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问题解决
正文
引言:在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其教学方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创新和改革。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跨学科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探索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素养。
一、数学与语文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语文阅读融入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在《混合运算》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入融入语文阅读理解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创编一个关于小明购物的故事,故事中涉及混合运算的问题。小明去文具店买文具,他买了3支钢笔,每支12元;5本练习本,每本3元;2盒蜡笔,每盒15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如果他带了100元,还剩多少钱?学生需要根据故事情境,分析问题,列出算式求得正确答案。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巩固了混合运算的知识,还提高了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置有趣的故事情境,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数学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分析问题、列算式、求答案的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了数学素养,数学故事的创编要注意几点,故事情节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数学问题要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难度适中,既要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又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故事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求知欲望。
在数学故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关键步骤,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题策略,比如在小明购物的故事中,教师可以提问:小明买的三种文具分别是什么?每种文具的单价和数量是多少?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小明的总花费?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学生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掌握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方法,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数学日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与解决
数学日记是一种将数学学习与语文写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和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日记写作中,学生需要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解决问题后的感悟和反思等,通过写作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数学日记写作的内容可以涵盖数学学习的方方面面,如课堂学习、作业练习、生活应用、探究活动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主题的数学日记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和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布置这样一个数学日记写作任务:同学们利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进行拼组,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在设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通过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观察图形的特征,发现图形拼组中的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并通过写作记录和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写作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学生的写作内容,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指导学生合理组织内容,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除了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也是数学日记写作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日记交流会,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数学日记,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数学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在交流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数学日记写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通过数学日记写作,学生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同时,学生在写作中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回顾和反思,能够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实施数学日记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记录和反思数学学习的过程。同时,要加强与语文教师的合作,共同指导学生的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数学与英语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
(一)英文数学词汇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英语引入数学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和英语素养,并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数学情境中运用英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解决能力。英文数学词汇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工具,也是表达数学思想的重要手段。在英文数学词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真实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数学词汇,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例子:首先,认识几何图形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认识几何图形”时,可以用英语描述形状,比如展示三角形时说“triangle”,展示长方形时说“rectangle”。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同时掌握相关的英文词汇。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还能增强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此外,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选择英文字母(如A、B、C、D、E、H)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这些字母的对称性,比如A有一条对称轴,B也有一条对称轴。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对称的概念,还增加了英语词汇量。
教师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使用英语描述物体的位置,比如展示教室平面图,让学生用英语描述物品的位置,如黑板在教室前面,教师的桌子在教室中间。通过这种活动,学生在学习位置关系的同时,运用和巩固英文,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英文数学词汇的掌握,比如可以组织数学词汇竞赛,学生在比赛中需要快速反应并准确说出所展示的数学图形或概念的英文名称。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还能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和实际应用能力,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数学词汇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货币和购物”时,教师可以设计模拟购物活动,让学生扮演顾客和店员的角色,用英语进行对话和交易,比如学生可以练习用英语询问价格、计算总价并找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还增强了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和巩固所学的英文数学词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二)英文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问题解决
英文数学应用题是学生综合运用英语和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载体。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运用英语解决数学应用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英语水平,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教学例子:首先,时间的计算是一个常见的应用题类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日程安排”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英文信息安排一周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并回答相关问题,比如星期一几点起床,星期三几点上数学课。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能够在英语阅读中提取关键信息,运用时间和日期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和英语理解能力。这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时间管理和安排的基本技能,还增强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购物预算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给出的英文信息计算总价并进行预算,比如你有50元,买3本书,每本8元,买完还剩多少钱。通过这种实际问题情境,学生需要运用数学计算技能进行加减法操作,同时在阅读和理解英语指示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在教学“距离和速度”时教师可以给出英文题目,比如,某人骑车速度为每小时10公里,骑3小时能走多远。学生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并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练习了数学计算,还提高了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应用速度、时间和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图表和数据分析也是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给出用英语标注的图表,让学生分析图表并回答问题,比如柱状图显示学生一个月读的书本数,问某个学生读了多少本书。通过图表分析活动,学生需要运用英语描述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图表阅读和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还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数学与音乐、美术跨学科教学中的问题解决实践
(一)音乐节奏与数学概念结合的问题解决
数学与音乐、美术有着天然的联系。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如节奏、韵律、音高等,都与数学的比例、对称、序列等概念密切相关。美术中的造型、色彩、构图等,也蕴含着几何、对称、比例等数学原理。将数学与音乐、美术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能够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在数学的探索中体验艺术的别样风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音乐节奏是音乐的灵魂,也是蕴含着丰富数学元素的艺术形式。在音乐节奏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音乐节奏与数学概念的关系,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节奏感和数学素养。
以"分数的认识"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音符时值与分数的关系,学生通过演唱或演奏音乐,感受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等不同时值的音符,并与分数的概念相联系。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实践,理解全音符相当于一个整数,二分音符相当于二分之一,四分音符相当于四分之一,体会分数的大小关系和简单运算,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音乐节奏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识别其中的节奏型,并用分数表示每小节的音符时值之和。学生需要根据音乐节奏,写出相应的分数算式,如一个小节中有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可以写成1/4+1/4+1/2=1。通过这样的音乐节奏问题,学生能够在音乐实践中运用分数知识,提高节奏感和数学运算能力,在音乐节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与数学的内在联系,发现音乐节奏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同时,要鼓励学生创编音乐节奏,用数学知识指导音乐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美术几何图形创作中的数学问题解决
美术创作离不开几何图形的运用,几何图形也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元素。在美术几何图形创作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图形的特征,解决图形的组合与变换问题,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在美术创作中加以运用。学生通过观察和测量,发现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线互不相等;正方形有四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在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运用这两种图形进行美术创作,如装饰图案设计、几何拼贴画等,在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图形的组合与变换问题,比如在设计装饰图案时学生需要考虑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变换,以及图形的重复、渐变、对称等排列方式,使图案在视觉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这就需要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对称等数学概念,分析图形的变换规律,解决图形的拼组问题。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美术创作问题,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几何知识进行创作,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设计一幅对称图案,并说明其中运用的数学原理。学生需要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通过平移、旋转、对称等变换,创作出美观又富有数学内涵的图案。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几何图形之美,还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美术创作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美术几何图形创作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现几何图形的美感,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运用数学知识指导美术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
结论:指向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通过数学与语文、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有机整合,教师可以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动手实践,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本文探讨的数学故事融入语文教学、数学日记写作、英文数学词汇和应用题教学、音乐节奏与数学概念结合、美术几何图形创作等跨学科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不断优化跨学科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苏雁.跨学科融合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2023教育理论与管理第二届“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坛”论文集(三).广东省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中路小学;,2023:3.
[2]田辉明.小学数学教学中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策略[J].智力,2023,(21):17-20.
[3]何国鹏.小学数学与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探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集(四).广东省怀集县实验小学;,2023:5.
[4]温秋云.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实践策略[J].教育界,2023,(33):80-82.
[5]孙庆亮,任亚南,闵梦媛.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实践探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4,(08):93-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