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富硒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关键因素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富硒产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正文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1KRM197);陕西省教育厅哲社重点基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3JZ013)。
Research on key factor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Ankang selenium-rich industrial cluster
ZHAO Zhiqiang1,2,HAN Zhijie1
(1 School of 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kang University, Ankang,Shaanxi 725000,2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Southern Shaanxi,Ankang,Shaanxi 725000)
Abstract:Industrial clusters, as a new for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re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industrial moderniz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still insufficient research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digitalization, and how to implement digital transformation, what is its driving mechanism, and how to integrate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all aspects of industrial clusters have become the key to promo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entire industrial chain. This study takes the Ankang selenium-rich industrial clus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the key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t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field research and data analysis, key factors such as government polic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human resources, and market demand are identified, and the impact mechanism and path of these factors on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luste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government policy support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re the core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clusters,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and market demand guidance are the key guarantee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Selenium rich industry; Industrial cluste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1 引言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更是引领未来产业迈向新高度的重要方向。从政府视角来看,产业数字化有助于打破信息壁垒,显著增强政府决策的精确性。此外,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知识和经验数字化,进一步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效化和智能化,有效解决了生产效益低下和行业风险高等长期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安康富硒产业在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发展基础。
2 安康富硒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仍在增长:安康市发展富硒产业成效显著,产业规模仍在增长。许多市级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上安康市目前丰富的富硒农业园区,鼓励了相当数量的农民参与到富硒产业的种植和培育中来。富硒产业规模较大,为安康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产业包括那些生产富硒茶、魔芋、核桃、猪和水产的产业。
(2)产业链不断完善:随着富硒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康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富硒产业链。从富硒资源的种植、养殖,到加工、销售,安康市都具备了相应的产业基础和配套设施。同时,安康市还积极推动富硒产业与旅游、康养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拓展了富硒产业链,提高了产业附加值。
(3)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取得进展:安康市注重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富硒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安康市在富硒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安康市还积极打造富硒品牌,提升富硒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4)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随着富硒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安康富硒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安康富硒产品以其独特的品质和营养价值,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同时,安康市还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推动富硒产品的出口和销售,进一步提高了市场竞争力。然而,安康富硒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主要包括富硒产业市场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科技研发能力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等问题。。
为了推动安康富硒产业集群的高质量发展,未来需要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升富硒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还需要提高富硒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3 安康富硒产品转型因素分析
3.1政府因素分析
政府纷纷出台支持产业各细分领域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政策,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有力且宽松的政策环境。
(1)政策机遇与市场需求因素分析
政府高度重视是推动富硒产品转型的根本因素,数字化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陕南循环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富硒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建全地方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土地、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富硒产业聚集。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富硒资源开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开发和创新适合富硒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富硒产业市场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创新推广富硒产业基础设施、富硒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升富硒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富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市场需求对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还能刺激产业扩大规模、推动创新和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不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更加注重营养和健康方面。富硒产品因其独特的健康功能,能够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健康食品的需求。当代消费者更加重视食品的营养成分和保健功效,富硒产品拥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多项健康益处,因而备受市场推崇。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再局限于单一品类。不同消费群体对富硒产品的功能、口感、包装等有着各自不同的偏好,这需要企业不断革新产品,以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随着富硒产品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竞争也变得日益激烈。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必须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品牌影响力,实施准确的市场定位和营销策略。
2021年3月30日,安康市第四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了《安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打造富硒产业、以旅游康养和新型材料为代表的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构建支撑绿色循环发展的核心产业”。
(2)战略机遇
乡村振兴战略为富硒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强调,要实施以产业繁荣、生态可持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有效、生活质量提高为重点的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建设对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富硒产品迎合了人们对营养饮食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在富硒土壤中种植的产品,为个人提供了一种增加硒摄入量和保持身体健康的自然方式。该行业在支持“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富硒产业勾勒出一条新的道路。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现代食品工业,强调要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的研究,探索和推广具有保健功效的功能食品。。
