管理方式,将为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动力。
3.3 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
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一个全面的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机制。这一机制要求对乡村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社会参与度、经济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定期的监测和评估。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精准识别公共空间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为制定改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可以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社会参与度的评估则有助于了解村民和游客的满意度和参与意愿,从而优化社区参与机制。经济效益的监测则可以反映公共空间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指导经济活动的合理布局。在实践中,一些乡村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监测评估系统,实现了对公共空间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这些系统通过在线问卷、移动应用反馈等手段,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例如,某乡村利用智能设备收集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和时长,分析使用者的行为模式,据此优化空间布局和服务设施。持续改进还要求乡村管理者建立反馈循环机制,将监测评估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这包括定期审查规划目标、调整管理策略、引入创新技术等措施。通过这种动态的管理过程,乡村公共空间能够不断适应变化的需求和条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农文旅融合背景下商丘市乡村公共空间景观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现状分析、策略提出到实施路径的探讨,本文提出了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案,目的是通过科学规划、创新管理、监测评估与持续改进,促进乡村公共空间的美化、功能优化和价值提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质量,增强乡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而推动商丘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公共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关乎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传承,也是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大亮,李志龙,吴双琳,等. 胶东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规划设计——以威海市顾家村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3,38(4):99-107. DOI:10.12077/sdjz.2023.04.014.
[2] 周宝娟,陈鸿,袁晨晨. 健康导向下皖北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3,25(4):75-80. DOI:10.3969/j.issn.1008-2441.2023.04.015.
[3] 徐宇佳,翁比. 乡村公共空间的景观营造策略探析[J]. 艺术科技,2023,36(9):220-222. DOI:10.3969/j.issn.1004-9436.2023.09.069.
[4] 朱超,黄浦恩. 乡村振兴下龙山县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景观探析——以惹巴拉景区传统村落为例[J]. 美与时代·城市,2022(7):50-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