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诗歌翻译背后的叙事构建——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仝晓静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

叙事在诗歌中广泛存在。从叙事的视角研究诗歌翻译,对诗歌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会为翻译研究带来新的收获。本文以中国古典诗歌为例,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把实体、声音、聚焦和节奏等概念应用于诗歌研究中,深入探讨了诗歌翻译背后的叙事构建,译文中重建效果将直接影响原诗内容和意境的传达。


关键词

叙事学 诗歌 翻译

正文


1. 前言

叙事学理论近年来在跨学科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对叙事的定义已经扩大到包含最小的叙事单位——单个事件。从文学理论发展而来的叙事学,由于其强大的工具性,被应用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领域,涌现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认知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和文化历史叙事学等跨学科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也早有学者运用叙事学理论进行译事和译本的研究,开展翻译批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相关研究仍以小说翻译居多,把诗歌翻译作为研究对象还不多见。其实,中国古典诗歌中存在大量的叙事,从叙事学角度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常常会给诗歌翻译带来新的启示。

2. 诗歌中的叙事构建

叙事分为叙和事。"叙"指的是故事的表达,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因果关系形成的叙述话语;"事"则指的是故事本身,包括人物、情节、事件等。诗歌中的叙事构建是一个精巧的艺术过程,故事往往不是被简单地表达出来,而是经过诗人的艺术处理,表现出独特的美感和深度。

2.1实体

故事由实体和事件组成,实体既可以包含人物为代表的有机物,也可以包含无机物。,没有事件,实体也能存在,但是脱离了实体,则不可能发生事件。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作为主语的实体常常被省略,译者此时尤应细心体会,审慎推断,在译文中选用正确的实体与其对应。以杜甫的《春望》颔联为例: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r Xu Yuanzhong (许渊冲2004:221)

到底应理解为译文中的“花儿伤感流泪,鸟儿别离惊心”,主语是花和鸟,还是 “国破山河”的忧愁使诗人看到花儿反而伤心流泪,听到鸟鸣反而心惊忧虑,主语是省略的实体“我”。本文倾向于后者,如果是花儿流泪,使用了拟人手法,那么泪又来自何处,诗中找不到任何相关线索。鸟语花香,这些平时使人心情愉悦的事物,此时反而触动了诗人的伤感之情,这种反差更能抒发诗人想要表达的忧国思乡之情。

2.2声音

叙事的构建需要考虑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也就是叙事的声音。根据语言学的区分,有三种叙事声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每种人称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第一人称可以让读者直面叙述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情感和观点,增强读者与角色的共情,但是叙述缺乏客观性;第二人称增加了读者与叙述者的互动,但可能显得过于主观;第三人称提供了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但又会拉大读者与叙述者的距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使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在译文中,我们会发现有趣的叙述声音改变的现象。在李商隐的《嫦娥》的翻译中,译者就把声音由原文中的第三人称换成了译文中的第一人称: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Are you sorry for having stolen the potion that has set you

Over purple seas and blue skies to brood through the long night?

Tr Witter.Bynner (许渊冲 1984:103)

译文中主语由“嫦娥”转换为“你”,给读者一种与嫦娥直接对话的感觉,增加了叙事的互动性和沉浸感。嫦娥对读者来说,不再是远在天边、冷若冰霜的女神,而是变成了可以亲切交流的话语对象。译文增加了活泼的语气,但需要注意通过加注的方式使读者看明白

2.3 聚焦

聚焦指读者通过谁的眼睛来看或者听故事的。它巧妙地避开了视角这一概念陷入的争议。聚焦经常由叙述者来完成,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主要角色之间进行切换。比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最开始由诗人作为聚焦者,为读者介绍了琵琶女。然后,琵琶女作为聚焦者开始讲述她的故事。最后,聚焦又回到了诗人这里。中国古典诗歌中,聚焦通常不会发生变化。即使如此,对聚焦者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译文的大相径庭。比如李商隐的《无题》中选出的两句诗的翻译: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At dawn I’m grieved to think your mirrored hair turns gray;

At night you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Tr Xu Yuanzhong (许渊冲2004:325)

译文中的聚焦者是位男性。早上,想起爱人对镜梳妆时会担心乌发变白,年华老去。晚上吟诵时,想起她在远方也会感到月光寒冷。但原诗中省去了主语,并没有说明聚焦者是谁,把聚焦者理解为女性也是可以的。早上,我在照镜梳妆时担心乌发变白,年华老去。晚上,你在吟诵时应该会感到月光的寒冷吧。一句讲自己年华易逝的感受,一句讲对爱人的绵绵思念之情。结构更加对仗,语意也更加流畅。

2.4节奏

节奏是诗歌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也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紧密相关。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翻译就出现了原文与译文节奏明显不同的现象: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Tr Xu Yuanzhong (许渊冲2004:453)

原诗中前三短句都是一连串三个意念的叠加,三句又层层递进,一步步接近主题,从“枯藤老树昏鸦”到“小桥流水人家”,由荒凉野景引入勾起思乡情结的温馨家园。再到充满苍凉之感的“古道西风瘦马”,为断肠人出场烘托气氛。最后一长句,日暮时分,断肠人浓墨登场,更显消沉落寞,主题的渲染达到了高潮,节奏的控制令人拍案叫绝。反观译文,因为英文句子的笨重感,这种节奏之妙完全消失,影响了原诗的艺术效果,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诗歌中的叙事构建是一个非常有技巧的艺术过程,翻译时需要译者从叙事的角度多加体会,并在译文中进行重构,尽量达到和原诗同样的审美高度。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的两个译本为例,综合运用实体、声音、聚焦和节奏等概念,探讨一下诗歌翻译背后的叙事构建。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引用最多的词之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更是成为千古名句,吟诵至今。

青玉案 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Version one:

The Lantern Festival

To the rune of Green Jade Cup

 In the east wind tonight a thousand trees burst into bloom

And stars are blown down like rain;

The whole perfumed road is thronged

With fine carriages and horses bright with gems;

Phoenix flutes make music,

The moon light flashes,

Fish and dragon lanterns whirl the whole night long.

