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二化螟发生为害现状及防治的几点思考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 艺

(芜湖市农业技术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

二化螟是芜湖地区重要的水稻害虫,近几年在芜湖市的发生为害程度日益加重,特别是在双季稻区和再生稻区发生程度明显加重。笔者通过研究二化螟在芜湖市的发生为害规律,针对二化螟发育历期不整齐,农户不能准确掌握二化螟防控适期的问题,提出了二化螟防控适期的推算、综合防控的技术思考,用以解决二化螟防控具体问题。


关键词

二化螟;性诱监测;防控适期;综合防治

正文


芜湖市是安徽省重要的水稻产区,全市水稻种植面积16.80hm²,其中早稻3.42hm²,单季稻9.78hm²,双季晚稻3.60hm²。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害虫,其幼虫钻蛀到水稻叶鞘、茎秆取食为害,造成水稻枯鞘、枯心、白穗等,是芜湖市水稻主要虫害之一,随着芜湖市水稻耕作模式、水稻品种演变,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近几年二化螟在芜湖市发生程度日益加重,发生面积、发生程度连年上升,二化螟抗药性不断增强,二化螟防控已成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难点。二化螟防控效果与水稻品种、防控药剂、防治适期密切相关1—3〕。二化螟性诱防治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已在多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目前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4—7〕。针对芜湖市二化螟虫源基数大、峰期时间长、为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的特点,笔者通过分析性诱剂诱监测二化螟田间种群数量的优势,指导农户准确掌握二化螟防治适期,科学高效防控二化螟,为二化螟科学防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1 二化螟发生为害规律及难点

1.1  二化螟在芜湖市发生为害规律

1.1.1  二化螟代次。二化螟在我市每年发生三代,其中一代和二代为完全世代,三代为不完全世代。每年4月底至5月初越冬代二化螟老熟幼虫或蛹开始发育,5月中旬一代二化螟进入卵孵盛期,一代二化螟世代发育历时55-60天。7月下旬二代二化螟进入卵孵盛期,二代二化螟世代发育历时45-50天。三代二化螟卵孵盛期在8月底至9月初,10月上中旬随着水稻收获,二化螟以老熟幼虫或者蛹的形式在稻桩里面越冬。

1.1.2  二化螟为害特点。二化螟又被称为钻心虫、蛀心虫、驻秆虫,是水稻生产中一类主要的害虫。卵多产于叶鞘和叶片近叶基背面,产卵位置随着水稻生长发育而逐渐下降。秧苗期,卵产于叶片的正面中上位置;分蘖盛期,上、下部着卵量各约一半,少数产于叶鞘上;分蘖末期,多数产于植株下部,少数产于中上部。水稻各个生育期中,孕穗期承受的卵量最多,分蘖期次之,圆杆拔节和抽穗期又次之,齐穗期最少。幼虫刚孵化出来时在叶鞘内壁集中为害(水稻植株发病时一般二化螟密度平均3头/株以上),2龄后转入到水稻茎秆内继续为害。水稻不同生育期二化螟为害症状表现差异性很大,水稻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水稻枯鞘和枯心,水稻孕穗和抽穗期造成枯孕穗和白穗,水稻灌浆和乳熟期成虫伤株,导致秕谷粒增多,遇到风易折茎倒伏。

1.2  芜湖市二化螟防控技术难点

1.2.1  二化螟发育历期不整齐。根据近几年二化螟越冬基数、每代发育进度等调查,芜湖市二化螟发育历期不整齐,每代二化螟成虫高峰期持续15天以上,造成防治适期(卵孵高峰至二龄幼虫期)很难精准掌握,影响二化螟防控效果。以2023年为例,根据二化螟成虫高峰期推算,二化螟一、二、三代幼虫高峰期分别为5月13日至16日、7月1日至6日、8月26日至9月3日,从表1明显看出每个代次二化螟每公顷幼虫量均处于高水平状态,水稻枯心率的持续增加也侧面印证了二化螟幼虫的持续为害,并未出现间断性为害,说明二化螟二化螟发育进度极度的不整齐,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1  芜湖市2023年二化螟发生动态表

时间

7月4日

7月18日

8月1日

8月15日

8月29日

9月12日

9月26日

枯心率(%)

2.28

0.36

0.55

0.82

0.23

0.41

1.03

亩幼虫量(头)

12 930.7

3 016.6

3 750.6

8 716.8

8 518.1

6 350.8

7 023.5

1.2.2  寄主田块有利于二化螟发生为害。芜湖市稻作模式有中稻、单季稻、双季稻、再生稻等多种类型,特别是早稻和再生稻的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时间早,为越冬代、一代二化螟繁殖为害提供了大量的寄主田块。同一代次的二化螟在不同稻作模式下发育历期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地区不同稻作模式二化螟发育历期都存在巨大差异。近年来芜湖市积极推广粗秆、大穗的品种,杂优品种占比很大,为二化螟的繁殖为害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2.3  二化螟虫源基数巨大。近几年芜湖市二化螟越冬基数、一代、二代田间虫源量逐年增加,在早稻区和再生稻区,二化螟越冬基数增加较快。以2023年为例,芜湖市二化螟冬后加权平均每公顷有效残留虫量各县市区分别为23 260.5头、42 003.1头、15 654.3头和11 038.5头,一代加权平均亩残留虫量各县市区分别为1 702.5头、40 020.1头、68 340.2头、14 610.7头,已达到大发生程度虫源量条件。

