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双减”政策
正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工作的原则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与期盼,减轻家长负担……”“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成为教师与家长普遍关注的内容,语文教师应持续改善教学手段与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把握教学关键点
教学关键点,不完全等同于教学重点难点,指的是教学过程中承上启下的知识,在引导学生迈向“最近发展区”时必须突破这些重要但不易理解的节点。只有准确把握教学关键点,集中力量突破,才能促进学生在理解内化的基础上迁移运用,勾勒出学科的知识框架,从而走向更加宽阔的知识天地。固有课堂教学模式的两个错误倾向是“少教多学”或“多教多学”,前者回避了应试的客观实际需求,过于依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课堂内容减量减难度,导致额外增加了课后作业与课外培训的负担;后者则通过挤占学生的课堂时间和在校时间将尽可能多的内容教授给学生,虽然课后学业负担减轻,但增时增量的方式却显著增加了学生的课内负担。把握教学的关键点,旨在明确“应教尽教”中“应教”的范围,明确哪些应教、哪些现在应该教、现在应该教到何种程度、现在应该以何种方式教到何种程度,实现有效课堂。以《曹冲称象》一课为例,教师备课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中的关键点是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曹冲称象的过程,能用“先……再……然后……”句式说清楚,并能迁移运用,学习借助关联词有序表达。功在课前,利用课前预习单列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通过朗读疏通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将基础字词和课文大意的学习前置,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地突破关键点在课堂利用课中任务单搭建学习脚手架,还可以将配套练习册上的练习整合进课堂教学,鼓励小组合作,组内成员可以选择不同的任务(排序、选关联词、画步骤图、口头表达等)梳理曹冲称象的过程,最后选派小组代表在全班面前展示。课堂教学完成后可借助课后作业单,让学生运用所学说一说、画一画或写一写自己做手工的过程,落实借助关联词有序表达的目标。
二、重视基础巩固
众所周知,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以牢固的基础为保障的,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学生后续的学习就会像无根之木一样,悬浮于空,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进步。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可以做到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现语文学习能力的进步。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为例。在本次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做到对文章内容的巩固。对学生而言,基础性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章中需要认识的生字词;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文章;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讲述文章主要内容。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处理文章中的生字词,为后续流畅阅读做准备。在文章中,学生需要做到认识“捡、旧、饿、卷、挣、几、燃、焰、蜡、烛、富、晃、划、喷、强”等文字。其次,处理掉文字的问题后,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阅读:第一遍读时,学生应放慢速度,注重语句的连贯性与读音的准确性;第二遍读时,学生应适当提高速度,尝试快速阅读,并划分文章内容;第三遍读时,学生需要重点感受不同事件下作者的情感传达。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如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等,重点帮助学生做到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后续对文章内容的深入分析做好铺垫,让学生可以在文章分析中,积极配合教师,从而实现对文章的有效学习。
三、开展师生互动
良好的师生交流体系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降低学科教学压力。完善的师生互动方案是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需求与内在情感需求,形成深度互动、有效交流的语文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科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基于“双减”理念,开展多元化师生交流活动,教师应该尝试在减负视角下引导小学生开展深度学习,以减负增效为导向开展多元互动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入、口语交际等方式推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促使小学生生成学习兴趣,实现有效“双减”。以《爬天都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重新对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方案进行调整,结合语言导入、情境探究的多元过程逐步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探究作品的表达方法。在互动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作者是“如何把一件事写清晰”的,总结归纳本篇课文的精妙之处。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带领学生以“游览”的方式阅读课文,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重点内容进行解析,如开篇时教师提出“我们正站在天都峰脚下,现在我们都能看到什么”的问题,让学生细读第二自然段,对天都峰的整体景观进行探讨,勾勒出天都峰的全貌。随后,教师继续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文本,如“‘挂’字让你感受到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你能想象出作者此刻的心情吗”与“为什么作者要突出天都峰的‘高’和‘险’呢”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课文的用词风格。当学生对天都峰建立起初步印象后,教师再利用视频、图片与音乐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天都峰的全貌展示出来,使学生伴随着视觉与听觉的刺激将自己代入课文情境中。这时,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爬天都峰”是一件十分困难且危险的事情,教师便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小姑娘爬上天都峰的勇气与意志,探索小姑娘这样做的原因。通过不断抛出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解析课文内容,在问题的引领下不断产生新的思考,始终保持着较强的好奇心,专注于课堂问题的探究。在“双减”视角下,教师应该利用师生互动牢牢锁住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教学流程高效推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课堂知识的讲解。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为了实现“以减促升”的目的,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切实提高,教师需要从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进行思考与调整,如优化备课内容,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强化课前引导,重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初步印象等。此外,教师还应多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这样既可以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也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知识,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肖慧.“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J].语文建设,2022,(20):61-64.
[2]赵念蓉.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优化策略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2,(19):168-170.
[3]陈芳.“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升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3):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