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第一配角,老师第二配角

期刊: 理想家 DOI: PDF下载

辛丽

青岛金门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虽然两者所承担的职责是相同的,但观点、立场和角度有时却不尽一致。学校里老师会把学生作为一个班级群体中的一员进行教育、指导和评价。老师教育的成败不体现在某个孩子的发展,是以整个班级作为考量对象;而在独身子女的家庭中家长面对和教育的是唯一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成败就由这一个孩子决定,可以说家长给予孩子的期望更迫切。

如果放到一部教育电影中,老师和家长都不是影片的主角,主角应当是孩子,老师和家长扮演的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同行者。当老师埋怨家长的不支持、不配合,家长抱怨老师对孩子不关心、不耐心时,主角就会左右观望,不知所从,更严重的会造成孩子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产生抵制情绪,这是老师和家长都不希望发生的。

美国中学数学老师Kathy Hawes总结的增进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十条建议,凝聚着他十五年来的思考、经验、反思和智慧,为遇到家校沟通困难的老师提供了解决的方法和出路。这十条是:及时沟通、保持关心、面对事实、善于倾听、计划现实、控制谈话、记录谈话、领导参与、犯错道歉和结束谈话。我在本篇着重对其中的三条阐述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一、 保持关心。

“家长想要确信你是在关心其孩子,确信你是在协助孩子而非惩罚他。”这

一条引出了一个关于“惩罚”的问题,学生表现不好,如扰乱秩序、不完成学习任务,要不要惩罚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在推崇赏识教育的阶段,我也认为绝对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无论是言语上的、态度上的或行动上的惩罚都会存在于教育的过程中。问题的关键是惩罚的目的一定是为了协助孩子的纠错和改进。比如在我的英语课堂上某个学生上课随便讲话,我在提醒到第二次后会把他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并要求他马上写出不少于20字的说明书,如果有第三次提醒,再增加20字,以此类推,这样做的好处是迫使他停止说话这个动作,开始写字,另外如果他有特别的原因造成说话也可以写出来让老师了解,而不需要占用课堂上全班同学的时间进行当场申辩。为什么只有二十字这么少呢,目的就是让他尽快写完继续听课。学生会不会因为字数少而无所顾忌呢,事实证明绝大多数学生写完20字,一般不必写到40字或更多就能静下来了,因为在英语课上小学生最不喜欢写字,他们更愿意听点什么或做点口语、游戏或比赛这样的活动。我想这样的惩罚家长是不会感到过分的,因为惩罚里有善意、有分寸、能产生好的效果。

二、 面对事实。

Kathy Hawes指出“与家长沟通,需将要沟通的事的要点记好,客观地描述

学生的行为表现或你关心的事实,不用模糊地抱怨。”试想Kathy老师竟然在跟家长沟通之前列好要点,这种认真的态度无异于上课之前的备课。以这样慎重的态度对待家长,家长肯定会体会到老师反映和解决孩子问题的诚意和花费的精力。多谈事实,少做推论也很重要。当老师客观详细地描述学生的表现之后,即使不发表结论性的论断,家长是成年人,完全可以透过现象自己得出结论。老师不把一些现象上升到结论的高度,更有利于家长冷静地分析并主动跟老师商讨解决的方法。比如上面提到的纪律问题,我安排课代表或班干部负责记录整个学期每个学生名字被记在黑板上的次数,以便了解较长时间阶段中学生在纪律方面的表现情况,跟家长反馈时说出孩子记名次数,以及在班级里的排名,这些具体的数字就能够反映问题了。我还会把这个学期的数字跟上个学期的数字对比,家长就可以了解孩子在这个方面的表现是否在改进中,以便更加有的放矢地跟孩子进行交谈。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五年级的男孩两个学期以来一直在这项统计表中位居班级榜首,可是当拿出上学期的记录时发现他被记名字的次数已经大大减少了,这个结论无论对这个孩子还是对他的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鼓励。家校沟通的目的不在于让家长深刻认识问题的严重性,重要的是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让家长始终坚信孩子的问题有改进的可能和机会。

三、 计划现实。

这是Kathy老师提出的第五条建议,这一条跟第四条“善于倾听”是密不可

分的。要提出可行的计划就要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而了解情况的重要渠道就是善于倾听家长的谈话。记得四年级我接手一个班时,发现班里有个男孩小A完全游离在课堂之外,不听讲,不发言,不动笔,不参与任何课堂活动,而回家要求完成的朗读、背诵的任务也从不完成。于是我跟他的妈妈取得了联系,告诉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结果孩子的妈妈向我倾吐了将近1个小时的苦水,她说小A有个大好几岁的哥哥,从小学习就不用父母费心,成绩优秀,而小A让爸妈操碎了心也不见长进,一篇英语对话妈妈陪着读了50遍都背不过,妈妈也感到无奈和灰心。而我在学校里对小A的了解是学了三年英语的他连26个字母都不认识几个,妈妈要求他背课文实在是强人所难了。可能他的妈妈也知道这个情形,只是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同龄孩子差距如此之大的现实吧。我跟他妈妈说从小A的表现来看他是有字母认读障碍的,不然三年的学习,哪怕上课听讲注意力不够集中,也不会出现字母都不认识的情况。既然孩子学习困难大,就更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50遍的重复一篇对话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痛苦的,只会加深他的挫败感。让他跟读几遍对学过的内容有些印象就可以了,不要再用疲劳战术让他对这门学科望而生畏,望而生厌了。然后我在学校里帮他从认读单词里的字母开始一点一点地补习。一年的训练之后,我对升入五年级的小A又提出了2+1目标,即一堂课下来要学会2个单词和1个句子,这对于普通学生很轻松的任务,对小A来说也是要花点力气才能完成的。值得欣慰的是,有时下课我忘记检查他,他也会主动来提醒我检查,这种态度的转变令我感到欣喜。课标的要求小A肯定是达不到的,但是只要孩子没有因为挫败而放弃,老师又何必拿课标去强求孩子,扼杀孩子向上的希望呢?

在主角成长的漫长道路上,老师只是陪伴他(她)一小段的光阴,家长会陪伴他们一直走很长的路程,对孩子个体来讲,家长肩负的责任远远超过老师,有了这样的认知,老师就会像Kathy老师那样研究家长的心理和需求,体谅家长的彷徨和苛求,讲究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技巧,就会实现家校互通,家校携手,协助不断遇到困难的孩子积极面对、勇敢克服,走出有目标、有信心、有希望的人生。

 

参考文献:美国中学数学老师Kathy Hawes《增进家长与教师沟通的十条建议》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