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园·校”科学开展幼小衔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朱婷婷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 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学段的过渡时期。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基于“家·园·校”提出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

实践策略;幼小衔接;家·园·校

正文


前言

幼儿教育是指以学龄前儿童为教育对象,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他们身心发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具体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内,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即在托儿所、幼儿园、托幼一体化机构以及其他各种公立或私立的学前教育机构内进行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一、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局部,轻系统。幼小衔接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存在一定的系统性。不少幼儿园在大班阶段便开始了突击性的衔接工作,难免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并降低幼儿对小学生活的自信心。第二,重知识,轻习惯。不少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工作是提前接触小学知识,但是幼儿所具有的专注性、敢于挑战性等学习习惯和品质,比单一的知识学习更为重要。与此同时,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过于片面的关注某一方面的准备,导致幼小衔接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重物质,轻心理。现阶段,大众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升,部分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极为重视学习用品、服装等方面物质的准备,而忽视了幼儿对新环境不适应所产生的心理问题,也并未对其进行适当的心理引导。由于幼儿尚未做好心理准备,其在升学后产生极强的抗拒心理。应注意的是,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点是要让幼儿能够向往小学生活,帮助其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增强其适应能力。在此背景下,幼儿园应加强与幼儿家长之间的合作,立足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坚持五育并举,实现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二、基于“家·园·校”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策略

(一)理实结合,形成衔接共识

为保障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抓牢“理论与实践”这两个重要的抓手,基于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立足于幼儿教育实践,从而更好让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进行。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与体验式学习理论的建构,逐步实现“理实”的发展。首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自身的观念将会直接影响到最终的结果。为了更好地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教师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全面调研幼儿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等。在调研完成以后,针对家庭教育的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其次,定时组织幼小衔接主题讲座,针对家长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组织专题家长会等形式,全方位把握幼小衔接的具体内容与方法,从而为幼儿进入小学生活做好充足的精神、社会、学习等方面的准备,进一步强化幼儿家长对幼小衔接重要意义的认知。与此同时,保证家长能够掌握更丰富的育儿知识,科学有效的参与幼小衔接工作。最后,为了保证家园合作的有效性,可以重点搜集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看法、意见等,并给予其适当的反馈和解读,进而让双方的合作有序推进。除此之外,还需要尽可能的实现家、园、校三方的共识。幼儿园需要和地方的小学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协同小学组织主题对话会议,及时的向家长灌输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解答幼儿家长在入学准备方面的疑惑。全面介绍当前的升学政策和学生要具备的素质,从而更加明确幼小衔接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二)组织活动,促进家长参与

在家·园·校合作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儿园需要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立足于幼小衔接的目标,鼓励家长能够主动参加幼儿园的亲子活动,切实发回家家长的作用。具体如下:首先,增强家长参与积极性。幼儿家长职业极为多元性,且特长也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这也是家园共育过程中的特殊教育资源。因此,幼儿园可以邀请家长能够走进幼儿园,参与幼儿的户外活动。比如:如果家长是医护人员,可以为幼儿科普一些健康教育的知识;如果家长是司机,可以为幼儿讲解一些道路安全的知识。一方面可以增强教育的真实性,另一方面可以让家长切身参与,有效的帮助幼儿形成良好习惯。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教师可以注意引导幼儿的配合,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确保幼儿对小学课程和环境产生更强的适应性。其次,定时组织主题亲子活动。例如:亲子竞赛、家长开放日等相关活动,努力为幼儿和家长创造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最终形成家园合作的合力。在实际的活动中,让幼儿形成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等一系列品德素质,能够使其更好地在小学阶段和其他同学进行相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方式可以环节幼儿初入小学所产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最后,组织优质教育方法分享会,幼儿园可以邀请家庭教育良好的家长参与交流会,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和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而为其他幼儿家长提供更多的实践经验。

(三)四个维度走好衔接坡度

第一,主题活动。对于小学,幼儿们既充满向往,但是又存在一些困惑和迷茫。教师在组织主题活动之前,必须要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利用互动交流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对此,教师可以围绕“你理想中的小学”等主题,开展主题探讨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到幼儿存在的困惑,进而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第二,行为习惯。步入小学阶段,不少幼儿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工作最重要的是帮助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需求为导向,重视在一日活动中加强行为习惯的教育,包括社交、规则意识以及阅读和学习习惯等,从而让幼儿可以快速的适应小学学习节奏。

第三个专注训练专注力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这需要长期的训练和培养。对此,教师要以幼儿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依据,明确幼儿专注力表现方面的问题,利用多元化的游戏活动,强化幼儿的专注力训练。

第四个健康运动在户外体育运动个、早操以及区域游戏中增加健康运动,通过科学化的手段进行指导,严格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切实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增强幼儿的体质和意志力等,进而为幼儿的小学学习奠定有力的体能基础。

(四)五个策略助推整体研究

第一,全面调查,归纳问题。幼儿园可以利用访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家长和教师的疑问,做好相关的答疑工作,促使各主体全面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作用。第二,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教师们对幼小衔接的案例展开分析,指出应对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整理出最有价值的幼小衔接案例,为该项工作的推进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第三,联合教研,深度合作。首先,家园合作,搭建多主体、全方位和立体化的教育模式。其次,改变家长的教育思想;最后,努力搭建幼小衔接的共同体,联合小学、幼儿园自身和家长共同参与。第四,总结反思明确目标。幼儿园要进行全面的反思和总结,明确教育理念和目标,有目的、有层次的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各项制度和措施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第五,构建体系,建立认知。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小衔接的关键要素进行梳理,严格遵循幼小衔接课程的开发原则,深入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搭建出更加科学的课程体系。

(五)搭建桥梁,畅通沟通渠道

在进行家园共育过程中,家·园·校三方必须要保持行动的一致性,除此之外,还需要为幼儿设置出相对应的学习标准和生活标准。在志同道合观念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默契,只有这样,才可以促使三方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保证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推进。具体如下:第一,发挥“家园联系宣传栏”的积极作用,幼儿园可以把幼小衔接的额相关信息、活动安排等信息张贴到宣传栏,例如:快乐上小学等。全面了解小学阶段的生活作息和习惯要求,引导家长纠正幼儿的生活作息,增强其自我服务和规划时间的意识、能力等。在亲子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拉进亲子之间的距离,并有助于达成良好的共识。这种承载实践小活动的家园共育方法,增强了家长和幼儿园之间的共育意识,有效的保障了幼小衔接工作的科学开展。第二,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幼儿园可以借助微信、QQ等相关平台,建设出家长交流群,及时的分享教育经验和技巧,切实增强幼儿家长对育儿知识的认知。除此之外,在交流群众,幼儿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发布班级活动,信息,对家长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答疑。分享幼儿最近的学习状态和生活情况,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身心状况。搭建起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的平台和桥梁,最终为家园校的协作奠定有力地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的教育性质完全不同,但都是幼儿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幼儿步入到小学之后,其角色、学习内容和习惯等将面临着较大的转变,部分幼儿在初步进入到小学以后,会产生各种的不适应情况,甚至是完全抗拒学习,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幼儿的学习和生活收到严重的影响。对此,幼儿园必须要增进和幼儿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保持统一战线与思想,加快搭建出家园校相互合作的教育格局,全方位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努力为幼儿的成长和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幼小衔接工作的问题、导向和举措[J].文教资料,2022(16):39-42.

[2]谷小平.“双减背景下区域幼小衔接的再认识[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22(Z1):29-32.

[3]程方.幼儿为本,做好幼小科学衔接[J].山东教育,2022(20):33-3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