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芜湖市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与气象因素关联性浅析
摘要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农业气象,发生为害,综合防治
正文
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重要的迁飞性害虫,别称为刮青虫、白叶虫、苞叶虫等,具有突发性和暴发性〔1〕,各水稻产区时有稻纵卷叶螟暴发成灾的情况〔2—4〕。稻纵卷叶螟在芜湖市常年偏轻至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5—6.5万hm²,造成水稻年损失0.9—1.2万t。2020年稻纵卷叶螟在芜湖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7.8万hm²,为害损失2.6万t,发生面积广,发生程度重,为害损失大。笔者结合2020年气象因素分析,总结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特点与规律,为稻纵卷叶螟防控提供依据。
表1 芜湖市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防治情况
时间 | 发生面积(万hm²) | 防治面积(万hm²) |
2018年 | 4.82 | 6.11 |
2019年 | 4.34 | 4.82 |
2020年 | 13.93 | 16.79 |
2021年 | 3.44 | 4.51 |
2022年 | 3.62 | 4.07 |
2023年 | 7.66 | 8.59 |
1 历年稻纵卷叶螟在芜湖市发生规律
1.1 发生代次
稻纵卷叶螟在芜湖市全年发生五代,三(1)代、七(5)代在个别县区零星发生,种群数量小,为害程度低。主害代以四(2)代、五(3)代、六(4)代为主,也是稻纵卷叶螟防控的关键代次。
根据芜湖市历年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规律,简单从时间和世代划分,6月20日前迁飞来的虫源为三(1)代,6月20日至7月20日为害虫源为四(2)代,7月20日至8月20日为害虫源为五(3)代,8月20日至9月20日为害虫源为六(4)代,9月20日以后的虫源为七(5)代。
根据不同类型水稻划分,三(1)代主要为害早稻及再生稻前茬,四(2)代主要为害早稻、中稻,五(3)代主要为害中稻和单、双晚稻,六(4)代主要为害单、双晚稻,七(5)代在双季晚稻零星发生,因水稻叶片老化,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幼虫为害,已不具有为害条件。
1.2 虫源地
三(1)代、四(2)代稻纵卷叶螟主要随西南气流从湖南、江西、安徽黄山、安庆等地迁飞过来,迁入盛期与本地6月下旬至7月上旬梅雨季节高度吻合;五(3)代稻纵卷叶螟以随台风从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迁入虫源为主,本地四(2)代繁殖的虫源也占很大比例; 六(4)代种群比较复杂,既有随台风迁入虫源,也有本地五(3)代繁殖的虫源和随气流从江淮地区回迁的虫源;七(5)代主要以本地六(4)代繁殖和回迁虫源为主,种群数量较少。由于稻纵卷叶螟属于迁飞性害虫,其迁入峰与台风、降雨、气流运动等气象因子高度吻合。
1.3 为害特点
稻纵卷叶螟为害以幼虫为主,幼虫啃食水稻嫩绿叶片并结苞,造成水稻叶片卷叶或枯白。水稻拔节期至抽穗扬花期叶片嫩绿、宽大,叶肉肥厚,营养丰富,田间郁闭,最适合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芜湖市水稻种植模式多样,品种丰富,不同类型田水稻生育期差异大,造成芜湖市水稻全生育期拉长,适宜稻纵卷叶螟转主为害。不同类型田交叉分布,容易造成稻纵卷叶螟集中为害和转主为害,特别是在早稻、中稻乳熟期至成熟期,稻纵卷叶螟迁飞到临近的迟生育期稻田为害,造成晚稻田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急剧上升,易暴发成灾,这种现象在混栽稻区极其明显。
2 2020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2.1 首次迁入时间基本一致
2020年稻纵卷叶螟首次迁入时间与历年相似,在6月中旬前后,迁入蛾量较少,未形成明显的迁入蛾峰。
2.2 四(2)代持续大量迁入
从6月26日到7月20日是稻纵卷叶螟集中迁入期,迁入时间长,迁入蛾量大。根据各县(市)在田间调查情况分析,7月5日前后,繁昌区、无为市、湾沚区中稻田平均百丛虫量分别为18头、6.33头、3.75头,比去年同期分别高146%、322%、1.3%;水稻田间残虫量/667m²南陵县、无为市、湾沚区分别为903头、759.6头、221头,已远高于历年同期。到7月14日前后,田间蛾量、卵量已处于大发生级别。7月14日田间调查,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667m²无为市、南陵县、湾沚区、繁昌区分别为1437.1头、1118.4头、822头、422头,分别比去年高367.5%、216.93%、3427.9%、117.98%,芜湖市加权平均蛾量/667m² 1207.49头,比去年高326.19%;田间稻纵卷叶螟百丛卵量湾沚区、无为市、繁昌区分别为310粒、258.5粒、128.5粒,分别比去年高4328.57%、274.64%、120.03%,芜湖市加权平均百丛卵量259.19粒,比去年高329.41%。
2.3 五(3)代、六(4)代虫、卵量居高不下
