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基于就业导向实习管理优化路径研究

期刊: 创新科技研究 DOI: PDF下载

刘会

济宁医学院,山东日照 276800

摘要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习管理现状的研究,发现当前实习管理中存在实习单位选择不当、实习内容与课程体系脱节、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管理优化路径,包括优选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优化实习评价体系。通过实施这些优化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确保实习过程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就业导向,实习管理

正文

济宁医学院2022年度实践教学教育研究计划立项项目,JYSJ2022B20


1 引言

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目前实习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导向和实践效果。因此,有必要对实习管理进行优化,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当前的实习管理在实习单位的选择、实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实习过程的监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削弱了实习的效果,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质量。为了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优化实习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改进实习管理,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更多实践经验,提高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本研究旨在探索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习管理的优化路径,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提升就业率和职业素养,为高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习管理现状分析

2.1 实习管理的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当前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习管理的现状,包括实习安排、管理机制、学生反馈等方面。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在实习管理上采取了不同的安排方式,如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校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缺乏严格的筛选机制,导致实习岗位与学生的专业需求不匹配。此外,实习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手段,使得实习效果难以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反馈意见普遍集中在实习内容单一、实践机会不足以及管理松散等方面,这些都反映了当前实习管理亟待改进的现状。

2.2 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当前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单位选择不当、实习内容与专业不符、管理松散、学生参与度低等。首先,许多高校在选择实习单位时,更多关注企业的规模和知名度,而忽略了企业实际能提供的实习内容与学生专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其次,实习内容设计缺乏针对性,很多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脱节,导致学生难以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有效的实践经验。管理松散也是一个突出问题,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习过程缺乏系统的管理和监督,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工作表现无法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此外,学生参与度低也是一大问题,部分学生对实习缺乏积极性,认为实习只是形式上的要求,没有真正投入到实习工作中,这也影响了实习的实际效果。

2.3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进一步揭示当前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某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某企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其对就业的影响。某高校的一名管理类专业学生在一家中小企业进行实习,虽然企业规模较小,但该企业的实际工作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有较大差距。实习期间,学生主要负责简单的文书处理和日常事务管理,未能接触到核心业务流程和管理实践,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还使得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此外,由于高校对该实习岗位的监督不到位,学生在实习期间遇到的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导致实习效果不理想。这些问题都反映出当前实习管理存在的诸多不足,需要通过优化实习管理路径加以改进。

3 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管理优化路径

3.1 实习单位选择优化

3.1.1 优选实习单位

为了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与其专业相关的实践经验,必须建立严格的实习单位筛选机制。高校应制定详细的筛选标准,选择与管理类专业相关性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实习单位。这些企业不仅要具备良好的管理实践环境,还应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内容和实际操作机会。筛选标准应包括企业的行业地位、业务规模、管理水平以及与高校合作的历史记录等。例如,选择那些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且管理体系完善的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严格的筛选,高校可以确保学生在优质的实习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更新和维护实习单位数据库,及时剔除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确保实习单位始终保持高质量。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建立一个稳定且优质的实习单位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同时,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实习单位评估小组,对每一个实习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确保其符合学生的实习需求。这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实习单位的质量,确保学生能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3.1.2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为了保证学生有稳定的实习岗位和良好的实习环境,高校应与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高校可以确保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实习岗位供学生选择。同时,这些企业也可以根据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专业要求,专门设计实习岗位和实习计划,使实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以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大纲,明确实习目标和任务,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还可以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桥梁,促进双方在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深入合作,提高实习的整体质量和效果。高校可以定期邀请企业代表参加校内的实习总结会和座谈会,共同探讨实习管理中的问题和改进措施。这不仅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还可以为实习管理的优化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和建议。此外,高校可以建立实习单位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合作企业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和企业对学生的反馈。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及时调整和改进实习管理,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最佳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反馈机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优化实习岗位的设置,提高实习效果。这种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实习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2 实习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结合

3.2.1 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

为了确保实习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高校应根据课程体系和专业要求,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具体而言,高校应在每学期初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方式和实习时间等。实习计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学习进度和实际需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例如,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安排他们参与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如市场调研、人力资源管理、财务分析等,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和行业资深人士参与实习计划的制定,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和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在实习计划中,可以设计一些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程,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管理实践。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确保实习内容与课程体系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专业特点,灵活调整实习计划,确保实习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例如,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实习项目,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体验。通过科学的实习计划,高校可以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以致用,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2.2 实习指导教师的角色

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实习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高校应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具体来说,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实习指导教师参加培训班、研讨会等,了解最新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方法,提高其指导水平。例如,可以邀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为实习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提升其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的指导能力。此外,高校还应建立实习指导教师考核机制,定期对其指导效果进行评估,确保每位指导教师都能认真负责地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反馈、企业评价和实习成果等多方面的评估,全面了解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表现,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同时,高校应鼓励实习指导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探讨实习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确保实习顺利进行。

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可以确保实习指导教师在实习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学生提供更为专业和有效的指导,提高实习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实习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为高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3.3 实习管理机制的完善

3.3.1 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实习过程中的各项工作,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首先,应明确各方责任,包括高校、企业和学生的责任,确保每一方都能履行自己的职责。例如,高校应负责制定实习计划和管理制度,企业应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和指导,学生应积极参与实习并遵守实习纪律。通过明确各方责任,可以确保实习管理的顺利进行,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其次,应制定详细的实习流程,包括实习申请、岗位分配、实习记录、问题反馈等,确保实习过程有序进行。例如,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实习管理系统,方便学生在线申请实习岗位、提交实习报告和反馈问题。同时,高校应建立实习检查和督导机制,定期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确保实习效果和管理质量。此外,高校还应设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负责实习管理的日常工作,如与企业联系、实习检查、问题处理等,确保实习管理的高效运作。例如,可以设立实习管理办公室,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实习管理的具体事务,确保实习管理的顺利进行。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可以确保实习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提高实习管理的整体水平和效果。

3.3.2 实习评价体系的优化

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实习表现和效果,高校应建立科学的实习评价体系。具体来说,评价体系应包括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如企业反馈、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例如,企业反馈主要包括企业对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如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等;学生自评主要包括学生对自己实习表现的评价,如自我认知、能力提升等;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表现的评价,如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方式,高校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实习效果最大化。

同时,高校应建立实习评价结果的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企业,帮助他们了解实习中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例如,可以通过实习总结会、反馈报告等形式,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和企业,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改进措施,提高实习效果。此外,高校还应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实习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和改进方向,不断优化实习管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应用型高校管理类专业实习管理现状的分析,揭示了当前实习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单位选择不当、实习内容与课程体系脱节、管理机制不完善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基于就业导向的实习管理优化路径,包括优选实习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制定科学的实习计划、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培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优化实习评价体系。这些优化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确保实习过程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升。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高校可以有效改善实习管理,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国霞,于杰.旅游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选择分析研究[J].现代交际,2021,(20):4-6.

[2]卢智增,何有幸.本科院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习教学优化研究[J].智库时代,2019,(30):225-227.

[3]翁洁洵.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实习学生管理体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6):156-15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