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独立思考能力;策略
正文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其本质是研究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而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独立思考能力与数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理念侧重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的成绩,但无法满足学生的长期发展需求。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解决问题的学科,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方案,他们可以培养出发现问题本质、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都非常重要。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可以学会思考并应用各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是一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学科。通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自由思考,不受传统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这种创造性思维将帮助学生在数学领域中提出独特的解决方法和创新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在未来学习与工作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能够自主解决问题,从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在未来的学习与工作中,学生需要具备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
(一)提问引导法,追寻答案
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尤其是有趣的问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使他们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这种兴趣和好奇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以《运算律》为例,这一部分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运算规律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运算律的实用性,如“有5个人,每个人买了8个苹果,那么总共买了多少个苹果?”这时,学生会开始思考如何列式计算。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乘法交换律,也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分配律,如“水果店运来17箱苹果、13箱香蕉,两种水果每箱都重15千克,那么这些苹果和香蕉一共重多少千克?”让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告知学生稍后会以抽查的方式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采用了两种方法列算式,分别是15×17+15×13和15×(17+13),于是让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算式的计算顺序,再比较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发现计算结果相等,即15×17+15×13=15×(17+13),从而让学生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得出比较合理的猜想,再举例验证。这样,学生就能自己总结出乘法分配律。问题引导方式促使学生在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思考和探索,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锻炼独立思考能力。
(二)实践操作法,独自发掘真相
虽然数学是一门注重理性思考的学科,但是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知识是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其在操作学习材料或工具的过程中领悟数学原理,了解知识的本质。而且这种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最重要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实践能力能够得到充分锻炼。以《平移与旋转》为例,本课是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变换的重要内容。首先,在引导学生实践操作之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让学生进行平移和旋转,更直观地理解图形的变换规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图形,如用纸张、积木等材料进行平移和旋转操作,感受图形的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操作中锻炼独立思考能力。最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点,如“将一个长方形旋转90度,再平移会得到什么结果?”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给出相应的回答。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并探索更多元的解决方法。而在操作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则要给予他们相应的帮助,或点拨,或辅助,
(三)案例分析法,促进实际应用
案例分析法有利于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会让小学生获得极大的学习满足感,从而更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图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多边形实物或图片,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多边形的特点,仔细观察它们的边、角等,并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面积,从而掌握这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基本教学后,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学校需要铺设一个多边形花坛,如何知道这个花坛的面积呢?对此,学生先分析花坛的形状,需要用到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如根据边的长度关系判断其是什么形状,或者根据角的相关知识进行判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提出问题:“如果花坛有两组对边相等,那么这个花坛是什么形状?”这样,学生初步判断其为长方形,在完成彻底判断后,就可以利用相应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整个过程对学生来讲是一种锻炼。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同时,教师也需要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与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总之,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黄心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20,(42):78-79.
[2]钟丽平.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10):161.
[3]赵正岗.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20,(26):98-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