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单元教学
正文
前言:生物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学科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自然生命的综合性学科。生物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与科学探究意识,想要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就需要生物教师以核心素养为依托设计单元教学策略,在致力于提升学生生物成绩的同时,也要聚焦其对生物知识的深度学习体验,让学生站在生命的角度感悟生物学知识的真谛、吸收无数生物学者倾注心血所得出的生物学经验,最终实现培养其生物核心素养的目标,这将对学生的深度学习与人生发展大有裨益。
一、生物核心素养概述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教育目标,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也是在不断解决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学生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能力态度、知识与三观的整合体现。生物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共同构成,其中,生命观念是极具生物学特点的要素,也是生物核心素养的关键所在[1]。
首先,生命观念指的是对自然生物现象与问题产生的想法与观念,可以对生命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良好的生命观念能够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生命观念虽不能为学生提供答案,但可以为其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
其次,科学思维意在发挥学生的思维认知,结合所学到的科学概念对事物本质规律,以及作用关系所做出的推理判断。科学思维不仅对学生的生物学习大有帮助,也可以使其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生物学所研究的对象类型丰富且繁多,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出现畏难心理,为了使其思维不受到桎梏,就需要教师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而更好地理清生物学的复杂知识。
科学探究指的是学生积极对生命世界各类现象的探索研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更深入地感受科学本质,立足于科学概念发现更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假设、自主探究,从而获取知识,奠定扎实经验基础。科学探究本就是一场实践活动,有效贴合新课程标准中教学过程中实践的理念。
最后,社会责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目标。生物科学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极为关注的领域,其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言大有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可以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科学精神,使其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懂得如何正确利用这些知识为人类做出贡献,形成良好的文明思想。
总而言之,生物核心素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皆以生物概念为依托所展现的生物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将能够发挥生物育人价值,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单元教学在近些年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中,且取得不小的应用成效,其意在整合单元知识重点、突出教学主题,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学习体验。那么在设计初中生物单元教学时,教师应秉持着整体性的原则,依照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与教育核心,将原本存在于课本中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整合,发掘其内在关系,构建为连贯的整体,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感受生物单元知识内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为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2]。
(二)多元化原则
单元设计应遵从多元化原则。首先是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秉持着以生为本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从原本的教师“一言堂”转变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与师生互动机会,让学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感悟生物学魅力,使其掌握知识的多元化获取途径,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其次,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单元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也应立足于核心素养,从多种维度展开全方位评价,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思维上的创新,让学生得到更有针对性的引导,进而获得全面发展。
(三)递进性原则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其思想认知和知识经验皆需要在教师与家长的推动之下逐步完善。为了提高生物教学有效性,生物教师就要遵从递进性的原则设计单元教学活动,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不断优化活动的安排,以由浅至深,由表及里,由简到难的顺序设计学生学习任务,让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完善知识框架、掌握学习技巧、攻克学习难点。
三、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策略
(一)发掘单元知识,培养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作为生物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融入,通过发掘初中生物教材可以发现,带有生命观念的内容丰富多样,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主要向学生描述了细胞的结构,以及动植物细胞存在的不同。《生物圈中的人》为学生讲解了人体的构造、人的由来,以及人体物质运输等。通过稳态及平衡观念、物质和能量观念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皆可用作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重要燃料。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初中生物教师应深度发掘教材资源并进行单元整合,通过单元教学聚焦生物学中的生命现象,以此来使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界中的多种生命,并懂得尊重这些生命[3]。
比如:在学习到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借助提前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绿色植物的生长环境,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说一说这些植物的特点、猜想植物的生长必要条件,再由教师为学生整合说明这些植物的组成结构,以及各类植物器官所分别发挥的作用,使其感受生物的无穷奥妙,认识到即便小如花草,其内在也蕴藏着极为庞大的生物传输结构,进而增强学生的生命观念,使其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
(二)借助思维导图,培养科学思维
思维是学生用以探索问题、思考知识的重要工具,灵活的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思维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在循序渐进的实践练习中逐步形成。在这一过程中,思维导图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思维导图的意义在于整合原本交错复杂的知识点,以连线、画圈等方式进行梳理,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学习过程更加明朗。利用思维导图开展初中生物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学习到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圈中的人》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将“人”放置在思维导图的中心,向外延伸出人的由来、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以及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几个分支。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逐步完善思维导图内容,再鼓励学生尝试选择一项分支进行思维导图的细化,如:选择“人的由来”,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讲解延伸出进化论、人与猿、生殖系统、生殖过程,以及青春期等小分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结合自身想法填充思维导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有效发展,思维导图也可以用作今后学生的回顾与复习,提高其自主学习效率。
(三)设计实践任务,培养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建立在学生对科学事物的探究兴趣基础之上。为了提高初中生物的单元教学质量,生物教师就要通过设计多元化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展开对知识点的深度探索研究,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本质。同时,富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有了兴趣作为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得到有效凸显[4]。
比如:在学习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时,教师可以结合学情重新规划单元课时,将本单元的“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这一任务安排于单元教学的预习环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和收集校园当中的绿色植物,并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了解绿色植物的形态结构,并感受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这一生物观念。在单元的结尾处开展“绿化校园设计”活动,使单元教学更加完整。通过对整单元绿色植物的三大作用学习,帮助学生深度了解绿色植物在生物圈当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设计多样化活动,有效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为其建立生态保护意识,借助结尾处的绿化校园设计活动做出总结,升华单元主题。
(四)聚焦生活案例,培养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指的是立足于对生物学概念的认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讨论,并给出自身判断和解释的能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其建立正确的三观与健全的人格,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大有裨益。
例如:在学习到初中生物人教版八年级《健康的生活》一单元时,通过《传染病》和《免疫》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对生命安全的重视程度,整合教材单元内的传染病传播资料,为学生讲解传染病传播途径,使其认识到不做好安全防范措施不仅会影响自身健康,也会危害他人,让学生产生社会责任感。再借助用药与急救知识,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科普,使其将知识转化为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论:综上所述,立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意在聚焦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够忽视其学习态度、探究精神、生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步发展。作为学生的引导者与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初中生物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技能,整合单元知识内容构建系统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多元化活动中切实感受生物概念,并在实践探究的基础之上形成生命观念,使其对世间万物抱有敬畏之心,发挥科学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宋志真.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J].求知导刊,2024,(04):65-67.
[2]张筱平.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单元教学设计实践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03):55-57.
[3]匡姣娣.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生物单元教学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3,(35):143-145.
[4]黄瑞婷.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思路——以初中生物教学为例[J].天津教育,2023,(20):74-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