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童谣;小学音乐;教学策略
正文
在当前小学音乐教育的背景下,寻求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内容的丰富性显得尤为重要,童谣这一源自民间、节奏明快、内容生动的歌谣形式,因其特有的魅力而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本文坚信,将童谣作为音乐教学的有力工具,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系统研究框架与实践活动,努力为小学音乐教学开辟新的路径,以期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为音乐教育注入更多活力与创新元素。
一、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童谣的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童谣,具有深远的意义,童谣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节奏感,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至关重要,童谣吟唱中,学生能够提高识字和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无形中锻炼口语表达和语音韵律感,为学生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童谣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宝贵资源,其旋律优美、简单易记,非常适合小学生接触和学习,通过学唱童谣,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音乐的韵律美,培养对音乐的基本感知能力,并逐步提升自己的音乐审美和创造力。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融入音乐教学有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学生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童谣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现状
(一)教学资源不足
在一些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学校往往因为资金和资源分配的限制,难以获取到丰富多彩的童谣资源,这种情况直接制约学生接触和学习童谣的机会,使他们无法充分领略童谣的魅力。音乐教材中童谣内容的稀缺和更新缓慢,也让学生对于新鲜、多元的音乐体验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资源上的不足,阻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探索和体验,也给教师在设计和实施童谣教学时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二)教学方法单一
许多学校,音乐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未能将童谣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这种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对童谣的深入理解和体验,也限制了他们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在单一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真正感受到音乐的韵律美和童谣的童趣,影响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学习动力。这种教学方式也让教师面临着难以调动学生兴趣、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挑战,导致音乐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音乐教育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的问题。该体系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音乐素养、审美能力与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的评估,偏重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导致童谣在音乐教学中的地位被严重忽视,学生和教师都难以认识到童谣学习的重要性和效果。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准确判断学生对童谣的掌握情况与理解深度,影响教学的针对性与效果,削弱学生学习童谣的积极性,降低他们对童谣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影响童谣在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效果。
三、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策略
(一)资源准备
探讨童谣教学资源的准备过程中,以《摇篮曲》为例,详细分析资源准备的关键性和实施策略,要确保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童谣的韵味,丰富的童谣书籍是不可或缺的,《摇篮曲》一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包含其歌词的书籍,还应选择对《摇篮曲》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有深入剖析的参考资料。这样,学生在阅读时不仅能学习到歌词本身,还能了解到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增强对这首童谣的感悟。音频资源同样关键,可以搜集并整理多个版本的《摇篮曲》演唱录音,让学生有机会听到不同艺术家或团体的演绎,这样做不仅能帮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还能让他们领略到不同风格的诠释,进而更全面地理解《摇篮曲》的音乐特质。视频资源则能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我们可以收集包含《摇篮曲》演唱的音乐会视频、儿童合唱团表演等,让学生通过影像感受歌曲所传递的情感和氛围,视频还能展示歌曲在不同地域和文化中的表现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摇篮曲》的兴趣,还可利用一些创意教学资源。例如,精心制作的童谣绘本能够让学生通过精美的插画更直观地理解歌词内容,手偶剧场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来演绎《摇篮曲》,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将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
(二)教学设计
为全面发挥童谣的教学价值并切实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围绕特定的童谣,如《健康歌》,构建寓教于乐的教学规划,这样的规划注重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强调其教育意义,旨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兴趣,推动他们的综合发展。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健康歌》无疑是一个极佳的范例,这首童谣旋律轻快,歌词简洁明了,更重要的是,传递了健康生活的核心理念,教师可以利用这首歌,引导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这首歌也可以作为跨学科教学的桥梁,与体育、科学等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童谣的同时,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
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引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除基本朗读英语演唱,还可尝试将《健康歌》融入音乐剧表演、绘画创作等活动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感受童谣的魅力。比如,组织学生根据《健康歌》的歌词进行舞蹈编排,或者鼓励学生以这首歌为主题进行绘画创作,锻炼学生艺术才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可设计一系列以《健康歌》为主题的互动活动,开展关于健康生活的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对健康的理解;也可组织以这首歌为基础的接力唱歌游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加深学生对歌曲的印象。
(三)创新评价方式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深入且全面地评估学生在多个维度上的能力与表现,以《快乐的泼水节》为例,这些评价方式可以细腻地刻画出学生对童谣的独到见解和创造性表达。演唱《快乐的泼水节》这一环节,不仅是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直接体现,更是对他们情感传达能力的考验,教师可以通过细致地观察学生的音色控制、音准把握、节奏感以及对歌曲情感的诠释,精准评估学生在音乐领域的专业素养和潜力。
更进一步,以《快乐的泼水节》为蓝本,编排音乐剧或舞蹈,是对学生编排策划和舞台展现能力的综合检验,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发挥想象力,将童谣中的情节和情感通过舞蹈和戏剧的形式具象化,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也让教师能够清晰地观察到他们在团队协作和舞台演绎方面的实力。创作与《快乐的泼水节》相关的童谣作品,则是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深度挖掘,无论是创作新的歌词,还是为童谣设计独特的视觉形象,都能充分展现学生对童谣文化的个性化理解和创造性表达,这种评价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也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平台。通过播放《快乐的泼水节》的片段并提问,教师可以有效检测学生对童谣旋律、节奏以及歌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音乐感知能力,锻炼学生的听力理解与音乐分析能力。
(四)挖掘童谣中的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
在音乐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巧妙地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深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以《小狗圆舞曲》的教学为例,展现了这一理念的专业性与实效性。
针对《小狗圆舞曲》的欢快旋律与活泼特质,教师创造性地采用肢体语言进行教学,通过模拟小狗的轻盈跳跃与欢快步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场景之中,直观感受乐曲的欢快氛围,当乐曲进入快速旋转的段落时,教师以身示范,旋转身体以模拟舞曲的旋转节奏,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教师还巧妙地运用拍手、敲击桌子等节奏性动作,引导学生体验《小狗圆舞曲》中的节奏感,特别是在乐曲高潮部分,通过加强拍击力度与变化节奏速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音乐的激昂与热烈,这种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也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理解能力。教师在《小狗圆舞曲》的教学中,通过创新的肢体语言与节奏教学,不仅让学生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愉悦,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展现了音乐教育的高度与深度。
结束语:
在深入探索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其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教育重要性,研究深化了对童谣内容的理解,揭示了其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教师精心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设计,并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以优化童谣教学效果,学生积极参与歌唱、表演等活动,深刻体验童谣中的情感与文化,充分展现童谣教学在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文化传承方面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璐.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探索研究[J].大众文艺,2023,(23):145-147.
[2]蒋婷.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23,(31):58-60.
[3]吴雅锌.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价值与路径[J].教育科学论坛,2023,(17):61-63.
[4]邹晓敏,侯萌莉,杨艾琳.四川童谣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课堂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21,(14):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