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奔赴的课程教与学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宋慧敏 亓兴勤

山东大学,威海,264209

摘要

把课程教学和婚姻模式作比较,从课程准备、课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出发,体现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尊重、深度沟通和合作,从师生两方面诠释和实践双向奔赴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

课程教学,经营婚姻,持续沟通,互相尊重,多元评价

正文

 

在当前全球化和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质量的教育对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全球竞争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国家许多政策都在强调提高教育质量,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全面改革。《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指出要大力推进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育结构 [1]课程教学是教育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特别是高等学校的课程教学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2]

各大高校也越发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在机构设置上有教师发展中心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也出台相关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实践。高校教师不断探寻创新教学法,尝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最优化。然而课程的教与学是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一起努力才能成功的工程,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师生双方作用的重要性,师生双向努力才能更快更好提升教效果3-4

作者常年从事大学数学的教学工作,也观摩过许多课堂,发现好教师也不一定能保障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关系婚姻关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只有一方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双向奔赴共同努力才能成就和谐美满。本文将经营婚姻的理念应用于课程教学,从师生两方面探讨责任和义务,阐述实践双向奔赴的课程教学理念

 一、进行课程准备,启动了解

课程教学是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教(学)好一门课,就像经营一份感情,要有了解,也要做好付出的心理准备。不同课程有不同的特点,授课老师很大可能不是梦中情师,学生也很可能是最难带的一届。既然结成对子而且彼此目标一致,就都要向对的方向努力。

师生都要先对课程进行了解。这方面教师可能占有先机,但同样也要重视。例如,《线性代数》(部分学校的对应课程《几何与代数》)这样的公共数学课程,是学位必修课,其重要性和难度不言而喻5。特别是中外合作专业,要求英文教材、英文授课。其课程教材可选择马萨诸塞大学达特莱斯分校Steven J. Leon编著的《Linear Algebra with Applications》(第九版)。这是一本广受欢迎的线性代数教科书,思想性强,知识全面,也很实用。教材的选择是符合中文合作专业对学生的定位的。但《线性代数》确实是一门很抽象的课程,且只有56课时。教师要在授课时注意数学逻辑和方法的引导,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课堂讲授时间有限,只能讲授基本思想和方法,课上讲的例题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许多问题的延展思考,都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课程要求预习和复习,特别是要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的练习,接触到基本知识点的外延,也将深化对所学思想方法的认识。教师在第一堂课向学生明确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学生也可以向成绩优秀的学长请教,了解情况并学习其经验。老师(学生)都要做好心理准备,能教(好这一门课程,但一定要付出努力。

教师要了解选课学生的情况。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这些专业的招生对象选科不同。基础不一样,就需要在课程教学中补上欠缺,使之达到应有的数学素养水平。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课程设置不同。要了解其它课程特别是数学课程的进度,相互配合,互相融合,也为其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情况特别是困难,及时与老师沟通,如果是普遍情况,教师好及时重组知识点,调整授课内容和方法;如果是个别情况,教师也好对该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做一对彼此有心的师生,就是朝着对的方向进发了。

二、互相尊重,持续沟通,共同成长

对大部分老师而言,教师是服务社会、成就自我的一门事业。抱着热腾腾的真心和精心的准备而来,要与修这门课的学生,结这一学期或一学年的良缘或者佳话。对绝大部分学生而言,高分通过该课程是最直接的需求,最好这个过程还是愉悦的。双方的目标是不尽相同的。从这份需求出发,教师就已经处在了弱势地位。就像初婚的新郎新娘,蒙着盖头的新娘还在憧憬将来郎情妾意,举案齐眉;而新郎在第一面觉得女方不够貌美如花、知情知趣,马上就甩袖而去。虽然老师的心理足够强大,对待时不时缺勤的学生,老师对受冷落新娘的心情应该还是有一些感同身受的。

