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伴互评模型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泓岑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541006

摘要

批判性思维是当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备品格与能力,成为衡量国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准;混合式教学利用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但在评价过程中仍存在许多诟病。而在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推动下,同伴互评在作为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有效载体的同时,亦成为了混合式教学中常用的高效评价方式之一。因此,本研究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开展同伴互评,旨在构建一个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伴互评模型,以期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批判性思维;同伴互评

正文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以适当的评价标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客观评估与自我反思的思维方式,包含综合能力和思维倾向两方面。本研究重点关注批判性思维倾向,并认同美国哲学协会批判性思维倾向的维度划分情况,具体包含寻求真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这7维度

1.模型初构

1.1现状调查

采用高雪编制的《批判性思维倾向测验问卷》调查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1]通过问卷星平台,向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发放330份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达97.3%。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处于中等水平提高此外,大学生整体上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与分析能力,认知成熟度、开放思想、寻求真相方面的倾向较弱。

1.2构建过程

首先,依据同伴互评的一般过程同伴互评是生在一定评价标准,通过平台评价同伴作品,从而不断完善自己小组或个人作品的学习活动。本研究参考刘敏对同伴互评过程的划分,结合实际,将同伴互评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准备环节、实施环节、反馈环节、改进环节[2]

其次,参照混合式教学过程。混合式教学涵盖在线学习和线下授课两方面,本研究借鉴李逢庆提出的三阶段式混合式教学实施流程,关注“课前线上、课中线下和课后线上”三个阶段的有序进行[3]

1.3初步模型

模型一般都是由基本要素构成,而本研究构建的同伴互评模型是指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同伴互评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流程混合式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为混合式教学的必要条件;同伴互评活动通常包含互评对象、互评目标、互评标准、互评内容、互评过程。基于此,本模型提取混合式教学环境教师、学生、互评活动关系为基本要素融入同伴互评活动程序中。初步模型详见图1

 

 

 

 

 

 

 

 

 

 

 

1 初步模型

 

2.模型优化

本研究选取具有混合式教学环境的G大学中的本科大三年级教育技术学专业的54名同学为研究对象根据前测数据,提前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分为8个小组,每组7左右随后确定各组组长,对小组负责;此外,本研究将《教学设计》作为一门混合式学习课程,并依托超星学习通技术平台开展同伴互评,最后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线上学习部分以及面授学习部分。

为验证模型具体效果,同时完善模型,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开展旨在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伴互评活动,步骤如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前测、开展三轮行动研究、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后测,在三轮行动研究中迭代优化混合式教学中提升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同伴互评模型行动研究过程见表1

1 行动研究过程

研究计划

时间安排

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

第一轮行动研究

18

学习资源选择和设计

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模型1.0进行实践,改进细节,解决互评实施环节低效问题,产出同伴互评模型2.0

第二轮行动研究

13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

提高模型的可操作性。解决学生批判性思维自信心不足问题,获取同伴互评模型3.0

第三轮行动研究

14

《教学评价的设计》

提升模型的满意度。接续优化模型3.0,解决评价异常问题。

 

3.模型确定

对《批判性思维倾向测验问卷》前后测的结果在SPSS22.0中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

2 批判性思维倾向前后测平均值配对样本统计


平均值

N

标准偏差

1

前测平均值

2.97

54

0.58

后测平均值

4.03

54

0.41

 

后测标准差与前测相比降低了0.17,说明在三轮混合式教学行动研究后,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平得到了提高此外,随机抽取4名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学生对同伴互评模型及其应用成效持认可态度综上所述,该模型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修订后的最终模型如图2所示。

 

 

 

 

 

 

 

 

 

 

 

 

2

 

参考文献

[1]高雪. 面向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同伴互评活动的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2.

[2]刘敏.混合式学习中提升交互质量的同伴互评模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20.

[3]李逢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教学设计[J]. 现代教育技术, 2016, 26 (09): 18-2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