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设计及施工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艳敏1 刘磊2

河北正公工程检测有限公司,河北 邯郸 056000

摘要

在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与施工工作中,其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这是由于该环节会对路面的稳定性产生直接影响,甚至还会对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其的设计与施工工作。本文通过对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与施工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优化措施。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这就使城市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因此对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与施工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鉴于此,本文以某工程项目为例,对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设计及施工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为其他类似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市政道路;桥梁;设计;施工

正文


1. 工程概况

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及施工对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连接道路与桥梁的关键纽带,更是影响整个交通网络安全性、高效性和舒适性的核心要素。本次探讨的工程项目位于我国某繁华市区的主干道与新建桥梁的交汇之处,衔接长度约为500米,该地段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功能属性,面临着一系列严苛的设计与施工挑战。

首先,从交通需求角度看,该区域日常车流量极大,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预计未来车流量将进一步攀升,这就对衔接处的承载能力和通行效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道路宽度、转弯半径、车道分配等因素,以确保各类车辆能在此处平稳、快速地完成由道路到桥梁的转换,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的风险,提升交通运行效能。其次,地下管线的复杂性也是设计施工的一大难点。此处汇聚了供水、供电、通信、排污等多种重要管线,如何在不影响既有管线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合理规划新设结构物的位置与埋深,不仅考验着设计者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也对施工团队的精细操作能力提出极高要求。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组将利用先进的管线探测技术,制定详尽的管线迁改或保护方案,确保施工过程中的管线安全。

2. 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案

2.1 结构应力分布复杂与解决方案

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由于其受力状态具有独特性,由于桥梁结构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和弯矩作用,而道路路面则更多地承受车辆滚动荷载,两者的力学特性和受力模式存在显著差异。交接处因结构连续性变化,往往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区,这对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构成潜在威胁。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精细化的有限元分析方法,通过构建详细的三维模型,模拟实际工况下的应力传递路径和分布情况,从而精确预测交接处的应力峰值位置以及大小。

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设计人员可以针对性地优化结构形式,例如采用变截面过渡设计、设置缓冲带或者采用更为柔性的构造方式,来分散并缓解应力集中现象。同时,采用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和预应力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结构承载能力和抵抗应力集中的能力。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和张拉,可以在交接处预先施加一定的压应力,以此抵消部分外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从而确保整个结构在复杂的受力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2.2 施工精度要求高及其解决方案

衔接处的几何尺寸和标高控制是施工中的另一个重大挑战,任何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导致行车舒适度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为了确保施工精度达到设计标准,项目团队采用了国内外先进的测量技术装备,如GPS全球定位系统,能够实现毫米级的空间定位,确保交接处各个关键点的坐标精准无误。同时,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施工前后的地形地貌扫描和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不仅可以精确获取施工现场的地表数据,还可以及时发现施工偏差,便于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施工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施工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借助自动化施工机械和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和指导每一道工序的操作,包括混凝土浇筑厚度、钢筋绑扎间距、预应力张拉值等关键技术参数,确保所有环节均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执行,最终达成高标准的施工精度要求。

2.3 管线迁移与保护措施

鉴于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的情况,施工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管线探测工作,识别现有管线的类型、位置、走向、深度等信息,以便制定合理的管线迁移方案。对于无法迁移的管线,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如搭建临时支撑、设立隔离防护区、采用非开挖技术施工等手段,以最大程度减少施工对既有管线的影响。

具体实践中,项目组会在施工前与各管线产权单位充分沟通协调,共同制定管线迁移与保护专项方案,并在施工过程中落实专人监督,确保管线保护措施的有效执行。此外,还可能会应用可视化技术,如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管线信息集成到三维模型中,以便施工人员直观理解并规避风险区域,有效预防因施工不慎造成的管线损坏事故。通过上述多措并举,确保施工过程既能顺利进行,又能全面保障地下管线的安全。

3. 衔接处的优化设计

3.1 弯道设计与行车安全舒适度提升

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弯道设计是优化设计中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与驾驶舒适度。设计人员需要综合考虑交通流线、车速特征、道路等级等因素,精心设定过渡曲线半径。过小的曲线半径会导致车辆在驶入或驶出桥梁时,因离心力过大而增加驾驶员操控难度,也可能导致车辆行驶不稳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设计时应尽可能增大过渡曲线半径,结合道路设计速度,遵循道路设计规范,合理布局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确保车辆在经过衔接处时,无论是直线进入还是曲线过渡,都能实现平稳、舒适的行驶。此外,还需要考虑视觉引导,通过设置适宜的路侧标志、标线及照明设施,提供清晰的视觉提示,帮助驾驶员提前判断路线走向,进一步提高行车安全性。

