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工智能教学,培养计算思维

期刊: 大东方 DOI: PDF下载

石红

江苏省常州市第三中学

摘要

基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教学迎来了“光辉时刻”,大部分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培育学生计算思维。但具体实践中,人工智能教学现状并不乐观,缺少充足的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化,忽视创新实践的价值和作用,致使学生缺乏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和动力,从而影响教学目标实现。为改善教学现状,培养高中生良好的计算思维,教师应积极创新人工智能教学,采用多样教学模式,切实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满足新时期教育改革需求,为国家、社会培养优秀的智能化人才。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计算思维;培养策略

正文


前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并普及在不同的行业领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我国教育部门将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纳入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全新颁布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要求教师创新性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满足高中生发展需求。同时,我国颁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高校全面开放相关学科资源,并组织各级学校教师参与人工智能培训。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人工智能教学创新,全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落实“行动计划”。

一、相关概念

(一)人工智能教育

在教育领域中,不同的学者对人工智能教育的概念理解不同[1]。彭绍东认为“人工智能教育主要指的是赋能教育与人工智能为主的知识教育。”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能让整体过程充满“智能气息”。前者通过不同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辅助教学实践;后者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原理践行教育。俊波认为“人工智能教育是指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并通过利用创新性地解决问题。”从实际的角度讲人工智能教育也是人工智能课程,通过关于人工智能的多样要素整合,建立系统化教育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能力。

(二)计算思维

美国著名教授周以真广泛地定义了计算思维。张屹等学者从广义、狭义的角度划分了计算思维概念。从狭义角度上来讲,计算思维与特定学科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表现为:不同学科领域内涵不同。从广义的角度上来讲,计算思维属于构建解决问题方案的必要思维能力。2015年,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定义计算思维是创造力、算法思维、批判性等思维的共同反映。经过学者长期的深度钻研,该定义最终为创造力、算法思维、问题解决、合作思维、批判性思维。依上所述,计算思维与人工智能教育的最终目标基本相同,人工智能教育与计算思维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二、基于计算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教学活动可行性

要想实现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必须跟上时代发展,做好应对“接轨世界”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而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落实能切实满足时代发展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计算思维培养。同时,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是创新计算思维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2]

首先,人工智能教育中以教会学生熟练运用智能设备为目标,指引学生探索人工智能、编程等原理,从而培养计算思维。从整体角度讲,人工智能教育能让学生脱离学科禁锢,实现思维发展。其次,人工智能教育内容多样化,涉猎范围较广,如开发硬件项目设计,即编程设计等,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应用,使其通过计算思维解决问题。所以,人工智能教育有助于学生计算思维培养。最后,人工智能教学实施高度重视学生能力评价,评价包括“能力培养”与“学习者为中心”过程。因此,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需要关注过程表现以及学生发展,进行增值性评价。综上,人工智能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具备一定可行性的。

三、高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教学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设计教学活动期间,融合理论与实践,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通过实践验证理论。计算思维的培养目标为教会学生解决生活问题[3]。对此,高中的人工智能教育实施应遵循实用性原则,通过情境设计等方法,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学习知识,将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扎实地掌握知识,实现能力发展,继而形成计算思维,做到有效的知识迁移与应用。

(二)系统性原则

该原则是人工智能教育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即教育设计中保证教学活动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确保教育有效落实。具体活动中,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尤其在解决问题方案设计中,学生必须系统化地掌握问题,从而设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此,人工智能教育需重视系统性原则,教师要保证教学流程的科学性,指引学生从整体视角出发,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复杂问题中形成正确思维。

(三)主体性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学实践中融入“以生为本”的理念,将该理念作为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计算思维属于较强的逻辑能力,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所以,人工智能教育应遵循“主体性”原则,优化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表达、操作,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同时,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兴趣喜好等,将实践作为主要手段,将课堂作为知识传授渠道,把控好学生的学习时间,积极与学生互动,实现计算思维培养目标。

四、基于创新人工智能教学的高中生计算思维培养

(一)精准定位目标,奠定计算思维培养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数据与计算”单元中包含“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探秘人工智能教学设计”模块。该单元属于新增的必修课程,要想通过该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必须精准定位课程目标。通过整体目标分析得知,该课程目标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让学生初步了解人工智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等。所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出发,切实考虑课程增加的意义和背景,确定该课程定位。

从整体视角看,人工智能课程的目标定位为:学习人工智能知识与技术,促进思维能力发展,了解人工智能内容与应用领域,分析实际的应用案例,感知信息技术的先进性,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学习专家系统、问题求解等知识,感知人工智能对生活、学习的影响,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和欲望。通过精准定位目标,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采用PBL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

PBL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强化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教育领域应用效果良好的一种教学方法[4]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的传输渠道越来越丰富,且传递速度比较快,PBL模式实施来讲是有力支撑。同时,也为高中生的计算思维发展建造广阔空间。PBL模式构成要素包含学生、问题以及教师等要求教师切实解决关于教学的问题,保证教学也贴近生活,建造应用情境,通过师生的双向互动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环节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具体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收集资料。基于授课内容及课程目标,创设有助于辅助教学的情境,结合生活要素设计问题。比如,“超市购物”是大部分学生经历过的,场景是学生所熟悉的,联合场景设计“智能机器人超市购物”问题通过问题调动欲望。在此期间,教师要适当的提供资料,让学生全面了解智能机器人

