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周爱娣

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第一小学 邮编:341500

摘要

“双减”政策是教育部门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增效”政策,具体指的是减轻孩子的作业与校外培训负担。课堂作为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的平台,教师应落实高效课堂的构建,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依托“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提升教学效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落实“提质增效”理念,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双减”政策实施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和教师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采取创新性和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确保小学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关注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学学习体验,以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一、“双减”政策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显著影响是促使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传统的数学课程包含了大量繁杂的知识点和题型,但在“双减”政策要求下,为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教师会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这种改变使数学课程更具现实意义,有助于学生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双减”政策减轻了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学业压力。政策要求减少作业量和课外补习,避免学生过度疲劳和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措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我调整和个性化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内容,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数学潜能。这些措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构建教学情境,多元情境提升教学质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突显课堂魅力、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都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教学情境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学情,从学生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角度出发创设多元化情境,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学会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以“认识钟表”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小猪佩奇看钟表”的情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认识钟面上的元素,构建关于钟表的基本概念,如:“佩奇手里有两根针,一根短短粗粗,一根长长细细,这两根‘针’分别代表了什么?”使学生初步掌握时针、分针及其转动的基本规律,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展开深度学习。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小先生”“你拨我读”“我是时间达人”等游戏情境来强化学生对“整时”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层次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技能,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数学概念,提高数学学习成效,增强课堂教学质量。

(二)分层实施教学,强化数学课堂教学效能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达到减负增效、创新课堂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可以从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入手,利用分层教学法,指导不同基础、不同能力的学生展开学习。这样既有助于教师把握学生学情,又对减轻学生学习压力、提升学生学习信心有显著效果。以“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情差异将其分成三个层级,并给不同层级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对基础薄弱且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基础性学习任务,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对于基础较好、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适当提高任务难度,并在基础性学习任务之上适当融合拓展内容,让这部分学生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拓展思路,提高学习能力;对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很强的学生,教师则可以提高难度,以适当的课外知识结合教材知识融合成新的教学内容,让这部分学生在完成校内知识学习的同时,拓展视野,提升能力。

(三)通过问题驱动:落实任务化精讲精练课堂

问题驱动指的是在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和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为更好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问题驱动,教师需合理设计情境问题、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实践活动、创设问题库,将问题贯穿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领促进学生深入探索数学知识。同时,教师还要秉承“双减”理念精简、优化数学问题,通过抢答、互动等形式创新课堂活动,促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提升数学学习体验,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率。以“组合图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实施问题驱动,以问题为引领帮助学生探索相关数学知识点。首先,教师组织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并运用转化思想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其次,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即组合图形定义是什么?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与普通图形的面积计算相同吗?组合图形的面积与普通图形的面积有联系吗?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最后,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探究时间,鼓励学生与同桌、老师交流,总结出问题答案与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四)创新教学评价,强化高效之“评”

通过改革教学评价,能够更好引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发挥教学更正、辅助作用,提升课堂教学质效。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实情,对学生展开针对性评价,让学生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其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知,提高其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其自学能力。以“因数与倍数”的教学评价为例。教师根据学生在本节课上的表现、学习成果等,给予学生中肯、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时刻保持学习数学的饱满热情,提高其后续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在个别问题上的表现进行点评,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知识,重构数学认知,提升数学素养。例如,教师在“倍数与因数”的举例中,鼓励学生发挥其自主性,联系生活,找寻生活中与之相关的内容。在教师的鼓励下,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生活中常见的相关案例,如体操表演列队、围棋棋子、买多样单价产品等。这些简单的举例既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其学好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继而使其产生“生活处处皆数学”的概念,提高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结语

总而言之,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保障民生的基础,“双减”政策的推出不仅能助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还能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的健康长远发展。教师应结合“双减”政策需求,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落实“减负增效”理念,从课前准备、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等多角度进行教学优化,以深入贯彻“双减”政策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针对化、智能化的高效学习,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为学生高质量学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宋树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22,8(20):193-195.

[2]张斌斌.“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策略[J].亚太教育,2022,(19):150-152.

[3]林枫.“双减”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22,(17):81-8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