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摘要
关键词
茶产业;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可持续发展
正文
茶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起源于中国。陆羽在《茶经》中描述了茶叶的功用:“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支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1]在中国古代,茶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之后变成了一种习俗,还衍生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形成了独特的茶道、茶艺等。同时,茶叶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也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为茶产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芜湖茶市产业的历史渊源
由于历史、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芜湖逐渐成为商贾云集贸易兴盛之地。明代时期芜湖港就已经开辟,清朝时期更成为“四大米市”之首,孙中山先生在芜湖游历演讲时称近代芜湖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的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由来已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也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芜湖市自20世纪80年代便以“买全国茶,卖全国茶”“不是茶乡,胜似茶乡”享誉全国,并被誉为“江南第一茶市”,也是皖江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三万茶人在全国30余个省市开设上万家茶叶经销门店,凭借评茶识茶和代代相传的经验,绘织了以“江南第一茶市”为大本营,点面线面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
芜湖茶产业历经长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茶产业作为芜湖市的特色农业产业,是全市依托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引擎,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力支撑。其中,芜湖峨桥江南第一茶市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通过实实在在的成绩获得“全国专业茶叶批发市场”“重点联系批发市场”、全国“三绿工程”示范市场、全国“绿色批发市场示范单位”“全国重点茶市”“长三角城市群茶香文化体验之旅示范点”等称号。上世纪80年代初,芜湖县和平乡的珩琅翠芽,在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椽指导下研制成功,多次在茶评会获奖。产自红杨的茶叶,具有芽肥体壮、干茶清香、冲泡通亮等特点,受到周边品茶者的一致好评。
二、茶产业的现状分析
(一)、茶产业发展的近况和成果
2023年芜湖市茶叶种植面积6.29万亩,新建茶园面积0.54万亩,以种植白叶一号、龙井43、黄金叶为主。春茶开采面积6.05万亩,春季干毛产量588.76吨,产值5.57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46.5吨,产值4.3765亿元。预计全年干毛茶产量799.02吨,产值5.9818亿元。2023年我市茶叶自3月10日开始开采至4月中下旬结束,受去年冬天低温干旱影响,部分茶园产生冻害,叶片受伤,影响茶叶品质,产量较去年有所下降,且3月以来由于气温波动大和阴雨天气影响春茶采摘。春季采茶人工均价160元/人,茶鲜叶收购均价82.5元/斤,较上一年有一定的上涨。
芜湖峨桥茶市初步形成以国内销售为主、出口贸易为辅,打造集茶产品批发、零售、展览和电子商务于一体,内外产地批发交易市场与销地交易市场相结合、实体店和线上销售相结合的茶叶流通贸易体系。
(二)、茶产业发展存在的挑战与不足
芜湖茶产业的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茶叶种植和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生产要素非农化趋势日益加剧。用工难、用工贵,用地难问题日显突出,发展资金紧张难以缓解。茶叶市场竞争和“内卷”日益激烈。芜湖市不仅要面对安徽省茶产业同质化市场竞争,还要面对省外市场竞争甚至国际进口市场的竞争。茶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绿色、安全、优质和健康已成为茶叶市场竞争的关键和制胜的“法宝”,茶叶质量安全稍有不慎,将严重影响市场声誉,甚至会产生信任危机。
由于历史、地理、现实和市场等综合因素,芜湖市茶产业自身存在一些具体的缺点和不足。
首先,茶产业发展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芜湖市茶园的基础条件普遍比较差、建设标准不够理想,专业化精细化管理水平跟不上其他先进发达地区;茶叶加工虽然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作业,但茶园总体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生产环节部分作业环节依然采用人工为主。农村劳动力短缺严重,致使许多茶园管理粗放,大多茶园只采摘一季春茶,夏秋茶开发利用明显不足,同时还存在种植品种“杂”、农村采摘工少、采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致使茶产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其次,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实力弱,缺乏核心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芜湖市茶叶企业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都较低,市级龙头企业不到10家,辐射带动能力有限。同时,目前没有专业化茶技人员常态化指导,无法带动小茶农发展,茶园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没有(包括灌溉等),销路渠道狭窄,品牌品质需进一步提升。
再次,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分散。我市茶叶种植面积6万多亩,其中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只有130户,种植面积不到3万亩,规模较大的茶企13家,市级龙头企业不到10家,大多数茶叶种植都是散户,在茶叶管理和春茶销售上都是各自为战,技术标准不统一 ,没有形成抱团取暖的团队精神,订单少,同时缺少大型专业茶叶加工厂和熟练炒茶师傅。茶叶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不足,与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有限。
另外,茶叶产品附加值较低,精深加工水平普遍不高。清洁化、连续化、智能化生产能力低,大宗茶加工茶厂存在“小、散、差”问题。茶叶生产标准体系不健全,产品参差不齐,品种单一,茶叶综合利用力度不大、衍生产品的开发严重不足,产业链条较短,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
最后,缺乏茶叶的知名品牌和影响力,营销体系不完善、不健全。江南第一茶市虽然作为全国知名的茶叶交易市场,但品牌不优,目前尚无区域公用品牌。主要的销售方式还停留在传统销售方式上,茶叶营销理念较保守、营销手段单一,市场溢价率不高。
