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
摘要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作文;思辨训练
正文
引言
长期以来,高中作文教学缺少活力,教师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地位。由于学生受生活所限,写作素材不足,作文教学存在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作文内容贫乏。在信息社会,这种作文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习资源的扩大将使学习的内涵得到扩展,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将转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主动性才能得到尊重和发展。因此,核心素养背景下,应构建新的作文教学体系,而作文思辨训练开展则能够最大程度彰显学生个性、推动学生内心情感表达,还能让学生在思辨训练过程中发展其核心素养,是优化高中语文写作的重要策略。
一、 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学生写作水平提升
传统模式下高中生要想提高自身作文水平,大多是依赖于大量的作文练习,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可是有时也会出现无用功,不少学生甚至会为了写作而写作,对于写作的内涵及意义尚未形成有效认知[1]。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则有所不同,其不仅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革新,还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深入思考,改变以往以量取胜的训练形式,真正做到少而精,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 强化学生思辨能力
核心素养理念提出之后,高中作文教学要求也有所变化,教师需要在为学生传授写作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思辨能力作为核心素养重要要素,其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教师若能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就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思辨训练,这有助于学生转变自身问题思考方式,也有助于学生以思辨的形式认识事物,这样就能在强化学生作文水平的同时助力于学生思辨能力提升,真正高效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三) 助力学生结构思维发展
在思辨训练过程中,思辨可谓是一种结构性思维方式,也是学生对于具体事物的抽象思考,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强大的结构思维能力。为此,若能在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展开思辨训练,就能助力于学生结构思维发展,毕竟在开展作文思辨训练时,大多需要学生基于写作要求展开深入思考,同时还能围绕着写作主题构建写作框架、填充作文细节,这样才能在促进学生作文完善及丰富的同时,有效强化学生结构思维能力[2]。
二、 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对策
(一) 创设作文情境,推进作文思辨训练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中有明确提到:“学生要能够针对不同语言情境及语言对象,展开有效、得体的表达交流。”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期间,若教师直接为学生提出写作题目,缺少相应的情境,学生在写作时自然会思路闭塞、无从下笔。为此,教师在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时,可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衔接学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写作情境,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人物、场景来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及经验,这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写作欲望,从而有效助推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思辨训练实践中。例如,以“记录家乡的人和物”为例,教师可以在写作教学期间,衔接学生生活要求学生盘点家乡文化生活中的人、事、物,并且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家乡人物(风物)志》,这种写作任务相较于“请以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不少于800 字”而言,整个写作真实性更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写作欲望,同时还能借此引导学生将自己置于家乡文化场域中、激发学生家乡情怀,以此来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3]。
(二) 基于阅读文本,推进作文思辨训练
阅读文本中涉及到了不少的写作技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自主写作过程中借鉴其中的写法,亦或者是基于阅读文本来有序推进作文思辨训练,这能有效丰富学生写作技法,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打好基础,也能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分析中展开作文思辨训练,从而真正助力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以《红烛》这一阅读文本为例,作者在创作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为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这一写作技法,教师可以在该课程讲解时,要求学生应用思维导图对课文结构进行划分,即第一节描写了红烛的意象;第二、三节则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予以赞叹;第四节为红烛寄托;第五、六、七节则是抒发了作者对于烛泪的思考及劝慰;最后两节则是对红烛精神展开了总结。这样学生就能在思维导图绘制与完善中对作者写作结构、谋篇布局方法展开学习,同时还能强化学生对于红烛“奉献精神”的感悟,以此来有效丰富学生写作技法及情感,最后再基于此来引导学生借由思维导图绘制自己完整的写作框架,以此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这样不仅能够助力于学生高效写作,还能让学生思辨能力在文本写作技法分析中得到训练,真正确保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得以落实。
(三) 合理设计任务,开展作文思辨训练
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推进,并不代表教师就能完全放任不管,教师可以围绕着教科书来为学生合理设计任务,以任务来有效开展作文思辨训练,这样就能更好地助力于学生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得以提升。语文教学活动开展大多是基于教材阅读文本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为学生设定自主写作任务时,还可以围绕着教科书来为学生设计“阅读作文”任务,像是文学评论、续写文学作品、学术性小论文创作等,这能让高中生作文思辨训练渠道得到丰富,也能丰富学生写作积累,以此来为学生后续高效写作打好基础。以《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这一单元为例,单元编排这几篇阅读文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针对性说理、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可以说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教师为了深化学生对于单元文本写作特色把握,即可围绕着教材文本来为学生设计如下“阅读写作”任务:1)阅读《劝学》、《拿来主义》,此阿勇表格的方式对这两篇阅读文本比喻论证进行梳理,并且谈一谈这一写作方法的表达效果;2)联读这两篇阅读文本,借助思维导图工具表达出其逻辑推理;3)巧借比喻论证法阐述一下学习的重要性,以写作的形式书写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述“阅读写作”任务驱动下自主阅读、写作,同时还能强化学生思辨能力,进一步优化高中语文自主写作教学,有效助力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4]。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调整教学重点,即要积极开展作为思辨训练,这不仅能够助推高中作文教学革新,还能有效助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策略。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意识到学生作文思辨训练的重要性,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来为学生开展多样化作文思辨训练,借此来强化学生作文能力及思辨水平,最大程度优化高中作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朱娟.浅议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J].学周刊,2024,(18):103-105.
[2]梁艳.浅议核心素养下开展高中作文思辨训练的必要性[J].中学教学参考,2021,(10):9-11.
[3]曾丽民.浅谈高中生思辨性思维在作文审题训练中的培养[J].高考, 2021(27):73-74.
[4]陈永艳.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思辨性写作教学策略研究——评《高中作文·哲学思辨与议论文写作二十课》[J].语文建设, 2020(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