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润心灵,德史兼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探讨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周思琪

深圳市罗湖外语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教育需求。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不仅承载着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任务,还肩负德育教育的使命。若要实现德润心灵,德史兼备的教育目标,教师应认识到德育教育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促进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以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关键词

初中历史;德育教育;重要性;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

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目标,历史学科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因此被视为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学科。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其德育思想,从而出现思想滑坡问题,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着大量德育元素,教师应善于利用德育元素开展教学,同时,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为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奠定基础。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对于学生而言,在学科教育中开展德育教学工作,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道德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鼓励学生向优秀的前人学习,并不断汲取知识中的力量,将其内化,从而形成良好品质。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学科素养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繁杂,但贯穿了我国发展史,其中多数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教师通过教学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拓宽其知识面,还能不断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对于初中生而言,具备综合学科素养对其后续学习和生活均有所助益[1]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初中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我国各学校均在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初中历史学科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此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到社会发展规律、趋势等内容,也意识到自身成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在教师引导下将促进社会建设、助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繁荣富强作为自身责任之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策略

(一)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元素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根本要素,任何学科的教学均离不开教材。初中历史教材自身即带有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在促进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深入分析教材,挖掘德育元素,并通过相应的教学手段将其传递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养成良好品格。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这一知识点,教师教学时可围绕反法西斯联盟成立的原因、斯大林格勒等战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形势变化等内容。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意识到当时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并非某一国家实力强劲,而是各国之间的通力合作,借此,教师可顺势引导学生形成国际意识、团结合作精神。再以“五四运动”为例,虽然经过多年,但“五四运动”对当今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其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自由与平等”等理念,也是现代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启示,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德育教育氛围

相较于传统教学法而言,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共鸣,在营造德育教育氛围方面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学生无法亲身经历,但教师利用故事、影视片段、背景音乐、图片等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历史,并借助VR、AR等先进技术,给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感悟历史[2]

例如,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七七事变是我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亦是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转折。初中生在未学习该课之前,也可能曾通过电视新闻或其他渠道了解一些相关内容,但了解并不全面,为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教师在课前播放了歌曲《民族辉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通过铿锵激昂的歌声提前铺垫了本节课的气氛。有些历史教师习惯以影片视频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电影《八佰》的运用较为频繁,影片中以绝佳的视觉效果和摄影技术,向人们展现了战争场景的残酷。很多学生观看影片片段时潸然泪下,教师为学生介绍了影片的战争背景,也增加了其他教学资源的运用,使得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充分激发。经过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加深入地感悟,本节课既是历史课堂,又是一节生动的德育课堂。

(三)结合时事热点,学史鉴今

教学初中历史时,教师不应将目光始终聚集到“历史”上,若要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历史教学应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相结合。目前我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家政策方针、发展线路等均为中学生应了解的内容,且与中国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时,教师可结合时事热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对历史知识加以研究,学会通过历史看待现在和未来。

例如,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莫高窟”这一知识点,教学时教师除了详细讲解教材中关于此方面的内容外,也要通过多媒体设施制作关于莫高窟如今对于城市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我国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教师应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保护文化遗产、文物和其他物品的意识,其不仅是德育教育的内容,更是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素养。再以“唐朝”“明朝”的学习内容为例,两个朝代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过度消费和贪污问题,也是导致朝代覆灭的主要原因。开展德育教育时,可着重讲述不良风气对当时朝代的影响,再引申至当下国家发展之中,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反腐倡廉活动,积极打击各地贪污腐败行为。此类报道可作为补充性教学资源,由教师带领学生一同分析报道中的事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发表言论,并借此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3]

(四)借助历史名人,增长德育知识

很多初中历史教师在渗透德育教育时,会选择以经典的历史名人形象作为切入点,帮助学生确立榜样形象,再通过教育教学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和辩证能力,真正成为具有自主思考能力、明辨是非且品行端正的新一代少年。我国历史发展悠久,各个时期均有脍炙人口的事件或人物,教学时教师可将名人、事件等进行综合分析整理,根据不同事件和人物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规划,不断丰富学生的德育积累。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课,多数初中生对二战均有所耳闻,尤其是希特勒这一二战人物,从近代历史角度来看,国际上对希特勒的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属于争议性较大的代表性人物。学生听到希特勒名字时已经表现出浓厚兴趣,整节课聚精会神地听教师讲解关于希特勒和二战事件,课件,借助历史名人事件开展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除教材中的内容外,有学生针对希特勒提出了其他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并未立刻在课堂上给予解答,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答案。同时,教师推荐学生查找与其同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资料,通过对比人物特点和事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此种方式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德育见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五)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学科素养

改革开放后我国整体国力持续攀升,民族强大的原因除了在于国民团结外,与积极创新密不可分,因此,教育教学中也要注重创新教育,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拥有创新精神也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教学时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适当将课堂还给学生。有些教师教学时依然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解历史知识,虽然能保证知识的完整性,但不利于学生养成学科核心素养。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内容,根据自身理解来概述相关事件,或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等。初中学生各方面能力已经基本发育完全,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缺乏的是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师应教导学生如何通过互联网平台、书籍等途径收集资料,并利用资料验证观点。此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深度学习提供助益[4]

例如,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教学前教师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预习,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与此相关的资料信息,包括自行阅读书籍、浏览网页、听民间故事等。学生对于收集到的信息应具有判断能力,了解哪些信息为真,哪些信息有待考量,再结合真实信息、教材内容以及自身理解,评价三国中的经典人物。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尺度,既不能全然放手,又不能过度干预,可在学生遇到瓶颈且无法独立解决时加以指导,另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习三国人物的优良品质,促使自身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六)组织教学活动,深化德育教育效果

新课改教育环境下,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备受关注,合理的教学活动能够拉近学生与知识间的联系,组织历史教学活动时,教师需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以深化德育教育效果。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我国大量的历史事件,很多历史事件直至今日依然对人们产生着影响,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从生活实际入手。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为抗日烈士扫墓”的活动,将学生带到烈士陵园后,陵园内会有专门的讲解员为学生讲解抗日烈士的英雄事迹,并呼吁学生们向先人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扫墓活动完毕后,教师还可以借此开展其他类型的活动,例如,根据扫墓活动进行征文,要求学生将本次扫墓活动后的感悟以文字的形式体现出来。此种教育方式不但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受到了哪些熏陶,有了哪些感悟,还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5]

例如,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时,完成课程教学后,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将学生划分成不同小组,分别为正方、反方和记录人员。正方观念是贞观之治对我国历史的积极发展影响更大,反方是开元盛世对我国历史的积极发展影响更大。辩论开始前教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用于搜集、整理论点和论据,通过此类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主动探索历史,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各个阶段在推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辩论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指出辩论时的不足和优势,若存在错误观点也应及时指出,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若其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会选择以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处于现代社会又能为推动国家发展做出哪些贡献?”“今后的人生蓝图为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努力学习,以便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在当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做好德育教育工作,不仅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提升我国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将德育教育渗透进初中历史课堂非一蹴而就之事,教师需将其视作长期教育任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带领学生共同实现“德润心灵,德史兼备”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河江,温丹辉.初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09):47-50.    

[2]申晓飞.初中历史教学同德育有机融合的策略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09):124-126.    

[3]吴进平.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华夏教师,2022,(16):65-67.    

[4]沈晓萍.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1,(24):68-70.    

[5]周丽娟. 以史为鉴 情感渗透——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J]. 新智慧, 2021, (35): 62-6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