三、芜湖市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一)明确芜湖市茶产业的定位和发展目标
首先,茶产业发展定位要明确清晰。充分发挥我市茶产业区位与市场资源优势,提高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把芜湖茶产业打造成省内特色茶生产中心、茶叶包装制造中心、全国名茶贸易中心,成为省内最具市场活力的茶产业强市。
其次,理顺好“十四五”期间茶产业发展的目标。“十四五”期间,以全产业链塑造为主线,以构建现代茶叶生产、加工、品牌与营销等为目标,以布局优化、规模壮大、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为核心,深入实施绿色生产能力提升、茶叶现代化加工升级、公用品牌与现代营销提升、经营主体壮大发展、三茶统筹发展等五大行动、推进十大工程建设,打造“芜湖白茶”品牌,提升茶产业竞争力,实现芜湖茶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茶园面积到2025年稳定在8万亩,茶叶一产产值要达到6.4亿元,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20亿元,实现特色茶生产与茶叶包装制造产业集群形成,完成峨桥茶市的现代升级。茶园亩均产值力要争达到8000元,茶农人均收入要超过1.2万元。
最后,规划好茶产业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茶产业生产、加工、营销和经营主体核心竞争力要实现明显增强,全产业链要全面升级优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供应链。芜湖茶产业实现由过去弱小产业的升级为强大产业。到2030年,茶园总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达5000吨,产业链总产值达180亿、“二品一标”认证茶园面积达8万亩,茶园亩均产值达10000元。
(二)芜湖市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和举措
首先,不断提升茶叶生产加工能力。加强对茶农的技术培训,并与高校合作,制订茶叶种植、加工等技术标准。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政策扶持,简化办证程序及前置条件,同时对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其次,不断扩大茶叶的知名度,形成和壮大茶叶品牌。大力扶持茶企品牌建设,不断增加品牌的凝聚力,有力推动知名品牌规模化,用心建设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如三公山白茶、昆山白茶等。加强融媒体宣传推广,引导和鼓励销售企业参加茶博会、茶艺展示、职业技能大赛等,开展茶文化“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系列活动,弘扬茶文化,宣传茶叶品牌。提升企业对品牌建设的认知水平,强化茶业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鼓励其参与到茶叶品牌建设中。
最后,推进茶叶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芜湖市茶叶种植区域内有很多适合旅游消费的景区,交通便捷、景色优美。契合当前文旅发展的大好时机,开发茶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和消费一条龙服务,推动和刺激消费,提升经济效益,助力茶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茶产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省考察时,来到南平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并强调,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坚持绿色发展方向,强化品牌意识,优化营销流通环境,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三茶”统筹理念的提出为全国茶产区发展指明了方向。[2]除了理解贯彻和落实“三茶”统筹理念,未来芜湖茶产业的发展壮大还需要着重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第一,加强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新时期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科技创新。茶叶的生产、加工、营销和衍生产业等诸多环节都可以进行创新。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和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流程;研发新型茶叶产品和深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和文化旅游等产业的互通融合,实现产业的全面发展和升级。
第二,推动茶产业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推广生态种植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加强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环保措施,降低污染排放;开展茶叶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十三五”以来,全市茶叶经济持续增长,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和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作用日显突出。“十四五”时期,是芜湖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将进入全面提高芜湖茶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窗口期,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为巩固“十三五”发展成果,促进茶农持续增收、茶企快速壮大,实现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乡村产业振兴主引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时期芜湖市茶产业发展既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总体而言,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大于挑战,应充分利用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紧紧抓住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长三角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战略和自贸实验区建设、扩大内需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等发展机遇,围绕茶文化、茶产业和茶科技构建“三茶”统筹和“三产融合”的现代茶业体系,实现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1]陆羽,陆廷灿.茶经·续茶经[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803.322.
[2]乔传秀.践行“三茶”统筹理念 形成茶业高质量发展合力[EB/OL].中工网2024-0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