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年级计算教学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琳 吕品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兰州分校 730070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整体教学中,计算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鉴于其重要性,计算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中年级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应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应积极探索并创新多种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学习习惯,通过提高计算能力和纠正错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确保小学计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中年级;计算教学;问题及对策

正文


前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其计算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研究揭示了一个问题: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过于聚焦于学生的考试成绩,却忽视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也阻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学数学计算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技能,实现全面的发展。
一、小学中段学生进行计算学习的现状

(一)基础计算能力薄弱

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口算和笔算是基本技能的核心,而笔算技能的掌握又依赖于口算的熟练程度。然而,我们发现许多中段年级的学生在进行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时仍会出错,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的掌握也显得不够熟练,常出现口诀混淆的情况。这种基础技能的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复杂计算中的准确性。

(二)概念理解和算法掌握不深入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基石,只有深入理解并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学生才能顺利进行计算。然而,许多学生由于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在计算过程中频繁出错。例如,在进行除法运算时,若被除数百位上的数不够除,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向十位借数。另外,在学习竖式乘法时,学生虽然能记住竖式的格式,但一旦遇到乘数中有零的情况,计算错误率便会显著上升。

(三)感知能力有限且易受干扰

小学中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事物的感知能力有限且容易受到干扰。首先,数学问题相对于语文问题而言较为枯燥,缺乏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做题欲望,导致学生对题目的感知能力较弱。其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短期记忆力尚未发育完全,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记忆混乱和错误。最后,当学生在计算中频繁出错或遇到数值较大的题目时,他们可能会失去信心,产生厌学心理,甚至放弃数学学习,这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数字感知能力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二、提高小学中段数学计算能力的策略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刻理解并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计算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特别是在计算教学中,部分教师甚至直接告知学生计算结果,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思考和练习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削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不利于他们计算能力的长远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其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敲七”游戏为例,这个游戏简单有趣,既能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又能提升他们对数字的敏感度。在游戏中,学生需要快速识别并避免说出含有7或7的倍数的数字,如7、14、21、27、28、35、37等。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计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设计更多富有挑战性的智力游戏,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他们发展智力,进而提升计算能力。通过这些创新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因其紧密的生活联系性而独具魅力。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敏锐捕捉这一特性,巧妙融入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素材和内容,从而缩短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激发他们学习与实践的热情。多媒体作为情境创设的得力助手,其应用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前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明确重难点,并据此选择既具针对性又富有趣味性的情境创设素材,充分展现计算知识与方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以《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为例,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一个“商场促销”的真实场景,展示商品促销前后的价格变化。比如,一瓶饮料在促销前售价为8元,促销后降至5元。随后,教师可设置如下计算问题:“小明上周在商场购买了5瓶这种饮料,本周又购买了10瓶。那么他购买这些饮料的平均价格是多少?”这一问题紧密贴合生活实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操作欲望。通过运用乘法知识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们能够迅速得出小明购买饮料的平均价格为(8×5+5×10)÷(5+10)=6(元/瓶),从而深化对“平均价格”这一平均数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培养良好的习惯

①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二标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即一眼识别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标,即在审题过程中明确标注解题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关键步骤;三想,即思考哪些部分可以口算,哪些需要笔算,以及如何简化计算过程;四算,即认真细致地执行计算步骤;五查,即最后仔细核对答案和计算过程。

②要形成勤奋练习的习惯。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沉稳的学习态度,遇到计算题时要保持冷静,深思熟虑,耐心计算。即便是简单的题目,也要谨慎对待,不可掉以轻心。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则要慎重地笔算或在草稿纸上演算。对于复杂的计算题,要确保字迹清晰、格式规范、方法科学。同时,还要加强规范书写训练,以提升计算准确性。

③要培养良好的检查习惯。由于学生在计算过程中难免出错,因此教师应培养他们完成后认真检查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首先要检查题目类型是否抄错;其次要检验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修正。

重视教师的提问,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首先,教师在授课前应做好周全的准备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发现,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有着显著的助益与影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教师普遍认识到课堂提问对于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但课前准备仍显不足。许多问题是教师即兴提出,且重复率较高,这无疑影响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为提高提问效果,教师应精心准备,预先梳理所授知识点,并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作答。

其次,教师应秉持公平原则,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当前,许多课堂提问仅针对部分学生,这种固定的提问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失去了回答问题的机会,显然有失公允。此外,这种单一的提问方式也抑制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阻碍了其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提升。实际上,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真正提升其思维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被重视、被平等对待,也有助于消除其厌学情绪。

加强计算练习,坚持天天练

口算是计算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需要学生掌握特定的运算技巧,并且是估算、简算以及笔算的基础。为了有效提升计算能力,强化口算教学显得尤为关键。以三年级学生接触的一位小数连减法为例,可以利用视觉计算和听力训练来培养他们的口算能力。

通过视觉计算,向学生展示一系列的一位小数连减法的题目,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观察并计算出结果。例如,写出“1.5 - 0.8 - 0.3 = ?”或“2.7 - 1.2 - 0.5 = ?”等题目,要求学生迅速在脑海中完成运算并准确地说出结果。这种练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快速运算能力和对一位小数连减法的直观理解。而听力训练则要求学生在听到数字或算式时,能够快速记忆并给出正确答案。教师可以口述一些一位小数连减法的题目,如“三点二减去一点五再减去零点四等于多少?”或“二点八先减去零点九再减去零点七的结果是多少?”学生需要认真倾听,迅速理解并计算出答案。这种练习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对计算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采用互动式的练习方式。随机给出数字或算式,要求学生迅速给出对应的答案。例如,教师说出“1.2 - 0.3 - 0.4”,学生就需要回答“0.5”,以完成一位小数连减法的练习。这样的练习需要经常进行,以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反应速度。

此外,还需要特别注意将容易混淆或出错的问题放在一起,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区分和对比。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运算技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

在学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学生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将这些错误视为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深入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学生可以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计算能力。以四则运算为例,如果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忽视了“先乘除后加减”的基本法则,就会导致结果错误。此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反思,加深对正确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对于那些因审题不仔细而犯的错误,老师应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学会认真审阅题目,明确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运算符号,仔细分析相关计算方法。此外,老师还应鼓励学生反思和总结运算方法的简便性,力求在计算过程中采用最简洁有效的方法,从而提高运算速度,增强实际应用数学知识和运算技能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不仅能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提升计算能力,还能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反思精神,为未来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语

在小学数学中年级计算教学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对计算法则理解不透彻、计算过程粗心大意、缺乏有效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等。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如加强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计算过程指导、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计算习惯等。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主动思考,勤于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必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克服计算教学中的难题,共同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丹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3):176.

[2]吴爱萍.新时代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2):184.

[3]徐阵.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西部素质教育,2018,4(21) :248.

[4]张传绪.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及其对 应策略研究[Jj.中国农村教育,2019,(12):4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