3.2基础设施建设与组织因素分析
安康富硒产业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因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然资源因素、交通和物流设施、生产和加工设施以及科技支撑设施等方面。
(1)地理和自然资源因素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这一地理位置为其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使得安康地区的硒资源丰富,为富硒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安康市富硒资源分布范围广、富硒耕地面积大;富硒地层厚、硒含量高,生态环境整体优良等特点。安康市约54.2%的土壤硒含量达到或高于0.2mg/kg的中等水平。在这一比例内,约51.9%的土壤具有适合生产富硒产品的硒水平。特别是富硒矿泉水蕴藏量大,类型多样,同时富含锶、锌、锂及偏硅酸,全市矿泉水、山泉水总储备量0.82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总量的67%,以富硒矿泉水为主的包装饮用水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2)环境因素
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位于以关天、成渝、江汉三大经济圈为核心的经济圈腹地和“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位置,森林覆盖率达68%,素有“秦巴生物基因库”和“天然中药材之乡”美誉,是最佳的天然氧吧和康养福地。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的特征,适宜发展“小而精、精而特”的富硒产业。全市县县通高速,富强机场已顺利通航,汉江高等级航道和西渝高铁的开工建设,初步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极大改善安康对外的交通状况,为安康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借力“航空时代”和“高铁时代”,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汉江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搭乘西安、重庆、武汉、成都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顺风车”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3)交通运输和物流设施
近年来,安康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不断完善公路、铁路和航空等交通网络,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富硒产品的运输效率,进一步拓宽了其在市场上的覆盖范围。安康市通过构建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显著提升了富硒产品的物流效率和服务质量,使富硒产品能够更加顺畅、高效地进入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些交通和物流设施的完善,不仅加强了安康富硒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还促进了其与外部市场的紧密连接,为富硒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4)生产加工和科技支撑设施
安康富硒产品的转型技术进步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研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关键。安康市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断推进硒资源研究与应用,开发出一系列富硒农产品和加工品。其次,生产工艺的优化改进对技术进步至关重要。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引入先进种植和加工设备,改良土壤和水源硒含量监控技术,保证富硒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精细农业管理和精准施肥技术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此外,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了富硒产品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实现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控和溯源,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安全性信任。智能农业平台的建立,使农户实时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科学性和效率。最后,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引导也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因素。政府的支持政策,如专项资金扶持、技术培训和市场推广,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市场对健康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促使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品不断升级换代。
科研创新、生产工艺优化、信息技术应用以及政府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引导共同推动了安康富硒产品的技术进步,实现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3.3新型产业人才因素分析
为了提高国民的数字素养水平,需要加强教育和培训措施,确保每个人都能适应并融入数字时代,加大在数字化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首先,建立健全数字化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在高校中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实习项目,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必要的数字化技能。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数字化技能提升的机会,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数字化转型中来,国内需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这包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待遇,为人才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机会。此外,还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和奖励机制,鼓励人才在数字化领域进行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通过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可以为数字化转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些具备数字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将能够推动各行各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为国内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 研究结论与展望
4.1 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健全富硒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按照“链长制”有关要求,围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重要举措、重点任务,加大协调落实力度,确保规划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市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牵头作用,强化市级各职能单位协调联系,加大对县区的指导力度,推动全市形成上下联动、有效衔接的产业发展服务体系。各县(市、区)应加大对富硒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夯实富硒产业发展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并统筹推进县区富硒产业的发展工作。依据全市富硒产业规划,制定区域性富硒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确保市县富硒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的有效衔接,推动富硒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得以落实。
4.2 加大政策扶持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陕南循环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中小企业发展、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等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富硒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建全地方政策支持体系,引导土地、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向富硒产业聚集。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富硒资源开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开发和创新适合富硒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富硒产业市场经营主体融资成本。创新推广富硒产业基础设施、富硒农产品价格指数、气象指数等特色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升富硒产业抗风险能力,促进富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4.3 强化项目支撑
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金融、科技、项目、产业等方面优惠政策,加大对富硒产业项目建设各环节支持力度,推进富硒产业项目精准落地。对在建的富硒产业项目,及时解决突出问题,加快投资和建设进度,力促尽早竣工投产。对竣工投产的富硒产业项目,积极协调解决招工用工、流动资金等问题,推动尽快释放产能,力争早日达产达效。全力推进富硒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对富硒产业招商项目信息进行汇集、筛选、分流和反馈,建立要素完备、动态管理的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库,按照“144520”招商方略,持续巩固“大平台+精准定向”“特色产品展示+重点项目推介”招商模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点对点叩门招商活动,推动富硒产业招商项目精准落地,以项目建设支撑富硒产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左越,马冬妍,杨若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23, (11):83-95.
[2]田寒,王小平.环保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建议 [J].河北企业,2021,(04):42-45.
[3]王彩.数字经济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研究——以绍兴纺织产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07): 23-2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