2  芜湖市近年二化螟越冬基数统计表

                                  单位:头/公顷

调查点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1号

14 854.5

4 204.5

8 457.1

23 260.5

2号

7 066.5

10 743.7

35 895.8

42 003.2

3号

9 828.3

6 909.1

12 648.9

15 654.7

4号

14 559.2

9 109.6

5 847.2

11 038.4

 

3  芜湖市近年一代二化螟田间残虫量统计表

单位:头/公顷

调查点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1号

4 252.5

799.5

1 077.1

1 702.5

2号

21 417.3

34 206.2

49 119.0

40 033.5

3号

6 048.1

3 426.8

14 826.6

68 343.7

4号

3 751.5

2 748.4

4 128.8

14 614.5

1.2.4  二化螟抗药性显著增强。防治二化螟的传统药剂多是一些酰胺类药剂,如氟虫双酰胺、稻腾等。多年的推广应用导致二化螟对药剂产生较强的抗药能力,必须科学地选择药剂、掌握施药的方法及最佳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实际生产中广大农户难以做到。目前市场主流农药大田防控效果仅为75%—85%,部分农药单剂防控效果甚至不到50%,市场新药更新速度慢,严重制约二化螟防控效果。

1.2.5  施药方式不合理。施药方式不合理是导致水稻二化螟成灾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不同药剂适宜的防治时间、用量、方法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未针对性地施药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方式不合理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防治时间不适合,对于部分水稻种植大户等来说,其水稻栽植面积大,一般施药全部完成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法确保所有的稻田均在最佳防治时期施药;二是药剂施用不均匀,施药时如果未将药剂与水充分混匀、均匀喷施,可导致局部稻田内二化螟成灾;三是药剂用量偏小,二化螟的防治中选择的药剂多是酰胺类,此种药剂用量小,拆开包装兑水时容易出现包装袋上残留的药剂冲洗不干净的情况,导致药剂施用浓度偏低;四是施药器械选用不当,目前稻田病虫害防治多选择喷雾法,为了尽快完成防治,有的种植大户选择大型的超低量喷雾器械,也会降低防治效果;五是施药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在开展水稻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时,有的种植户未在田间开展调查,在缺乏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的情况下,其防治针对性不强,比较盲目,无法确保精准施药,一般都是凭经验决定施药时间,导致施药效果不好、二化螟大发生。

2. 二化螟防治的几点思考

2.1 准确把握二化螟防治适期是防控的关键

针对二化螟防控技术难点,根据二化螟生物学习性和为害特点,采用常规二化螟性诱捕器诱捕二化螟雄成虫,根据诱捕到的雄成虫数量推算二化螟卵孵高峰期,指导农户准确掌握二化螟防治适期,提升防控效果。在水稻大田种植后,在15hm²以上的集中连片田块均匀安装5-10套二化螟性诱捕器,每个诱捕器之间间距50m以上。首次安放诱捕器要高于地面0.8m,在水稻破口期诱捕器高度高于水稻0.2m,在水稻齐穗期诱捕器在水稻冠层以下0.1m。每月更换一次诱芯,确保二化螟诱集效果。

根据二化螟性诱技术特性,二化螟性诱捕器诱到的均为二化螟雄成虫,二化螟雄成虫比雌成虫提早2天羽化,二化螟成虫交配至产卵需要3天,卵孵化需要3天,因此二化螟防治适期(卵孵盛期)在诱捕器诱到雄成虫高峰期推后10天左右。农户每天统计诱捕器内二化螟雄虫数量,从诱捕器内单日诱集二化螟种群数量单个诱捕器超过20头的当天推算,10天后对二化螟幼虫进行第一次防控,第一次防控后10天进行第二次防控,即“10+10”防控技术模式。

2.1.1. 二化螟性诱监测预测二化螟防治适期技术优势

2.1.1.1  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根据性诱剂专一性的特性,二化螟性诱捕器仅能诱捕二化螟雄成虫,杂虫较少,农户只需统计每天诱捕虫数,无需进行害虫种类鉴别、发育进度调查等操作,根据雄虫诱捕高峰期和“10+10”防控技术模式,即可准确推算防治适期,及时开展药剂防控。

2.1.1.2  投入成本低。农户只需在集中连片的同一种稻作类型田内投放5-10套二化螟性诱捕器即可掌握二化螟防治适期,按照性诱捕器市场价格20-30元/套计算,投入成本不超过300元,即可满足35 hm²以上集中连片田块的监测需求,投入成本极低。