第二环节:建立模型解析问题。鼓励学生解析问题,并根据问题答案建立相关模型。具体流程为:细致观察图片,解读图片信息提取视频中关键信息,绘制机器人的行走路线在脑海中建立模型完成任务要求,完善机器人的行走路程图。

第三环节:实践操作精准解题要求学生实践操作,探寻解题之法。具体实践中,围绕课程资源、学生实况,组建学习小组,让小组成员推选组长,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究,基于上述环节绘制的流程图,编写相关程序,让机器人完成商品购买的任务,以此加深学生体验,学会如何操控机器人,并适当的调整,确保程序的科学性、完整性,从而选择最合理的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小组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课堂参与度,鼓励小组学生沟通、交流等,找出不足和错误,让学生通过共同学习改正错误、提高自我。

第四环节:总结归纳,提炼算法。该环节中,教师应组织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相互交流、分享学习经验和方法,总结、归纳所学技术和知识,汇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方法等,让小组相互之间启发、借鉴,从而总结经验,提炼关键算法,形成良好计算思维。

第五环节:不断拓展,创新思维结束环节中,鼓励学生创新,根据新奇想法制作作品,整合学习的知识、技能等,不断完善作品,并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实现知识拓展。在此期间,教师需要呈现相关图片以及视频等,让学生清晰看到机器人装卸货过程提升机器人的购物效果和准确性。要求学生尝试在现有作品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借助网络平台、课程技术等实现自身想法。

(三)基于课程内容,助推计算思维发展

“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是高中信息技术中关于人工智能的基础课程[5]。主要目标为激发学生的人工智能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基础知识理解,使其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以及计算思维。为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基于课程内容,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教学流程,选用合适助教工具、软件等,构建生动课堂环境,引用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案例,逐步启发学生,促进学生的算法探究,从而完成课程教学目标。

例如,新课导入环节,教师应适当提示学生,让学生思考“人工智能究竟是什么?”并播放相关的视频,即《人工智能展示》,利用停顿的空隙简单讲解,继续提出问题:“你是怎样理解人工智能的?”该环节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带着目的观看视频,逐渐走进人工智能情境。授课环节中,展示教学课件,让学生通过课件了解人工智能在生活中的应用,要求学生围绕话题“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探讨,总结探讨结果,由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以此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交流能力。之后,选用高中生容易理解的算法例子,如决策树、神经网络等,用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述算法机理,或者指引学生探索其他算法,进行算法对比,掌握人工智能算法的技巧和优势。课堂结束环节中,组织学生尝试启动五子棋游戏程序,为学生提供“玩”的时间,讲解五子棋的游戏规则,以此了解“人机博弈”。课程结束后,教师应为学生布置课后复习任务,通过复习强化学生的计算思维。比如,根据所学知识,以及相关的网络资料,尝试围绕某一种人工智能算法绘制思维导图,设计简单的游戏。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能对人工智能形成深层次的了解,有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保证教学目标得到有效实现。

(四)应用UMU平台,有效优化教学评价

人工智能教育目标除了要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原理,解读人工智能应用案例,还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思维、素养等发展。对此,为优化教学评价,以评价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发展,教师应合理运用互动学习平台,建立电子学档(如图1)。通过数字化技术搜集管理数据和学习数据,提取真实的学习数据,根据目标整理、展示,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支持。

 

1

例如,教学“认识人工智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UMU平台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该平台的教学互动模块丰富,能满足线上、面授等多样化授课需求,学生登录平台所用的账号和密码通过教师建立班级提供,正确输入账号和密码就能登录。具体应用中,融合不同模块,关注面对面教学形式,基于此进行评价设计。收集的评价数据包含分析文本、拍摄照片、搭建模型以及流程设计,以及平台学习时间、项目参与情况等。最后,按照计算思维测量表、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兴趣表等进行对比分析,综合数据实施教学评价。

结论: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下,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度越来越高,使用率得到提升,融入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基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具备重要意义,人工智能教育实践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技术和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水平,使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目标得到有效实现。为此,教师应重视人工智能教育,创新教育模式,采取多样教学模式,发挥人工智能教育价值与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岩,罗旭,国玉霞,张辉.智能技术具身下审美教育锚定人工智能素养的理路演进[J].中国电化教育,2024,(05):120-127.

[2]李雪,战德臣,聂兰顺,张丽杰.基于KT-SQEP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建设——以“101计划”计算概论(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为例[J].计算机教育,2024,(05):1-8.

[3]付睿云,白庆春.成人数字化转型需要关注的要点:计算思维——基于486名成人学习者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09):38-49.

[4]沈忱忱.人工智能课程中培养小学生计算思维的策略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04):66-69.

[5]聂茹,李政伟.以计算思维培养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3):142-14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