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支架的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探索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牟慧萍

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251100

摘要

在小学低学段的教育中,阅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基于阅读支架的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评估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还能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阅读支架;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阅读理解

正文


引言:阅读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小学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理解能力欠佳。本文基于阅读支架理论,探索了一种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以期提高小学低学段学生的阅读水平。

一、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中的重要性

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种教学理论由维果斯基提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以帮助他们逐步掌握学习内容。在小学低学段的阅读教学中,支架式教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首先,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文本内容。在初学阶段,学生可能面对新颖、难度较高的阅读材料,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帮助他们逐步掌握阅读技巧和理解策略。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结构、推断意义、解释词义等,从而提升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支架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设置有趣的阅读任务和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例如,教师可以组织阅读小组讨论、阅读分享会、阅读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最后,支架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可以逐渐减少支架,鼓励学生独立完成阅读任务。通过反复练习和渐进式的引导,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小学低学段的课内外阅读中,支架式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兴趣,更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教师在实施支架式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支架策略,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阅读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目前的阅读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首先,阅读教学内容往往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材中的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文本,缺乏多样性和互动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限制了学生对阅读的探索和体验,影响了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和持续性。

其次,当前的阅读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过度依赖教科书,忽视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传授知识,缺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和探索的机会。课本内容的限制使得学生接触的阅读材料有限,无法培养他们的广泛阅读兴趣和能力。

此外,当前的阅读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和体验。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只关注于完成任务和取得好成绩,而忽视了阅读的乐趣和启发。这种评价方式缺乏对学生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的全面评价,无法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指导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阅读困难时缺乏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教师在识别和解决学生阅读障碍方面的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阅读困难,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动力,阅读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三、基于阅读支架的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

(一)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设置

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设置是小学低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发展。在选择和设置阅读材料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以确保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首先,阅读材料的难度设置应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字数较少、句子结构简单、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的读物,如《小红帽》《三只小猪》等经典童话。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增加阅读材料的难度,如增加文章的长度、复杂性和词汇量,引入一些简单的科普读物、历史故事等。通过逐步提升难度,学生的阅读能力会得到稳步提高。

其次,阅读材料的主题选择应多样化且富有教育意义。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学校、朋友等,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加阅读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如环保、爱国、友爱等,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品德。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季节、节日等设置相应的主题阅读活动,如春节期间阅读《年兽的故事》,秋天阅读关于收获的文章等。

此外,在设置阅读材料时,还应设计相应的阅读任务,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效果。阅读任务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初级阶段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的阅读任务,如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回答简单的问题等。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增加任务的难度,如写读后感、进行角色扮演、制作小报等。通过这些阅读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提高表达能力和创作能力。

最后,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与设置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与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和设置适宜的阅读材料,并在阅读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小学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其核心理念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逐步掌握阅读技能和理解文本内容。支架式教学不仅适用于课内阅读,也可以延伸到课外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课内阅读中的支架式教学

在课内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示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首先,通过提问,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本。提问应分层次进行,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到复杂的推理性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例如,教师可以先问“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这样的简单问题,然后再问“为什么主要人物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其次,讨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教师的示范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阅读,展示正确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例如,教师可以边读边思考,示范如何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如何找出文章的主旨等。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可以学到有效的阅读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课外阅读中的支架式教学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可以通过推荐书单、组织阅读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书单应包括多种类型的读物,如童话、科普、历史故事等,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需求。推荐书单的同时,教师还应简要介绍每本书的内容和亮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为了增强课外阅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各种阅读活动。如读书会、故事会、角色扮演等。在读书会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和体会,互相推荐好书。在故事会上,学生可以讲述自己喜欢的故事,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角色扮演则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阅读日志,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和感受。阅读日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路,梳理阅读内容,还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阅读情况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定期查看学生的阅读日志,给予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不断进步。

最后,家长在课外阅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可以与家长保持沟通,指导家长如何在家中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鼓励孩子进行课外阅读。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讨论书中的内容,分享阅读感受,增强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阅读习惯。

)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的阅读评价体系对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至关重要。除了关注学生的阅读成绩外,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阅读过程和阅读体验,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并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首先,阅读日志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记录每天的阅读内容、阅读心得、感想和收获来形成阅读日志。教师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日志,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量以及阅读品味,从而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鼓励。通过阅读日志,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过程,帮助他们建立持续的阅读习惯。

其次,读书报告是另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进行阅读,并撰写读书报告,分享书中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内容。通过读书报告,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书籍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此外,阅读展示也是一种有益的评价形式。学校可以组织阅读展示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阅读体验。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海报、演讲、创意作品等形式展示自己喜欢的书籍,分享阅读的感悟和体会。通过阅读展示,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还可以锻炼表达能力和分享精神,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

最后,教师还可以采用口头表达、小组讨论、阅读项目设计等方式来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状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综合素养。

)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已经逐渐转变为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和支持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掌握阅读支架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方法,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深度阅读能力。

首先,作为学生阅读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阅读支架理论知识。阅读支架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帮助读者理解和学习文本的框架或策略,包括预测、提问、概括、澄清等。教师需要深入了解这些支架的原理和作用,以便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支架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视频、专业书籍等方式学习阅读支架的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其次,作为学生阅读的支持者,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中设计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通过小组讨论、阅读分享、文学作品赏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阅读讨论,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本,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促进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思考。教师可以定期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阅读指导,了解他们的阅读需求和困惑,并给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支持。通过与学生的亲近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指导。

最后,教师的角色转变也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学习。教师应该积极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和研讨会,不断更新自己的阅读支架知识和教学方法,保持教学的活力和创新性。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观摩他人的优秀教学实践,借鉴其成功的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支架式教学在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中的重要性、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基于阅读支架的融合模式进行探讨,旨在为小学教育的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基于阅读支架的小学低学段课内外阅读融合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该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一模式,为小学生的阅读教育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和指导。

参考文献:

[1]钟秀清. 小学低年级阅读支架式教学研究[J]. 教育教学研究, 2023, 29(3):80-83.

[2]韩春旭.小学低年级阅读支架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 教育现代化,2023, (06):40-42.

[3]陈慧敏.基于支架式教学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24, (05):53-56.

[4]刘青.基于支架理论的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方法探究[J]. 课程教材研究, 2023,37(3):85-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