2.1.1.3  实现“一田一策”精准防控。在固定区域内,通过不同稻作类型田内二化螟性诱监测,准确掌握不同稻作类型田内二化螟性发育进度,并针对性提出防治策略,突破了“病虫情报”以县为单位的笼统防治策略,实现了“一田一策”的精准防控,能够做到二化螟防控同地不同策,精准到不同稻作类型田,真正实现了精准防控。

2.1.1.4  2023年在芜湖市域内不同县区不同稻作模式下设置5个示范点,其中南陵县示范点设置在双季稻区,湾沚区示范点设置在再生稻区,无为市、繁昌区、镜湖区示范点设置在单季稻区。每个示范点集中连片6.5 hm²,设置10套二化螟诱捕器,诱捕器于5月1日放置到示范区,10月1日收回结束监测。通过诱捕器诱集二化螟成虫推算二化螟防治适期,与常规田块人工调查二化螟发育进度进行对比,分析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的准确性。

4  不同稻作模式下二化螟卵孵高峰期统计表

调查点

一代二化螟

二代二化螟

三代二化螟

示范区

对照区

示范区

对照区

示范区

对照区

1号

5月13日

5月14日

7月20日

7月20日

8月28日

8月28日

2号

5月13日

5月13日

7月21日

7月20日

8月30日

8月29日

3号

5月18日

5月17日

7月28日

7月28日

9月6日

9月4日

4号

5月16日

5月16日

7月26日

7月26日

9月3日

9月3日

5号

5月16日

5月16日

7月26日

7月28日

9月3日

9月4日

通过表4能明显看出不同稻作模式下,二化螟发育进度不一致,在双季稻区和再生稻区二化螟发育进度早于单季稻区。通过对比应用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示范区不同代次的二化螟卵孵高峰与对照区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其每代卵孵高峰期基本一致,卵孵高峰期误差在2天以内,进一步验证了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成本投入小,二化螟发生趋势预测准确,防治适期易于掌握,有利于提升二化螟的防控效果。从示范点的监测数据分析,也能证明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基本能够预测到二化螟的防治适期,进一步指导农户科学防控,具有大面积推广的可行性。

2.3 二化螟防治适期对其防效影响巨大

当前主流观点认为,二化螟防治适期是在二化螟卵孵高峰期后5-7天8〕,即二化螟二龄幼虫之前,但是通过近几年芜湖地区二化螟防控效果监测,二化螟防治适期应提前到二化螟卵孵高峰期。二化螟具有转主为害的习性,初孵幼虫从叶片转移到茎秆,咬孔侵入,先集中在叶鞘,二龄后钻驻到茎秆里面。其在叶片或叶鞘为害时虫龄小,抗药性弱,防控效果最佳。如果在卵孵高峰期后5-7天,二化螟幼虫已部分钻驻到水稻茎秆内部,抗药性增强,触杀型杀虫剂对其防控效果不佳,影响二化螟的防控。因此在防控时建议防控适期定在卵孵高峰期。

2.4  综合防控措施更利于二化螟防控

二化螟性诱监测精准防控技术重点在于准确掌握二化螟防治适期,在当前没有相对理想的高效药剂前提下,防控适期的准确把握能够较大幅度提升二化螟防控效果9—11〕。但是二化螟防控不能局限于药剂防控,通过采取冬前灌水灭蛹降低二化螟越冬基数,白僵菌寄生二化螟,二化螟性诱捕器诱杀成虫等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且能够有效延缓二化螟抗药性时间。在田间防控二化螟时应根据二化螟种群数量、发生为害规律、水稻种植模式、种植品种等采用农业防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化学药剂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提升二化螟防控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芳.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 [J]. 中国农技推广, 2007, (05): 41+26. 

[2] 尹立安,徐春红.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J]. 辽宁农业科学, 2001, (05): 52. 

[3]赵文双. 北方水稻二化螟综合防治技术 [J]. 种子科技, 2018, 36 (08): 102+104. 

[4] 文松,李晓光,董本春等. 利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J]. 北方水稻, 2018, 48 (03): 32-33.

[5] 檀莹. 应用性诱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初报 [J]. 北方水稻, 2017, 47.  

[6] 黄志农,徐志德,文吉辉等. 二化螟性诱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及诱控效果研究 [J]. 湖南农业科学, 2009, (10): 64-69.

[7] 苏建伟,宣维健,盛承发等.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技术:大量诱捕二化螟的防治效果研究 [J]. 中国水稻科学, 2003, (02): 78-81. 

[8]冯永斌,陈海波,蔡娟娟. 不同药剂防治水稻一代二化螟药效试验 [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 (05): 107.

[9]彭丽年,郑纪英,周尤凡等. 防治水稻二化螟药剂配套应用技术研究[C]//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 四川省植物保护站;四川彭山县植物保护站;四川富顺县植物保护站;四川广汉市植物保护站;, 2006: 4. 

[10]何亚荣.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 [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 (20): 184. 

[11]王吉庆,孙孟云. 水稻二化螟的综合防治 [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1, (06): 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