3.2 材料选择与结构耐久性

衔接处作为桥梁与道路交界的关键区域,其材料选择对于结构耐久性和抗疲劳性能至关重要。鉴于此,设计时优先选用高性能混凝土,其强度高、耐久性好,可有效抵御各种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长期承受动态荷载的交接处,更能表现出优良的抗疲劳性能。另外,耐候钢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优异的耐腐蚀性和高强度特性,也常被应用于桥梁与道路衔接处的结构件制作。这种材料在长期暴露于大气环境中,表面能形成稳定的锈层,阻止空气和水分进一步侵蚀内部金属,从而大大提高结构的使用寿命。

3.3 防水排水设计与结构稳定性

由于桥梁与道路衔接处通常处于低洼地带,加之雨季降雨频繁,若防水排水设计不当,易形成积水,进而引发结构渗水、冻胀、腐蚀等问题,严重影响桥梁与道路的整体稳定性。因此,在设计阶段,务必注重防水层和排水系统的完善。一方面,采用高质量的防水材料,如柔性防水卷材、防水涂料等,构筑严密的防水层,阻止水分从桥面或路面渗透至结构内部;另一方面,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设置排水沟、泄水管、集水井等设施,确保雨水能迅速排出,避免积水滞留。

在具体施工中,还需特别注意桥面与路面的接缝处理,采用专用的接缝材料和工艺,确保接缝处的密封性,防止水分沿着接缝处渗漏。同时,对于可能出现积水的低洼地段,可增设泵站设施,必要时进行强制排水,确保整个衔接处无论在何种气候条件下,都能维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确保桥梁与道路的长期稳定性和耐久性。

4. 衔接处的施工工艺

4.1 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浇筑

在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施工过程中,模板安装与混凝土浇筑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成型质量,采用定制化的模板系统,确保模板尺寸精确、拼接严密,模板面板平整光滑,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以防止浇筑过程中因模板变形而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裂缝或其他质量问题。

在混凝土浇筑方面,对接头部位采用分层、连续、均匀的浇筑方法,严格控制浇筑速度和浇筑顺序,避免因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引起局部应力过高。同时,根据设计要求和现场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并严格执行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流动性满足工程需要。在混凝土初凝前,采用振捣器进行充分振捣,确保混凝土内部密实、无气孔、无蜂窝麻面,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完整性,确保衔接部位的强度和耐久性。

4.2 预应力张拉施工

预应力技术在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应用,是为了平衡由于结构受力特性不同而可能产生的应力集中现象,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延长使用寿命。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预应力筋的铺设、锚固和张拉。预应力筋张拉之前,应先进行孔道清理、灌浆等工作,确保孔道畅通无阻。然后,按照设计给定的张拉程序和控制应力值,采用自动张拉设备进行预应力筋张拉,确保预应力筋在张拉过程中的应力均匀分布,避免局部应力过高。张拉结束后,立即进行孔道压浆,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结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预应力的作用。

4.3 质量检测与验收

施工完成后,对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与验收,这是确保工程质量的最后一道防线。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实体质量检查、外观质量检查、无损检测以及承载力试验等。

实体质量检查主要包括混凝土强度测试、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预应力筋的锚固质量检验等,确保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标准。外观质量检查主要是查看混凝土表面有无裂纹、蜂窝、麻面等缺陷,以及模板拆除后混凝土棱角是否规整、线条是否流畅等。

无损检测如超声波检测、磁粉探伤等方法,用于探测混凝土内部缺陷和预应力筋的锚固状况,确保结构内部无隐患。承载力试验则是通过对已完成的结构进行加载测试,验证其实际承载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以确保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只有经过这些严格的质量检测与验收步骤,才能确保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安全可靠,满足设计要求和使用需求,为城市的交通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5.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及其施工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讨,揭示了此类工程中的主要难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我们强调了衔接处优化设计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材料选择以及严格的施工工艺控制,有效提高了道路与桥梁的协同工作性能,延长了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同时提升了行车舒适度与安全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交通流量等因素,提出并实施了针对性强的施工技术方案,成功解决了诸如沉降不均、应力集中等难题。这些成果不仅为当前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王道莲.城市道路与桥梁路拱横坡的衔接问题探讨[J].四川水泥,2020,(10):274-275.

2.文峰.市政道路与桥梁衔接处的设计与施工的思考[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11):143-145

3.高元.软土地基的道路与桥梁衔接处设计及施工[J].建筑安全,2023,38(09):54-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