Golden willow and butterfly trinkets in her hair,

Laughing and chatting she leaves a faint fragrance behind.

A thousand times I search for her in the crowd

And, suddenly turning my head

Discover her where the lantern lights are dim.

Tr Xanyi & Gladys Yang(唐正秋编 2006:151)

Version two:

The Lantern Festival Night

 - To the tune of Green Jade Table

One night's east wind adorns a thousand trees with flowers

And blows down stars in showers.

Fine steeds and carved cabs spread fragrance en route;

Music vibrates from the flute;

The moon sheds its full light

While fish and dragon lanterns dance all night.

In gold-thread dress, with moth or willow ornaments,

Giggling, they melt into the throng with trails of scents

But in the crowd once and again

I look for her in vain.

When all at once I turn my head,

I find her there where lantern light is dimly shed.

Tr Xu Yuanzhong(许渊冲 2006:169)

首先,译者需要判断叙述者是谁,声音是谁发出的。整首词只在尾句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由“他”给出了线索。声音要么是第一人称“我”发出的,要么是第三人称“他/她”作为旁观者发出的。两个版本的译文均采用了“我”的声音,增加了读者的亲切感。整首诗由“我”作为叙述者,通过“我”的眼睛把故事叙述出来。词的上阙,作为主语的实体“东风” 一夜之间在千棵树上放满鲜花,更如同下雨一般把星星吹落人间。路上宝马雕车络绎不绝,芳香弥漫,萧声吹动,玉壶流光溢彩,鱼龙舞一夜未歇。元宵节的夜晚,人们张灯结彩,燃放烟花,饮酒听萧,舞蹈庆祝的景象跃然纸上。译文一中,实体“东风”不再是主语,东风作为大自然的魔术师失去了神奇魔法,整个句子变得平淡无奇。译文二则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韵味。对于代指饮酒活动的实体“玉壶”,两个译文版本均将其转换成了“月亮”,虽然月亮在元宵节也很应景,但原文中人们饮酒、奏乐、跳舞等活动一并进行更符合当时人们庆祝节日的习俗,而且在奏乐和跳舞中间插入“月亮”也显得突兀。

词的下阙,主角粉墨登场。古人在元宵节有约会的习俗,从众里寻他千百度”可以看出,“我”是与“她”相约到此,正在人群中搜寻她的倩影。否则茫茫人海,从何寻起。人流如潮的大街上,只见一个个“蛾儿雪柳黄金缕”的美人,与同伴笑语盈盈,散发着香气从我身边经过,我的那个“她”在哪里呢? “我”的目光已在人群中来回搜寻了千百次,猛一回头,原来“她” 正躲在暗处望着“我”呢……一个俏皮少女和憨憨少年的可爱形象顿时浮现在眼前。译文一中,把“蛾儿雪柳黄金缕”的美人用单数第三人称“she”来指代,明显不符合“我”当时所处的场景,因为寻“她”不见,“我”必会留意所有附近经过的女子,从上阙中的“香满路”一句也可看出大街上美女很多,但她们都不是我要找的“她”,且此处的“she”容易和下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中的“her”相混淆,造成理解困难。译文二中用复数第三人称“they”来指代,更符合原诗中的叙事情景,较好地重建了叙事。

节奏方面,原词上下阙均为三个短句加一个长句,上阙由东风施展魔力,瞬间就为成千上百的大树点缀了花朵,到最后一句人们一夜歌舞不休;下阙由“我”千百次地急切寻找,到两人终于四目相对,节奏由快转慢,最后的长句既突出了主题句,又给读者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两个译本均未能较好体现原词前快后慢的叙事节凑,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翻译为例,译文一中的“A thousand times”的急迫感要胜于译文二中的“once and again”,但“ lights are dim”又不及“light is dimly shed”能表达“我”终于找到“她”时,内心焦急释放后的松弛感。

4.结语

叙事在诗歌中广泛存在。翻译诗歌时,译者除了注重从文体学视角精准炼字,遣词造句,体现原文的意境和美感。还应从叙事学角度出发,对实体、声音、聚焦和节奏等方面的要素细致处理,重建原文中的叙事,传达原诗的内容和意境,以便更好地译介诗歌,这一人类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 H▪伯特▪阿波特. 剑桥叙事学导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申丹.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3] 谭君强. 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J]. 思想战线. 2013 (4).

[4] 谭君强. 再论抒情诗的叙事学研究:诗歌叙事学. 上海大学学报. 2016(6).

[5]许渊冲 (). 翻译的艺术 [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6]许渊冲. 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7]许渊冲. 最爱唐宋词[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8]唐正秋 (编). 中国爱情诗精选[C].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6.

[9] 汪小英. 叙事角度与中国古诗英译的文化意义亏损[J]. 外语学刊. 2010 (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