8月5日,芜湖市各县(市)系统赶蛾调查,无为市、繁昌区、南陵县、湾沚区稻纵卷叶螟蛾量/667m²分别为963头、55.5头、73.99头、200头,比去年同期分别高1137.79%、211.8%、66.5%、340%。无为市、湾沚区田间百丛卵量分别为83.3粒、120粒,比去年分别高38.83%、310%。9月1日,全市各县(市)系统赶蛾调查,无为市、繁昌区、南陵县、湾沚区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667m²分别为1163头、403头、51.85头、79头,比去年同期分别高1152%、1715.77%、250.1%、124%。
2.4 田间卷叶率高。从6月29日,田间始见稻纵卷叶螟为害,7月20日前田间水稻卷叶率均低于0.1%。7月20日以后,水稻卷叶率急剧上升,8月10日达到峰值,当日稻纵卷叶螟卷叶率10.7%,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8月10日至8月31日,田间水稻卷叶率下降至1.2%,但依然远高于历年同期水平。8月31日以后,田间水稻卷叶率维持在0.34%—0.92%之间,相对较稳定。
图1 芜湖市稻纵卷叶螟田间为害趋势
3 2020年6—9月天气概况分析
2020年6—9月全市天气形势特征为:前期持续阴雨寡照,降雨量大,中期高温干旱,降雨量少,后期天气凉爽,降雨日数多。6月下旬至7月,降雨量大,降雨时间长,降雨日数多。据统计,从6月26日至7月31日,全市降雨日数27日,总降雨量500mm以上,平均气温在22—30℃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8月气温较高,降雨日数少,相对湿度在80%以下日数多。8月平均气温在22—33℃之间,总降雨量21.7mm,降雨日数6天。9月平均气温低于往年,在20—30℃之间,降雨日数12天, 总降雨量112.7mm,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日数多。
4 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与气象因素关联性分析
稻纵卷叶螟发生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生量与温度、湿度、降雨量有显著关系〔5—7〕。稻纵卷叶螟随着气流在高空迁飞,遇到降雨迁入到水稻产区。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宜温度是22—28℃,适宜相对湿度是80%以上。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相对湿度低于70%均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
4.1 虫源迁入与气象因素关联性
表2 芜湖市6月下旬至7月田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667 m²(头)
日期 | 无为市 | 南陵县 | 繁昌区 | 湾沚区 | 芜湖市 |
6月29日 | 11.00 | 29.00 | -- | 3.00 | 16.33 |
7月6日 | 574.10 | 325.89 | 4.90 | 117.00 | 408.69 |
7月13日 | 1437.10 | 1118.40 | 422.00 | 822.00 | 1207.49 |
7月20日 | 2018.60 | 1240.80 | 913.00 | 300.00 | 1512.28 |
7月27日 | 751.90 | 220.20 | 727.70 | 180.00 | 559.12 |
2020年稻纵卷叶螟前期大量迁入与6月下旬至7月的持续降雨有关。6月下旬至7月芜湖市降雨日数27天,造成了稻纵卷叶螟随降雨长时间的迁入。各县(市)稻纵卷叶螟随着气流和降雨大量持续迁入,种群数量不断积累,7月20日前后田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达到高峰,芜湖市平均田间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1512.28头/667 m²,最高已超过2000头/667m²,是2019年同期的30多倍。高蛾量为稻纵卷叶螟后期的繁殖为害提供了虫源条件。
4.2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与气象因素关联性
表3 芜湖市6月下旬至7月田间稻纵卷叶螟幼虫量和卵量
日 期 | 幼虫量(头) | 卵 量(块) |
6月29日 | 1.20 | — |
7月6日 | 5.26 | 25.81 |
7月13日 | 25.09 | 259.19 |
7月20日 | 181.98 | 232.82 |
7月27日 | 194.28 | 169.24 |
从表3分析得出,6月下旬至7月,全市平均气温在22—30℃之间,相对湿度80%以上,适宜的温湿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为害,高水平的种群数量和适宜的温湿度形成了田间高水平的卵量和幼虫量,7月下旬稻纵卷叶螟田间百丛幼虫量达到194.28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712%,百丛卵量达到232.82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3627%,幼虫量和卵量均远高于往年同期水平。
