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
关键词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基本工艺流程;常见问题;材料质量
正文
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常用的建筑材料,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为了确保混凝土施工质量,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质量控制,旨在为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参考。
1.混凝土施工的基本工艺流程
混凝土制作的基础工序对建筑物质量至关重要,始于材料的准备工作。为保证施工品质,所用建筑材料,如水泥、骨料、砂和水等,需经过严格筛选和适当管控,确保其质量符合工程要求。依照设计规范并参照现场实际情况,我们制定混凝土各组分的比例配比,目的是确保其拥有必需的强度与耐久性。紧接着进行混合环节,所需物料依照既定比例输入搅拌设备中进行搅拌操作,目的是确保混凝土的一致性。搅拌完成后的混凝土借助搅拌车或泵车等运输工具,被妥善运送至预定浇筑位置。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混凝土被倒入模板中,并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排列与调试。混凝土浇筑完成后采用振动器进行振动夯实,以驱除内部泡沫和间隙,进而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与强度。在施工过程的最后阶段必须对已浇筑的混凝土进行适当的养护,保证其保持湿润直到硬化,进而发展达到所需强度[1]。
2.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中常见问题
2.1浇筑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不当
在混凝土构造的建设过程中温度调节的误差会导致裂缝和其他瑕疵的出现,当混凝土处于硬化阶段,热能的释放可能导致温度迅速上升,进而造成混凝土内部与表面之间出现温度不均,这种温度不均可能会引起裂缝的形成。在高温环境下施工,状况更为严峻,因为高温促进了混凝土水分的迅速蒸发,使得表面快速干燥,从而增加了裂缝形成的风险。由于温度调节失误,导致施工现场的温度监测要么不及时要么不准确,加之施工进度过快以及施工材料温度的不适宜,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影响了施工质量。这些因素对混凝土的温度分布和变化趋势有直接影响。
2.2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足或不均匀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出现振动压实不足或未能均匀分布的问题,这对混凝土结构的品质产生了显著的不利影响。振动压实是混凝土浇筑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帮助驱除混凝土内的空气,提升其致密性与一致性,确保硬化后的混凝土拥有必需的强度与耐久性。若振捣操作不准确或分布不均衡,会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瑕疵,进而影响其致密性和一致性,最终使得强度与持久性下降。设备振动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故障、操作不精确或振动周期不充分。如果振捣作业没有充分进行或者存在问题,那么混凝土可能会形成裂缝和孔洞等质量缺陷,这些缺陷将对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2.3养护不当
由于维护不善,混凝土建设中常见的问题会对其结构品质造成损害并破坏其稳固性。在混凝土浇灌完成后,必须维护其湿润状况,以支持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和增强其最终的强度。在一些建筑工地上,混凝土养护措施执行不充分或方法不正确,结果是混凝土出现了早期干燥现象并产生了裂缝。如果养护步骤不符合规定,可能会出现未能适当覆盖的问题,导致混凝土表层水分快速流失;由于未能进行适宜的湿润保养,混凝土在初期水分流失,从而诱发了裂缝的形成;养护时间可能不够长,使得混凝土未能完全硬化,这会减少其强度和耐用性。若混凝土养护不足,可能会引发早期的水分流失,继而由于表面紧缩造成裂缝的形成。裂缝的出现不仅损害了混凝土结构的外观,还可能对其承载力和耐久性造成影响,从而潜在地威胁到整个建筑的安全[2]。
3.房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材料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制作过程中水泥作为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其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混凝土的硬化程度和持久特性。按照《水泥标准化》(GB 175-2007)的规定,硅酸盐水泥在28天龄期内的抗压强度必须满足32.5 MPa、42.5 MPa或52.5 MPa等标准要求。比如,建筑工地常常要对来自不同供应商的水泥样本随机进行强度测试,目的是确保这些样本的28天抗压强度平均值不低于42.5 MPa,以符合设计方案中规定的强度标准。混凝土内骨料以颗粒形态充当填充材料,对确保其坚硬度和稳固性发挥着核心作用。遵循《混凝土与骨料》(GB/T 14685-2011)的标准,粗骨料必须验证其抗压性能和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规范。例如,施工初期骨料样本的测试结果表明,其28天平均抗压强度为45 MPa,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规范要求,从而达到了材料的质量标准。
