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研究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李诚

丰城市第三中学 邮编:331100

摘要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的文化内涵经过长期积累、实践和得出,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首先介绍高中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原则,接着重点从历史教材、历史情境、课上互动、信息化教学和非遗进校园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融合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正文


    新课改持续推进,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高中历史教师选择多种教学模式,挖掘教材内容,构建教学情境,课上实现有效互动,借助信息化教学和课外文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实现历史学科和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达到协调育人的目的。

、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原则

1.人本性原则

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符合育人的教学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在文化资源的整合中,不要存在形式化的教学,而是充分考虑当下学生的认知需求,有目的、有选择的教学,清楚“人”的重要性,关主任的发展,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2.创新性原则

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岁月中,应该取其精髓,去其糟粕,和现代社会一起发展。现阶段的历史教材中选择的文化素材,以及教师所使用的融合方式,坚持创新性的原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真正在融合、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3.科学性原则

优秀的传统文化能经受时间考验,成为智慧、文明的结晶。高中历史教学,结合具体问题,清楚认识事物发展的特点,点名核心。而在历史见证背景下,儒学、佛学等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认知,这种思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呈现出更为强大的生命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想中一些负面、消极的元素,如无欲则刚的民族性格,导致在中国近代史上民族呈现出衰败的趋势。所以,历史教师在文化教学的时候,遵循科学性的原则,让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学习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那部分内容。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1.分析历史教材,解析史学文献

   传统文化所覆盖的内容众多,教师讲解历史素材的时候,结合思想、贸易、文化等内容进行深度思考。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而言,历史知识众多,所以学习的时候,对于不同的知识点,学生经常会选择死记硬背的形式,这样能更好应对高考。但是历史教师在实际授课的时候,还是应该根据所讲的内容进行分析,讲清楚教材的内容,借助相关的史学文献,作为文化知识延伸和拓展的一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历史的重要性。结合不同的文字进行深度阅读,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从而走进历史的情境内,强化时空观念,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更好学习和思考。

    《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就教材中覆盖的知识点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古代地图的划分情况,结合现阶段的历史文献素材,分析当时的政治、经济,实现文化知识的渗透。例如西域在地图中的哪个位置?匈奴的祖先是谁?当时流行的手工艺品是什么?为何要选择和亲的方式维系民族稳定?教师结合历史教材,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史学文献,创新历史知识的讲解,并在历史知识的记载中,对传统文化进行详细阐述,学生从不同阶段,不同时代,有效学习历史。此外,高中历史教材存在多样化的历史器物图片,搭配详细的文字介绍,这些都是传统文化渗透的一种手段。查阅史学文献,了解历史器物,认识这些历史器物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人文故事,为何演变为当下的面貌。通过这样方式,学生真是感受传统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从理性的角度思考和总结,认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2.构建文化情境,真实感受历史文化

学生置身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更有助于预设目标的完成。历史教学中,教师以某一历史事件为背景,构建合适的情景,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多角度思考和总结,清楚事件发生的关联性,理解文化在特定时间、环境下的差异性,战争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角度思考和总结,真实感受历史的变化特征。

“五四爱国运动”为例,教师在课程导入的时候,选择在5月4日进行教学,询问学生是否指导今天是什么节日?为何要将其定为青少年的节日?是否有学生知道那段历史?接着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视频中中国在巴黎和会中遭受不平等的待遇,也打破了国人对帝国列强的幻想。当国内学生接收到这一消息后,纷纷组织了一场爱国运动。教师以具体的问题情境进入导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当国家主权受到影响的时候,每位学生都应该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3.课上有效互动,融合家国情怀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创新。结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所以在学习不同历史内容的时候,深化家国情怀,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更为系统、真实的认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传统文化的结合,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合理分析,为学生渗透政治思想、历史文化素养,学生更为真实、客观、准确认识事物的发展特点,对时代的变更趋势有清楚的了解和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势必会存在战争,而战争某种程度也会带来政变,根据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知识带你,学生认识战争发展,以及产生的影响,将家国情怀、文化知识相互结合,让学生认识文化的多元化特点。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覆盖的知识点众多,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教师根据不同的历史事件、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以更为客观、真实的想法看待事物的发展特点,了解历史进程,促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多向发展。

“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课上通过有效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交流和思考,分析鸦片战争的起源,以及鸦片战争出现时中国的现状,认识到其实这是一种必然性。接着分析鸦片战争所带来的影响,当时清政府的处理方案,认识清政府的贪污、腐败。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爱国意识逐渐在学生心中发芽,此时结合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认识到积极、消极的双面影响,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

4.借助信息技术,动态呈现历史面貌

信息技术当下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教学手段,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中生硬、单一的文字转变为丰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真实、丰富的学习素材,学生置身在真实的体验环境下,看到真正的历史影像,心灵受到启发,内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即便是面对比较复杂的文化情境,也能自主思考和交流。因此,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学前期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思想上的认知,而在学习不同内容的时候,学生心态更为积极、活跃,对于重点知识也有更为深刻的认知。

以《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这一课时为例,教材中介绍的商朝的发展历程,且具有非常浓厚的神权色彩,无论大事、小事,细吸管进行占卜,所以也遗留下了早期的骨干文。接着为学生播放探究甲骨文的影视片段,学生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认识汉字早期的起源,以及商朝占卜的学术价值,这些对于中华文明的发展有哪些贡献。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完整呈现传统优秀文化,符合学生当下的学习需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搭配教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持续探究历史的兴趣。但是需要注意的事,传统文化的渗透中,教师尽量选择有依据,真实性高的历史素材,这样的教学才更具说服力,改变学生以往单一、浅显的历史认知,对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更为全面。

5.组织非遗进校园,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

非遗走进校园,走进历史课堂,让学生接受非遗教育,既能丰富学生当下的文化生活,还能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而在校园,包含了许多用于宣传非遗的工具和手段,为国旗下讲话、广播站等,教师借助校园多样化的宣传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达到高效教育的目的。非遗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情感、价值取向,学生能更高体验和感受历史精神的内涵,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节日文化内涵,教师组织浓情端午话传承—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课上教师为学生讲述端午节的由来,介绍屈原的故事和各地不尽相同的民风习俗,让同学们明白端午节不只是龙舟节、粽子节,更是民族节、爱国节,感受浓浓的端午气息。

通过现场展示+体验的方式,为学生展示非遗的独特魅力,让高中生更加关注非遗的历史发展现状,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中积累经验,投入到非遗的宣传、创新活动中。由此可见,随着课外文化活动的进行,让高中历史教学更具人文性、真实性,教育性,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精神、文化的深刻认知,提高学生对历史价值的系统评估。

结束语:

     为让学生对枯燥的历史知识有深刻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课上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师课上添加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构建文化情境,为学生播放视频,实现自主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教学,教师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媒介,实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庞明凯.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高中历史教学探索》[J].语文建设, 2023(19):I0005.

[2]李淑华.基于中华传统文化支持下高中历史教学探讨[J].文化产业, 2021, 000(002):P.125-126.

[3]刘紫璇.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分析研究——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古代史部分为例[J].科学咨询, 2023(11):71-73.

[4]石晓俊,赖丹敏.浅析传统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以茶文化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1(18):4.

[5]李艳.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分析[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2(11):35-36.

[6]姜黎黎.初探高中历史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科普童话·新课堂(中), 2021, 000(005):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