老师当老师的年限大约与学生当学生的年限也差不了多少。当然,老师也当了很多年学生,不过当学生的感受可能有些区别。同类的师生认同度会更高一些。但是人与人的性格不尽相同,要学会欣赏不同类型的人,尊重别人的付出。有的教师逻辑严谨,重视知识体系的系统性,风格内敛,课堂表现可能不太热情外露;有的教师善于交流,就易于学生打成一片,课堂气氛就较为活跃一些。一个自来熟的老师和一部分愿意表达的学生对一个活跃课堂的贡献是同样大的。学习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意愿。这也再次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适当拿出一些时间和措施,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学生也需要承担起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责任,通过设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和寻求资源支持等方式提高学习效果。而课堂学习是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式关注课堂、完成老师的要求也是对老师的尊重。

师生双方要加强沟通课堂上教师会以提问观察的方式来评估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好随时调整策略保障学习效果;而学生的积极反馈既是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和鼓励,也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学生基础不尽相同,理解方式有所偏差,课堂上不能完全理解,课下要及时和教师反映,教师一般会有多个角度来解释同一个问题,总会有办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学生一定要及时寻求教师帮助,问出问题的同时,教师一般就会发现学生思维偏差在何处。一个个问题解决,就是思维回正知识体系确立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问问题,并尽可能及时的答疑解惑。课程群是师生沟通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通过课程群了解并关心学生,推荐学习资料;学生可以在群里面分享问题,并获得解答。要告诉学生,问题攒着不能兑换红包,反而会影响过年心情

学生自律情况是不一样学习是需要付出时间的。教师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出勤,如增加同平时成绩挂钩课堂小测验,既能进行知识测评,也能保障学生学习时间也许有的人会说,只要课堂足够有吸引力,不需要采取这些小手段。谁又能保障每次教学都有趣,即使再有趣的娱乐节目也会有人不喜欢,宁愿睡觉。惰性会成惯性,勤奋也会变成习惯。教师需要一些方法管理课堂监督学习,要使学生能够进入强迫学、弄懂一些体验成就感、学进去、主动学的轮回模式,是需要推学生到通道开端的。的这番苦心需要得到学校和学生的支持和理解当然师生关系若是亲切和谐的,苦心亦是甜心。

多元评价模式并举,认可多维度付出和收获

课程评价检验课程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是为了改进教学,优化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教育改革与研究重要环节之一,既要全面体现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进步,还要强调过程考核,提倡多元化评价模式。大部分教师仍会保留期末考试这一传统方式,同时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定量与定性方式结合。在教师评价一块教师不能看卷面成绩,在过程考核中体现学生自身进步幅度的变化,包括学生在项目活动参与时表现出的开阔视野、活跃创新思维以及为人处世的方式。学生在课程过程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尊重自己和他人,积极乐观认真做事,都是值得称道的收获。

课程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不同类型的课程不同风格的老师不能一样标准学校要制定多维度的评价机制。学生都要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老师,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理解问题看待事物一个老师认真对待教学真心关心学生,即使不是自己喜欢的风格,也要尊重老师的付出,试着接受主动沟通,慢慢感受必有所得。学校层面对课程评价有对课程思政的要求。对数学课程而言,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师公平公正、认真负责、以诚待人、以身示范,即是思政。就像婚姻一样,双方能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看到彼此的付出,必然达到更多认同。

 

婚姻关系和教学关系在许多方面具有相似性,包括需要建立信任、理解和尊重的关系,以及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影响、共享责任和成就强调的不仅是教师向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是师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和合作。我们称这种模式为双向奔赴的课程教可以借鉴经营婚姻的策略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2019-02-23/2022-03-18.

[2]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1/19/content_5161342.ht m,2017-01-19/2022-03-18.

[3] 王锦升.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达成”的大学数学深度教学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3(10): 107-111.

[4] 虞岑梅. 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师生共同创造教与学的教学策略研究——以本科低年级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 2023.

[5] 王军霞,郭艳凤. “线性代数”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 (27): 17-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