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张英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文中学674499

摘要

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我们国家正在提倡素质教育,它的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习历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历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如何改进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粗浅的见解,与同行们一起探讨。


关键词

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性

正文


引言:在当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有效教学是一种主流的发展趋势,它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能够在一定的时间里得到良好的发展。教师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学生的学习状况上,因此,教育工作的成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本文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如何运用有效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1.有效教学

1界定有效教学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效的教学有三层含义,即“有用”、“有效率”和“有效”。“有效果”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果;“有效用”是指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是有用处的;所谓“有效率”,就是在一定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了多少有效的知识,体现了一种“时间-效益”的观点。这一对“有效教学”的定义是基于传统经济而非现代教育,这一定义很新鲜,但是,对“有效教学”下定义的最大限制是,在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的发展与进步并非立竿见影。因此,对“有效”的定义,只看到了“有效”的当下效应,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将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2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来界定有效教学

陈厚德教授认为,衡量教学效果的唯一尺度,就是要看它能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效地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有效教学的精髓在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能力。这种“以学生为本”的定义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却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发展。

2.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师们运用一种与历史学科特征、学生认知层次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在三个层面上的和谐发展,达到效应、效率和效用的统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使命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对策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导入

“导课”犹如一场影片的“序幕”,通过一段好的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到了新的教学内容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了解到,中学历史老师一般都是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来引导课堂。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既能复习又能获得新的知识,但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八课,“革命先驱孙中山”时,笔者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其次,让学生从此诗中了解现代中国的概貌,回顾近代中国四个“黑暗”时期(四次侵略中国),以及中国人民为追求光明而进行的若干探索和成果,经过回想,同学们可以回答“探寻”均以失败而结束。这时,老师告诉同学们,资产阶级革命者还要追求光明,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他一生都在为资产阶级革命做着贡献,这就是新课程的开始。这样层层提问,将诗歌引入和温故而知新引入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选择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在中学历史的课堂上,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老师们必须认识到,什么时候切入,对历史故事的使用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难度的过程中,将历史故事作为一个切入点,这样就可以用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历史教学难点的学习过程中。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利用历史故事来加深对历史难度知识的理解和印象。另外,老师们也可以在历史课的中间或者是后面,将历史故事插入进去,一般来说,在初中生阶段,当他们进入到中、后半段时,他们会表现出一种疲劳的状态,而且他们的精神也很不集中,在此期间,老师们开始讲授的时候,历史故事的趣味性特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更专注,这样就可以让历史课堂的教学变得更有效率,有效地改善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老师要注意的是,在恰当的时机讲述一个历史事件是很重要的,在此过程中,当老师讲到这个历史故事时,应该给学生们一些暗示,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们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对历史故事的讲解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引起学生们的注意,不但如此,在这样的条件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1]

3.创设情境模块,身临其境感受史事

使用时空将教学内容串联起来,这是对历史事实进行客观解释和判断的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以正太郎为主角的三封家书,将同学们带入了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明治政府所面对的时代问题,以及他们如何重新建立国家的信心,因此,这一节要尽量让学生们回归到历史的背景之中,从而得到“同情”和“理解”。在这里,三封正太郎的信被分成了三大部分。请学生出示一份家书,并提问:从这份信件中,我们能了解到明治一年正太郎在东京所遇到的麻烦是什么?与美国的机械制造业相比,手工制造业是弱势的一方;没有文化,日本人通常不喜欢西方的事物,他们的枪械和武器非常落后,明治政府的力量也比较软弱无力。藉由展现与研读历史短篇,使同学能在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这是在明治维新之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随着“倒幕运动”胜利后,虽然日本天皇已经登基,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落后的生产方式,低劣的国民素质,对西方的抵触,落后的军事力量,分散的中央政府。它们是如何处理的?在这里,同学们需要分组讨论,从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角度来讨论,并将课本上的知识与正太郎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提出建议。同学们按照课本上的内容去寻找答案,老师出示图画和文字资料,引导他们归纳出明朝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上所采取的几项措施:殖产兴业,废藩置县,文明开化,富国强兵。出示第二份家书,让学生从信中了解到明治五年正太郎的生活有什么改变?为何?出示参考答案:写信被拒之门外;从西方学校毕业;在工厂里打工;吃牛排;表弟当兵。同学们可以很轻松地把明治维新的生活和四项重要举措联系在一起,然后再让同学们总结出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正面影响:明治维新是亚洲唯一一个在维持了独立的同时,还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出示第三份家庭信件,提问:从这份信件中,我们能了解到明治十二年正太郎在他的生活和思想上有什么改变?给出参考的答案是:天皇向日本投降,入侵琉球主张以武力征服。信中引出“明治维新”对琉球的负面影响:日本封建残余势力的泛滥,促使其迅速走上侵略和扩张的道路。以“三封家书”为线索,将其内容和影响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维新”之前,“维新”时期,“维新”时期使同学们回到“历史”中去,亲身体验,加深对“维新”的认识与了解,进而对“维新”作出一个客观的诠释与评估[2]

 

三、结束语:

总之,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史学素养的提升。然而,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姜李.关于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23(27):155-158.

[2] 邓文斌.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J].爱情婚姻家庭, 2022(27):0105-010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