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路径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郑丽敏

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学 邮编:071000

摘要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和其他文学形式不同,其用词凝练,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古诗词教学策略的探究,通过多种活动,提高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带领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有效策略;教学效果

正文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具备的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古诗词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模块,具有深厚的教育价值和文化内涵,值得语文教师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的四个层面挖掘其中隐藏的教育资源,从而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文化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落实古诗词的综合育人功能。

一、趣味情境教学

1.角色模拟教学法

视频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除了视频情境,教师也可以运用角色模拟情境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台词、动作和心理的角色表演,进入古诗词对应的情境中。这样的角色模拟教学法尤其适用于带有记叙性的古诗词教学。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描述的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千年前的诗人和友人,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诗词情感,了解诗词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和把握诗词。要想扮演好对应的角色,学生需要先了解诗人岑参以及本诗提到的友人武判官的身世背景,以及本诗创作的地点——西北边塞。在了解相应信息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诗词设计台词、动作和表情,若学生不深入了解诗词,就难以设置出诗人与友人悲伤离别的台词。总的来说,模拟角色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将教学舞台交还给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把握诗词情感、内容,允许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大胆创新和表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2.游戏情境教学法

古人围绕古诗词创作,有过不少游戏形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游戏便是“飞花令”。教师可以在诗词教学结束之后,引入“飞花令”游戏开展情境教学,既能巩固教学成果,也能让学生感悟古人的情趣,同时起到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诗中出现的“花”“树”“雪”“风”作为飞花令的“字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说出含对应字的诗句[4]

除了“飞花令”这种常见的古诗词游戏之外,教师还可以用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的游戏方式,带领学生回忆和把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温习初中三年学过的古诗词。单一的背诵缺乏趣味性,此时,教师可以借助“你画我猜”的小游戏带领学生回顾古诗词。可邀请几名学生到讲台上用动作、表情、神态来表演教师出示的诗句表演的学生为了让其他同学猜测出对应的诗词,往往需要琢磨诗词的内涵,而猜诗词的学生在猜测的过程中要对所学的古诗词进行反复的回忆。如此,在趣味的情境中达成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教师可以出示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诗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让表演诗句的学生做出“朝西北拉弓射箭”的动作,其余学生快速回忆学过的古诗词,找到对应的诗句,很好地推动了古诗词的趣味性复习。

二、积极开展阅读教学,深入诗词意境

(一)通过朗读教学感悟诗词情感

古人云:诗如其人。诗词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工具,也是诗人生活阅历和性格情感的体现。因此,我们在阅读诗词的时候,要透过表面文字深入挖掘诗人表达的丰富的情感。而朗读是阅读诗词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朗读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文字之美,感悟诗词的美好意境和丰富的情感思想,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诗词能力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实践证明,朗读是学生感悟诗词情感的有效方式,每一位诗人的生活遭遇各不相同,所以,人格特质和思想情感也千差万别。有的诗人出塞边关,有的诗人生活恬淡,有的诗人醉心于田园,有的诗人老骥伏枥,还有的诗人少年得志。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世浮沉和世间百态,以及随着环境的变迁诗人心态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时,学生通过朗读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仿佛看到了宏伟的景象,由此可以感受到曹操不凡的气魄和宽阔的胸襟。再如,七年级上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学生通过朗诵,可以透过凄楚的眼前景,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另外,八年级上册《饮酒(其五)》体现了作者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致远的田园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教师通过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诗词意境,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二)通过群文阅读理解诗词意境

不同的诗人在描写意境和表达情感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心境下,所表达的感受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对比同一个诗人不同的作品或者是不同诗人但主题立意相近的作品,体会诗词中蕴含的独特意蕴,加强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时,教师可以搜集作者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在创作不同诗词时的不同心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观沧海》是在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给人气势宏伟之感,体现了曹操胸怀天下之情。但有些作品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创作,例如,《短歌行》中,曹操自比“周公”,体现了曹操渴求贤才的殷切心情。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对诗人的心境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容易感受到诗词传达的思想情感。

三、对比阅读教学

除了情境教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提升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开展对比阅读教学。常见的古诗词对比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种,如针对同一主题的诗词进行对比学习,学习同一诗人不同人生阶段的诗词,对比学习古诗词与现代文等。

以九年级下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十五从军征》两首诗为例。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十五从军征》开展对比教学。这两首诗显然都是与战争、行军有关的边塞诗,但二者在情感上有着极大的差别。前者虽然面对的是大雪严寒天气和友人的分别,但岑参乐观积极的心态在字里行间中显示得淋漓尽致;而后者则描写了战争带来的悲惨场景,透露出诗人对战争的厌恶。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同是边塞诗,作者却表达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此时,学生要能从诗人所处的时代、诗人的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一个是盛唐时期愿意建功立业的诗人,一个是汉朝动乱时期被战争所困的诗人,二者自然有不同的情感倾向。在对比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用表格的形式总结两首诗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更清晰地建立两首古诗词之间的语言和文化框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角度来学习古诗词。

四、通过鉴赏感悟,发现和感受美

文化底蕴丰富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吟诵古诗词,可以给人带来直观的审美体验。在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和发展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与感受美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通过课前预习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研读古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词意境之美。其次,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诵读古诗词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诗词鉴赏的合适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自主探究学习任务。最后,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和学习成果给予客观评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赏析思路,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春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在创作诗词时的思想状态,这样对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体悟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问题一边朗诵诗词一边思考,例如,教师可提问:“诗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诗词中的意象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教师先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纠正赏析思路,让学生感受诗词意境之美。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诗词时的背景和心境,对作者表达的忧国忧民之情会有更深刻感悟。此外,学生也要认真感受诗人描写的花、鸟、草、木等形象意境,可以给学生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让学生更好地去发现美、欣赏美和感受美,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读写结合教学

教师可以尝试开展读写结合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拓展语文教学的价值和范畴。写作是对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教学之后,学生对诗人表现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比如,学生可以从“武判官”的角度进行写作,假设自己是武判官,尝试用现代文的形式给诗人岑参回一封书信;也可以从现代人穿越的角度,假设穿越时空遇到了盛唐的诗人岑参,会和诗人有怎样的对话等。

总的来说,读写结合教学几乎没有框架限制,只要学生能够基于古诗词创作的实际,便可以大胆发挥想象,进行写作创作。

结语

总而言之,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握诗词描绘的意境,深入领悟古诗词意境,感受情感传递、诗词意境之美和诗词韵律之美;引导学生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和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感受作者内心流露出的情感,让学生真正掌握鉴赏诗词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能力,进而提高对古诗歌的鉴别和鉴赏能力,推动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旭.浅论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教学[J].吉林教育,202347):49.

[2]黄蕾.诗词为心乐行千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探[J].中学教学参考,202325):13-1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