总体上,8月降雨日数少,气温高,田间湿度低,不利于稻纵卷叶螟繁殖为害,但前期田间种群数量基数较大,8月水稻长势嫩绿,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取食为害,8月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幼虫量和卵量基数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到8月下旬田间蛾量已达到805.79头/667m²,其中8月10日田间蛾量达到1860.20头/667m²。而高基数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也为下一代次提供了大量的卵和幼虫,8月10日百丛卵量286.13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560.50%,8月17日百丛幼虫量63.06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855.45%,也侧面验证了这一观点。高幼虫量造成了田间水稻卷叶率较高,8月3日至8月20日,田间水稻卷叶率超过5%。
9月降雨日数多,80%以上的田间湿度和20-30℃的田间温度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9月7日—14日,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出现比8月更高的现象。稻纵卷叶螟田间蛾量在9月7日出现高峰,当日蛾量达到1297.49头/667m²,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936.25%。经过7d的繁殖,田间卵量在9月14日出现高峰,百丛卵量达到123.70块,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193.62%。通过卵的大量孵化,稻纵卷叶螟幼虫量在9月21日出现高峰,百丛幼虫量达到5.54头。总体上,9月水稻处于灌浆期,叶片老化,不利于稻纵卷叶螟卷叶为害,田间水稻卷叶率增加幅度不大,维持在1%以内。
表4 8—9月芜湖市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
日 期 | 田间蛾量(头) | 幼虫量(头) | 卵 量(块) |
8月3日 | 559.05 | 49.17 | 72.40 |
8月10日 | 1860.20 | 50.28 | 286.13 |
8月17日 | 547.85 | 63.06 | 120.70 |
8月24日 | 549.49 | 42.73 | 110.24 |
8月31日 | 805.79 | 10.16 | 0 |
9月7日 | 1297.49 | 7.13 | 65.30 |
9月14日 | 688.16 | 3.91 | 123.70 |
9月21日 | 404.91 | 5.54 | 84.90 |
9月28日 | 111.10 | 4.30 | — |
5 分析与讨论
5.1 稻纵卷叶螟作为迁飞性害虫,气象因素对其发生为害起到重要的作用。2020年稻纵卷叶螟在芜湖市偏重发生,与当年6月下旬至9月特殊的气象条件关系密切,通过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动态与气象因素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前期持续性降雨造成了稻纵卷叶螟种群的大量持续迁入,为四(2)代、五(3)代、六(4)代的大量发生、繁殖提供了基础,9月的适宜温湿度为后期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的上升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综合分析,2020年的气象条件极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迁入、发生与繁殖为害。
5.2 2020年稻纵卷叶螟前期种群数量过大,造成后期防控难度增加,种群数量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稻纵卷叶螟防控中,要密切关注其种群数量,如果前期迁入量过大或中后期防控效果不理想,易造成大范围发生为害,需提前防控,压低种群数量。在防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四(2)代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种群数量,其不仅造成本代幼虫的大量为害,也为下代幼虫为害提供大量的虫量基数。
作者简介:
张志祥(1987-),男,农艺师,籍贯安徽阜阳,学士,农艺师,从事农作物病虫草害发生趋势预测预报及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顾慧萍 黄俭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研讨[J]. 上海农业科技,2010(3):135—136
[2] 汤兰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J]. 2010(3):46,63
[3] 陈斌 管卫兵等 大丰市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07(24):89—91
[4] 肖晓华 稻纵卷叶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治侧策略[J]. 湖南农业科学,2008(1):79—81
[5] 袁昌洪等 稻纵卷叶螟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01—2603
[6] 陈晓等 2003年我国稻纵卷叶螟特大发生的气候背景[J]. 应用昆虫学报,2013(50):615—621
[7] 苏永元 仇桂珍 水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0(22):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