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文献资料解析韩信悲剧结局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牛韵童

(郑州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64)

摘要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提供的文献资料,对韩信悲剧结局进行分析。文献首先概述了韩信悲剧结局的三种主要说法:性格缺陷、谋反之心以及“功高震主”。随后,从司马迁笔触中分析了韩信的形象,并探讨“谋反”之说的真伪。最后,从韩信杰出军事实力、显赫战功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出发,分析了韩信悲剧结局的根源。通过文献解读与分析,谨认为,韩信的悲剧不仅源于其个人因素,更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

韩信;悲剧结局;性格缺陷;功高震主

正文


引言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后世誉为“兵仙”。汉高帝元年韩信弃楚归汉后,先后为齐王、楚王,又被贬为淮阴侯,任大将军、丞相、相国等,数次征战沙场,破魏、赵、齐,最后在垓下大破项羽,为汉王室立下汗马功劳,却也因有过强的军事头脑和实力而被汉高祖猜忌。刘邦打败项羽后,韩信就一再被削弱实力,被贬为楚王、再是淮阴侯;最后被吕后和萧何骗入宫内,以谋反之罪名死于长乐宫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道:“相国绐信曰:‘虽疾,强入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阅读《淮阴侯列传》,在感叹韩信其人确实有不凡的军事天赋和实力的同时笔者产生了一个疑问:韩信数次率军出战为汉破敌,并且都是胜仗,不可谓“无功”;又有武涉、蒯通二人三次劝说韩信叛汉,他都依然坚守本分,不可谓“无忠”,那么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将军为何会落得一个悲剧结局呢?于是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学界有关韩信的悲剧结局存在争议,大致有三种说法:一说韩信的结局是由于他自身的性格导致的;二说是因为韩信有谋反之心,所以这样的结局是咎由自取;三说是因他“功高震主”,所以为了稳定政局统治者不得不对韩信有所戒备。

一、有关悲剧成因说法讨论

(一)司马迁笔下的韩信

从《淮阴侯列传》中提供的文献资料可以大致窥见韩信复杂多面的人格特点。

首先,韩信非常善良,有恩必报:韩信被立为楚王后即报答了曾经帮助自己的人,“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除此之外韩信还以德报怨,将当年给自己“胯下之辱”的少年拜为楚中尉,不仅让当时的市人亦让两千多年后的今人都感受到这位将军的广阔抱负和不计锱铢的气量。

其次,我们也可以看到韩信拥有出众的军事头脑,善用策略,善用兵行阵。一开始刘邦接受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后问他“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对当时状况的全局把握、深刻正确分析及提出的一些策略在日后攻打项羽是大有用处的。他先是分析项羽这个人虽“勇悍仁强”,但他不能放心任用贤将,只是“匹夫之勇”罢了;又言项羽虽然对待百姓恭敬体贴,但却舍不得给有功的臣子封赏,是“妇人之仁”;项羽虽然称霸天下,得诸侯臣服,但他背弃和义帝的约定,封自己的亲信为王,所以并不得诸侯心;总结项羽虽是“霸王”,却已尽失天下人心,所以给大王提出关键意见,让大王“反其道”行之,最终也助刘邦统一天下。此外,《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的韩信的三次战事都是以奇略得胜并以少胜多。同时也可看到韩信的性格中消极的一面

第一,韩信也有功利心和贪欲,想裂地为王,政治理想过于落后。韩信之所以背楚投汉,主要也是因为“功名”。他说项羽“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与”,所以选择投汉,中间发现得不到重用也试图逃跑,后面刘邦听从萧何建议,“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尔”。此外,韩信军事上的成功往往是与功名利禄紧密相连的。平赵之后“请立张耳为赵王”[];降平齐国之后,又“愿为假王便”[];而在固陵之战中,韩信为了赏赐和封地,未如约出兵导致刘邦错过了最佳攻楚时机,直到听张良计,提出封赏这才“请今进兵”。不同的政治理想会制约着人的发展,因而项羽和韩信这种“裂地为王”的理想过于落后,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最终都输给了刘邦。项羽以“匹夫之勇”推翻秦王朝的统治,但“乃分天下,立诸侯为王”,自己封一个“霸王”就足矣;而韩信也是“必欲称王”……但是一个国家想要长久的发展必须要统一才能稳定,这是不以任何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韩信这种裂土称王的观念是不为时代接受的。第二,韩信投汉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后变得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目中无人。蒯通劝说韩信自立为王时,韩信没有叛汉,因为他“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而后在汉王被困于固陵时未如约出兵,等封赏下来才支援汉王,不难看出韩信此时已经恃才而骄,大有威胁汉王之意味;而后为了保住自己楚王的爵禄,又献出好友钟离昧,“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被贬为淮阴侯后,韩信心生怨愤,“羞与绛、灌等列”、樊哙跪拜送迎韩信,他又说“生乃与哙等为伍!”。甚至刘邦本人也不放在眼里,这些足看出韩信的狂傲自大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二)有关韩信“谋反”之说

