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张胜科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中寨学区白塔小学

摘要

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将应用题定位“发展领域”的“解决问题”。同时,经过重新修订的数学教材将应用题与数学意义运算整合。这一行为表明了,数学教材并不是剔除了“应用题”,而是整合了应用题与其他数学要素,其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传授学生解题技巧,增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题。基于此,在新课标的导向下,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渗透新课标理念,做好应用题教学工作,组织、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展开讨论。


关键词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策略

正文


前言:小学数学教材中,应用题占据较大比例,并与不同数学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应用题教学极其关键。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相对来讲比较隐蔽,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良好数学逻辑和语言理解等,通过现象分析掌握本质,学会转变角度,从不同视角看待数学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同时,应用题具备系统性、逻辑性等特征,知识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之前的知识掌握程度关乎后续的知识学习。可以这样说,数学应用题属于重难点知识,要求教师与学生高度重视。

一、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的对比

传统的数学教材中,应用题属于经典模块,是核心教学内容之一,也是需要突破的教学重难点。但是,在新课标和新教材中,“应用题”变成“解决问题”,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具体体现为:

“应用题”以集中编排形式为主,属于单独存在的模块,每一册的数学教材中都包含该模块,通过例题示范,以辅助教师讲解为目标。而新课标将“解决问题”与“数与代数”、“空间图形”等融合,基于问题情境,构建模型、探寻结论,进行具体应用和推广。

“应用题”主要以文字描述为主,“解决问题”的形式不同,如表格、情境图、游戏、对话等,呈现形式相对直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更近,有助于吸引学生目光,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其快速融入角色和情境。

与他人合作沟通,进行思维交流,这不仅是学习方法,更是教学目标。新课标中提出“学会解决问题,与他人合作沟通,并与他人进行思维交流”的总目标。提出“尝试与同伴共同解决问题,拥有解决问题的体验”学段目标。同时,还针对教学实践提出“重视指引学生自主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展开探讨和分析,认真倾听、积极交流。”

总的来讲,“应用题”到“解决问题”,目标、方法、教学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掌握变化情况,才能更好地实施“解决问题”教学,使学生掌握多样化的解题技巧。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解决问题欲望

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实践应从生活视角出发,结合现实生活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问题情境创设,以此指引学生“解决问题”。小学生的兴趣喜好之一为听故事,如果教师将数学问题编排为充满趣味的故事,必然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主动走进故事情境,积极探寻解决问题之法,始终以高昂的兴致参与其中。

以关于“路程”的应用题为例,如“现在有一辆小轿车和大客车同时从A城市开到B城市,两个城市相隔距离为600km,小轿车每个小时行驶70km,大客车每个小时行驶50km,中途小轿车更换车胎用时2h,请问哪辆车先到达B城市?”在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欲望,教师可以先对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虽然这个故事大部分学生都听过,但是这个故事也是学生百听不厌的。故事讲述结束后,提问学生“谁先到?”大部分学生都会说:“乌龟先到。”这时,继续提问学生:“乌龟和兔子相比,兔子跑得更快,为什么是乌龟先到呢?”要求学生展开探讨,在说出答案的同时阐述理由。该故事看似简单,但对本次课程来讲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解决问题欲望,并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二)认真指导学生,传授审题技巧

应用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审题属于关键的第一步骤,也是解题的感知环节。其目标在于理解题意,提炼解题信息,把控情节和已知条件等。对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审题时间,认真指导学生,将审题技巧传授给学生,使其精准掌握题目重点,从而正确、迅速地完成解题,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意识和习惯。当学生学会审题后,看到应用题时,会先感知整体题目,快速找出题目的条件和问题,通过文字分析掌握题意,“屏蔽”与问题无关的信息,将自身思维集中在获取的信息和问题因果关系上,继而选择相应的解题方法。

“鸡兔同笼”相关应用题为例,重点传授学生审题方法。首先,要求学生默读问题,做到不多字、不少字。在完成初步阅读后,要进行“五看”,即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看应用题最终求的问题;看题目中的重点字词;看其中的数字单位;看括号内的要求以及提示,并在看的过程中标注重点字词。结束“看”的步骤后,要思考“看到多要思考大小,看到倍要思考谁是谁的倍数”。通过有效的审题练习,学生能逐渐理解题意。随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审题结果尝试列式分析,针对蕴含复杂关系,或者条件相对隐蔽的应用题更要细致、认真地审题,可以借助画图、关系式方法等完成审题。

(三)选择多种方法,有效解决问题

为了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教师应指引学生尝试选择多种方法,有效解决问题,以此壮大学生信心,使其逐渐喜欢上解题,降低解题难度,感受解题问题的乐趣。

“小红到饼店用一半钱买午餐,用了0.75元买糖饼,现在小红还剩1元钱。请问小红一共有多少钱?”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选用逆推法解决问题,逆推是还原的过程,需要从反面思考,根据问题的结果进行反面推导。根据该应用题,引领学生从题目的已知信息入手,进行反向解题,现在已知小红有一元钱,曾用0.75元买饼,所以应该从花费0.75元买饼开始思考,将买饼用的0.75元和剩下的1元钱相加,能知道小红买饼前手里有1.75元,如果之前用一半的钱买午餐剩下1.75元,那么买午餐花费了1.75元,通过1.75+1.75=3.5元能够得知,小红原本有3.5元。为验证结果是否正确,要指引学会从正面推理、验算。比如,小红如果有3.5元钱,吃午餐的时候花费1.75元,后来买饼花费0.75元,现在小红还剩下1元钱,这与问题的数据信息吻合。

再以“鸡兔同笼”应用题为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尝试法”,该方法指的是,当不知道从哪开始解决问题时,可以尝试猜测。如果猜测的结果合理,则需要将猜测的结果与问题结合,进行适当的调整。“鸡兔同笼”是具有代表性的数学应用题教师可以指引学生利用列表的方式解决问题,调整鸡与兔子的数量,腿多则需要减少兔子的数量,腿少则需要调整鸡的数量。从实际的角度上来讲,尝试就是不断调整的过程,结合猜测结果和问题调整,直到获取正确答案为止。

结论:总的来讲,要想让小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窍门”和“策略”,教师应避免代替学生思考、操作、探究,但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绝不提示,指引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从数学的视角出发,灵活转变角度,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等,让学生得以表现、展示,逐步增强学生自信,带给学生成功体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找到更多的解题方法。同时,教师还应结合课程主题、目标、内容等,不断创新教法,构建开放型、趣味性课堂,引用多种策略,教会学生解题,使应用题学习不再“难”。

 

参考文献:

[1]刘烆.基于学生能力提升的初等数学解题技巧分析——评《初等数学解题技巧拾零》[J].应用化工,2024,53(02):517.

[2]颜琼.小学数学应用题复习策略探究——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百分数实际问题复习”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2):83-85.

[3]孙艳君.经历探究过程  让思维“绽放”——小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路径[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4):90-9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