沙子作为混凝土的填充材料,其质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流动性质以及施工的效果。根据《混凝土用砂子》(GB/T 14684-2011)的相关规定,砂子的粒径分布和含泥量必须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比如,根据抽样检测的结果,砂子的含泥量已达到2%,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规范确保了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工作性。作为液体建材的核心成分,在混凝土配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规定着水与水泥的比例,影响着混凝土的硬化过程。按照《混凝土用水》标准PH值和固体含量要求满足相应标准。比如,在抽样检测中,确保水的PH值介于6.5至8.5之间,同时控制固体含量不超过200 mg/L,以使混凝土正常凝结硬化。详情如表1所示。
原材料 | 标准要求 | 抽样检测数据 |
水泥 | 28天抗压强度:≥32.5 MPa、≥42.5 MPa、≥52.5 MPa | 平均抗压强度:≥42.5 MPa |
骨料 | 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要求 | 平均抗压强度:45 MPa、粒径分布符合要求 |
砂子 | 含泥量≤2%、粒径分布符合设计要求 | 含泥量:2%、粒径分布符合要求 |
水 | PH值:6.5-8.5、固体含量≤200 mg/L | PH值:6.5-8.5、固体含量:≤200 mg/L |
表 1 原材料标准
3.2施工过程的监控与管理
在混凝土浇筑作业中对施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实施严格的监督与管理至关重要,这包括了搅拌、运输、浇筑、振捣等一系列环节。通过采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监测技术,实现对混凝土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控,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规范。监控搅拌设备,确保混凝土的配比准确无误且保持一致性。当代搅拌机械通过整合高级自动化调节系统,能够准确调配水泥、骨料、砂子和水的配比,以保障混凝土材质的均匀一致。监控搅拌过程中的旋转频率和时长,判定混凝土混合后的均匀性,快速辨识并处理可能问题,维护混凝土的均质性和质量。
混凝土在搬运过程中有可能会遭受震动及环境因素的干扰,因此必须确保搬运设备的稳定和安全性。利用现代运输方法,如搭载了GPS定位和传感器功能的搅拌车,实现对混凝土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控,并能够快速反馈相关数据。跟踪混凝土的运送速率,监管其路径、监测车辆的运作状况,以便迅速辨认并处理问题,确保混凝土质量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害。在建筑期间,需确保混凝土在模板之中均匀填充,防止形成孔洞与堆积。通过使用设备来实现对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精确控制,确保浇筑速度和流动性参数得到准确管理。通过全程监控混凝土浇筑,密切跟踪流动性、流速和厚度等关键参数,以便及时识别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浇筑质量符合预设标准。
3.3质量验收与记录
GB 175-2007《水泥标准》明确规定,生产出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在养护28天后,其抗压强度应符合32.5 MPa、42.5 MPa或52.5 MPa的强度标准,以确保满足相应的强度等级。质量检验环节中,随机抽取样本后,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执行抗压强度测试,随后将获取的测试结果与既定的标准数据进行对比验证。GB/T 14685-2011《混凝土与骨料》中提到了混凝土骨料要求抗压强度强度等级粒径分布要求,在质量管控流程中,精心筛选质量达标的骨料供应商,并对入场骨料实施不定期的样本检测,旨在达到设计要求的标准。
GB/T 14684-2011《混凝土用砂子》规定混凝土用砂子的粒径分布含泥量等指标要求。在项目施工前,应仔细挑选并监管砂子供应商,对每一批进场的砂子进行严格抽样检测,以验证其是否符合设计所需的质量标准。GB/T 50080-2016《混凝土用水》规定了混凝土用水的PH值及其固体含量的相关参数指标,在执行质量检验时,需慎重选择并严格管理供水方,并对进场水样进行详细检测,目的是确保水质符合既定的设计标准。在遵循国家规定的基础上,施工方需制定并保持一套独立的质量检验准则文件。这些文档需要具体规定在施工各阶段中的验收标准、抽样检测方法以及数据记录的必备要求等关键内容。通过严格遵守规范文件,施工质量得以稳定保持,并具备良好的可追溯性[3]。
结论
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房屋建筑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通过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施工过程监控与管理以及质量验收与记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稳定和使用寿命。因此,各相关方在实际工程中应高度重视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确保工程质量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旭军.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思考研究[J].居舍,2024,(06):38-40+119.
[2]林月潭.高层建筑施工过程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研究[J].砖瓦,2024,(02):98-100.
[3]冯遥,强裔.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控制[J].砖瓦,2023,(11):116-118+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