《淮阴侯列传》记载:“告信欲反状于吕后”所以韩信被骗入宫后“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至此,韩信就以这样悲惨的形式结束了一生。而有关韩信最后是否真的谋反一事,历来是存在争议的,并且出现了“辩诬说”的观点。本文查阅了《史记志疑》发现“辩诬说”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信之死冤矣”,有以下证据:第一,司马迁记载此段时时参考了汉廷狱案而文笔中隐约带有为其伸冤之意;第二,韩信连漂母之恩都未忘却,却向“解衣推食”的刘邦谋反,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第三,昔日韩信手握兵权,为齐王楚王时武涉、蒯通几次三番都没有顺利劝他谋反,如今韩信大权旁落反而想要造反也是存疑的;第四,韩信谋反找了边远地区的陈豨也是可疑的;第五,得知韩信死后,刘邦“且喜且怜”,认为韩信是无辜受戮所以可怜。但后世学者的研究也对这些证据存在新的思考:比如韩信为何在落魄时谋反,是因为得意时他被赋予兵权和功名,所以被贬为淮阴侯时受到君主猜忌、被掠夺了利禄才起谋反之心,也是可以理解的等。但参阅史料并结合太史公的记载是倾向于韩信没有“谋反之心”的。《史记志疑》中已经有很多证据;此外,太史公在撰写史记时对阴谋都描写的很详尽,但在《淮阴侯列传》中讲到这部分却一笔带过,也存在矛盾。可能是因为太史公也并不确定历史的真相,故而参照汉廷狱案将此事直接抄录进来。总的来说,有关韩信谋反一事尚无定论,日后还需进一步研究,故在本文暂不作为导致韩信悲剧结局的主要讨论原因。

二、析韩信悲剧根源

(一)具有杰出的军事实力和显赫战功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一路为汉朝建功立业,战无不胜,凭借自己超凡的军事实力成为常胜将军,战功赫赫。当时的两位说客武涉评韩信“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蒯通也称“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可以看出韩信当时显现出来的军事实力是极杰出的。齐国人蒯通的评价就高度概括了韩信的战功:“涉西河,掳魏王,禽夏说,引兵下井陉,诛成安君,徇赵,胁燕,定齐,南催楚人之兵二十万,东杀龙且,西乡以报。”所以,刘邦一直以来虽然重用韩信,但却并不信任他,并处处对韩信加以防备。在《淮阴侯列传》中提到:“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韩信刚刚灭了魏赵,刘邦就借口在荥阳攻打项羽而叫人收走韩信的精兵,可以看到从最开始伴随着韩信为汉立功,刘邦就一直在防范着韩信。后文又提到,韩信打下赵国之后,刘邦竟然趁着张耳、韩信睡觉的时候潜入军营“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夺走他们的军队并让张耳留守赵国,给韩信“相国”的名号让他重新召集新兵攻打齐国。看到这里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已经表现的非常明显了,而韩信之所以不得不受刘邦的摆布也是有苦衷的:韩信身边的部下将领们如张耳、曹参等都是刘邦的亲信、同乡,可以说他们都是刘邦的“自己人”,是安插在韩信身边的“眼线”,所以有时候韩信确实没有办法反抗。因为韩信在军事方面的极优表现加上中途投汉使得刘邦一直以来都对韩信没有信任感,并一直采取手段控制防范他,灭掉项羽之后就立刻改封为楚王,又借故降为淮阴侯。

(二)当时政治形势复杂,为了维护汉初统一和稳定

首先,刘邦攻楚之时与“异姓诸王”联合成为反项同盟,而天下局势统一到刘邦之手后,这些诸侯王就变成了割据势力,因刘邦也是以诸侯王的身份建立刘氏王朝的,所以他对这种“异姓王”制度有着深刻的认识;加上刘邦称帝后的几年内此起彼伏的诸侯王叛乱也不断提醒着他处理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是稳定刘氏政权的重中之重。其次,韩信最后死在吕后的手下也是有迹可循的。韩信作为汉王朝当仁不让的第一大功臣,“有震主之威,所以刘邦一直对他防之又防,唯恐韩信会背叛自己,更别提生性软弱的太子刘盈了。《高祖本纪》说高祖死后四天,吕后都不发丧,与自己的心腹密谋道:“诸将与帝为编户民,今北面为臣,此常怏怏,今乃事少主,非尽族是,天下不安。”,可以看出吕后对那些和高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是十分惧怕的,所以吕后要藉着高祖还在世时的威信除掉功劳最高的韩信和彭越,这样才能保证高祖死后自己和儿子的政权稳固。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分析《淮阴侯列传》及相关史料研究成果后,可以得出造成韩信悲剧结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和韩信的自身性格有关,他的功利心太重,立功后又居功自傲、自视甚高,所以更加被高祖刘邦所防备;其次因为他是背楚投汉加之本领甚高以至于功高震主所以不得不被在位者忌惮;最后,为了稳定刘氏王朝的稳固以及强化吕后专政,韩信的结局就注定很难善终了。正如刘禹锡在《韩信庙》中写到的:“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这一生,终究不知是幸还是悲了,感他幸运:幸得萧何赏识力荐,得以在高祖麾下施展英雄谋略;又叹他悲哀:因功高震主被防备,终敌不过统治者的制裁与杀戮。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矣!

参考文献:

[1]王申奥:《苍黄忠室叹良弓——韩信性格新解及谋反动机分析 》,《汉字文化》2018年第9期,页101-102

[2]王世英,金宪淑:《韩信:一个悲剧人物——重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断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2期。

[3]〔西汉〕司马迁:《史记》,《四库全书:正史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4]林淑兰:《浅论一代名将韩信的悲剧根源》,《北方文学》2012年第5期,页118-119

[5]徐业龙:《韩信评传》(济南:齐鲁书社,2008)。

[6]〔清〕梁玉绳:《史记志疑》,《续修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7]曹健韬:《浅谈对《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形象的一些看法》,《才智》2012年第23期,页126

[8]刘玲娣:《论韩信人格的悲剧意蕴——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阴山学刊》2004年第14卷第4期,页85-88

[9]刘玲娣,孙建虎:《韩信悲剧之再认识——读《史记·淮阴侯列传》》,《保定学院学报》

[10]郑庆民:《韩信形象浅析——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8期,页67-69

[11]韩兆琦:《史记新读》(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

[12]赖汉屏:《史记评赏》(台北:三民书局,1998年)。

作者简介:牛韵童,1998426日,女,河南郑州,助教,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郑州科技学院基础部,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