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分析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方式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
正文
作业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教师教学效果的反馈,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合理的作业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激发其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效的作业评价则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指导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然而,传统的作业设计及评价方式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作业量过大、内容单一、形式呆板、评价过于注重分数等,这些问题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改革中小学生的课内外作业设计及评价方式。
一、双减政策的提出背景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地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效。然而,当前义务教育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短视化、功利性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中小学作为教育基础阶段,教育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导致很多教师习惯沿用题海战术,期望学生在大量作业训练中深刻记忆所学知识,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但实际上,应试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很难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并且会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提出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相关政策制度,将减轻作业负担作为突破口。依据《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应统筹推进,全面落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规定,迎合素质教育要求,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优化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要求
(一)作业内容应符合课标和教材要求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内容设计应当严格遵循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作业内容应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实践活动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此外,作业还应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提升,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最后,实践操作是作业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作业内容的设计应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确保作业既有质量又有效益。
(二)作业评价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理念和多元化理念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评价应深刻贯彻因材施教和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因材施教意味着评价需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能力,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同时,多元化评价理念要求评价内容、方式和主体都应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方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也符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三、双减背景下分析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作用
(一)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程度
中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对课堂知识有不理解的状况。有效的课内外作业既可以检测学生课堂听讲能力和知识消化、巩固、运用能力,也可以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同的课内外作业类型对学生有不同的效果。从作业布置的时间上来说,在课前布置的作业被称为预习作业。预习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在课堂开始以前让学生对课堂知识有初步了解。当学生完成预习作业以后,教师再进行课堂知识讲解,可以节省课堂中学生熟悉教学内容的时间,提高课堂的开展效率。课堂中开展的作业被称作为课堂作业。课堂作业的布置是阶段性的作业,教师一般不会将其难度设置太高,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也在动脑思考,让学生在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地聆听课堂内容,不会出现上课走神的现象。课堂结束以后,布置的作业被称作课外作业。在“双减”政策中,更多的是要求课外作业的量不能超过既定标准。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需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完成时间。课外作业的布置是为了学生在课后也不忘记课堂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回忆,充分掌握课堂内容。对于学习自觉性较差的中小学生来说,布置对其有吸引力的课外作业,是为了让其在课后也能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
(二)培养中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意识,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所采用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枯燥乏味的固态思想,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常有应付了事的心理,这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有较大影响。因此,教师给中小学生布置课内外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课堂内容有较好了解,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对作业进行自主思考,不断提升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创设开放、自由、宽松、快乐的氛围,让学生轻轻松松参与,快快乐乐探究,激发其自主探究意识。在“双减”政策发布以后,教师在布置课内外作业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完成能力,并且创新作业的形式,应该以思维拓展类和行为实践类的作业为主,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满足“双减”政策中的教育要求。无论是思维拓展类的作业还是行为实践类的作业,都需要中小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与探究,能够很好地培养中小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中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四、双减背景下分析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方式
(一)因材施教,分层设计课内作业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应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意味着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和特点,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在设计课内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将作业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和水平上进行练习。这样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挑战和激励,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作业难度和层次,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不断进步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例如,当语文教师在教授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时,老师们应深刻领会并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位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以及学习速度都不尽相同,因此,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精心设计分层课内作业。具体来说,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作业可以侧重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如要求他们概括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对于基础扎实、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设置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探讨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者的写作风格,聊身边的亲人,谈个人感受,撰写习作等。这样做到分层设计,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得到锻炼和提升,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有针对性。
(二)精益求精,减少重复性作业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会通过设计大量重复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期望通过不断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然而,机械式的重复练习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实际上,过度的重复练习往往会让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感,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阻碍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精准把控反复练习的次数和强度。在保证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那些枯燥乏味的练习,代之以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的作业形式。这样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能够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初中数学《因式分解》章节时,教师确实需要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提公因式法和运用公式法等基本技巧。然而,为了达到更高的教学效果,不可以只依赖于大量重复性的练习。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学生陷入机械记忆和模仿的怪圈,难以真正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相反,教师应当精心设计一些让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的练习题。这些题目可以涉及实际生活情境,或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因式分解的技巧,还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注重品质,合理设计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课外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设计必须体现这一理念。教师需精心策划,确保作业内容既与课堂教学紧密相关,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促进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设计课外作业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实验探究、项目实践、团队合作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知识的魅力,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例如,语文教师在教学《故乡》这一课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讲解与引导,更应利用课外作业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一项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围绕课文中主要人物闰土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开深入分析。甚至可以让学生观看反映中国农村二三十年代生活的电影或电视剧,这样的作业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剖析作者刻画人物时所用的手法和技巧,还能引导他们全面探究文本的主旨和深层含义。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为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评价,启迪学生思维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得到来自学生的学习反馈,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也需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反馈,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向。很多时候,学生距离正确答案只差教师的一句评价点拨。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信心。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结合学生的发言内容和课堂表现,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点评,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让其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批改学生习作是一项艺术性评价工程,教师应该仔细阅读学生的习作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出针对性建议,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语文整体水平。批阅时不仅要看作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情感表达和个性特点。在给出评价时,教师要避免简单的对错评判,而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对于那些写作思路清晰但语言表达不够流畅的学生,老师应帮助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多锤炼;对于观点独特但论据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如何更好地搜集和整理资料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对于后进生,教师更不能放任自流。在批改作文时,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后进生的性格爱好来激发他们的写作动力,让他们在写作中找到乐趣。当后进生在学习中有任何微小的进步时,教师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生课内外作业的设计及评价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探讨。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和提升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首要方法,也是教师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有效手段。现代化素质教育之下,中小学教学想要切实达到新课程所提出的标准,既要做好课堂教学的设计和优化,也要同时重视并加强作业的合理设计与创新评价。作业的设计和评价一定要根据学生现阶段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潜能。未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符合双减政策要求的、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作业设计及评价方式,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我们也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作业问题,共同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邓静.花样翻新寓教于乐——中小学作业布置批改策略[A].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20年.
[2]张时敏.中小学作业有效性设计分析[A].2020年“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20年.
[3]李学芹.优化中小学作业提高小学语文质量[A].2020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20年.
[4]张兰芝.让作业为中小学语文学习添砖加瓦[J].科学咨询(教学科研),2019(12):288.
[5]李红运.新课标下中小学课外作业生活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1,13(09):2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