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伍红茜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南宁市北湖北路学校,广西南宁530001

摘要

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近年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探讨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二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情况,并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文章首先分析了议题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背景,阐明了该教学法在提升学生思辨能力、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随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和教学实践案例,探讨了议题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操作策略。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收集了教师和学生对议题式教学法的看法和建议,并通过数据分析评估了该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议题式教学法能显著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动机,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议题式教学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议题式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效果评估

正文


引言

在教育领域,议题式教学法正逐渐成为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深入理解课程内容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该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响应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号召,也为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聚焦于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旨在探索该教学法在特定学科和学段中的实施效果和可行性。

一、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操作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需精确对接课程标准,并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道德情感需求相契合。这意味着教学目标不仅要确保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还要促进其道德情感的成熟和法治意识的提升。内容设计方面,议题的选择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经验,触及他们可能已有所感知的社会现象和道德困境。例如,选择“网络道德”或“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等议题,能够引发学生深入探讨与个人生活紧密相连的道德和法律问题。教学内容的多维度设计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议题的内涵和外延,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社会、法律等多个角度审视问题,从而实现认知的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内容设计还需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在道德与法治的领域内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下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以确保学生能够在探究中主动建构知识。此法要求教师深入挖掘议题的内涵,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辩论等互动形式,对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讨论促进者和思维激发者。教师需通过精准的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还需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如反转课堂、协作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议题探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实现知识的有效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资源与环境布置

教师需筛选与议题紧密相关的高质量资源,如法律条文、学术文章、道德哲学观点等,以确保学生能够在一个信息丰富、观点多元的环境中进行学习。这些资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议题的窗口,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辅助材料。环境布置方面,教师需创造一个有利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空间。这包括合理安排教室布局,以便于小组讨论和集体活动;配置必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并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一个支持性学习氛围同样重要,这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尊重不同意见,积极倾听并批判性地思考,从而在议题探讨中形成深入理解和个人见解。

二、议题式教学法的效果评估

(一)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在议题式教学法的效果评估中,构建一个全面而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此体系必须细致入微地反映教学法在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上的作用。评估指标不仅需覆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深入考察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道德判断和法治理解等高阶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互动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度等指标同样不可或缺。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学策略的创新、课堂管理的有效性、对学生探究学习的引导能力等,也是衡量教学法成效的重要维度。该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旨在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评估,真实、客观地反映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际教学效果,为教学的持续改进和优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研究采用多元化的数据收集方法,旨在全面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类信息。问卷调查用于收集学生对议题式教学法的接受度、学习满意度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主观感受;课堂观察则侧重于记录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课堂氛围等客观表现。学生作业和项目作品能够反映学生知识掌握和思维能力的实际水平;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则进一步深化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理解,揭示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数据收集完毕后,进入严谨的数据处理阶段,定量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教学效果的普遍趋势,而定性数据则通过内容分析揭示深层次的教育现象和内在机制。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本研究力求对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效果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

(三)教学效果的定量与定性分析

在对议题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时,本研究采用了综合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以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定量分析部分,研究侧重于通过学生成绩、参与度等可量化指标来衡量教学法对学生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的具体影响。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学生学习表现的总体趋势,同时采用推断性统计方法进一步探究教学法的长远影响和效果。定性分析则深入探讨了教学法对学生思维能力、道德情感态度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影响,通过对课堂互动、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议题式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究还特别关注了教学法如何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推理能力,通过主题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了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议题上的深层次理解和态度变化。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本研究旨在为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全面而客观的效果评估,并为教学实践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案例分析

(一) 教学实践案例选择

本研究选取了"公民基本权利"这一议题作为案例分析的核心内容。该议题不仅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关键知识点。通过对这一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有效地评估议题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案例选择依据包括议题的相关性、教学内容的覆盖度以及学生对议题的普遍兴趣。

(二) 教学实施过程描述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教师设计了一系列探究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使学生能够在互动中深入理解公民权利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还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相关法律文献、视频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在讨论中形成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

教学效果的评估从知识掌握、思维能力、课堂参与度和情感态度四个维度进行。通过对学生考试成绩的定量分析,可以直观地了解学生对"公民基本权利"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对课堂讨论和学生作业的定性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课堂观察记录和学生反馈也被用于评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情感态度变化。具体分析结果显示,议题式教学法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结论

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实践与效果评估表明,该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我们期待议题式教学法能够在更广泛的教学领域得到应用,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4,(16):117-119.

[2]翁淑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16):120-122.

[3]石思颖.基于大单元设计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4,(16):12-14.

[4]谢瑜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加强意识形态教育[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4,(06):29-30.

[5]周继芳.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读写算,2024,(17):119-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