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相生 韵味隽永——以柳永《雨霖铃》为例分析虚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官敏

宝鸡市渭滨区职业教育中心 721013

摘要

虚实结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将抽象诉说与具体描绘相结合,可以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同时使诗歌的内涵以及意蕴更加丰富,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关键词

虚实相生 虚写 实写 想象 情景交融

正文


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此赞颂王维的诗作不仅有山水之美,亦得意境之趣。中国传统绘画与古典诗词都讲求意境,抛开要素、载体的不同,其实二者都以情志为内核,以艺术手法为支撑。正因如此,很多传统绘画的技巧也运用于古典诗词,比如渲染、烘托、工笔,比如虚实相生。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的虚实实笔描摹,工笔细刻,呈自然之境;模糊晕染,有意留白,现胸中之意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实相生也是古典诗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对于意境的营造和诗人情志的表达有突出的表达效果,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在古典诗词中运用虚实相生技巧,不仅能够丰富诗歌的意象和韵味,还能深化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提升诗歌的艺术层次。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用回首往昔繁华的虚笔,凸显现实处境的无奈;苏轼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虚写周瑜功业,对比自己“早生华发”的现状;李白以“仙之人兮列如麻,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奇幻想象,表现流连山间的惬意……足见,巧妙运用虚实相生可使意境更加深远,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如何恰当地运用虚实相生手法呢?我们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作以解析。

柳永的《雨霖铃》是虚实结合手法运用的经典之作,词人着眼寒蝉、长亭、烟波、楚天、晓风、残月等自然景物,再饱蘸个人际遇、情感起伏的墨汁,以实写虚摹的笔法,轻重点染,酣畅挥洒,将一幅幅伤别离的情景铺展纸上。独到的虚实结合的抒写别情的手法,使这首词经久不衰,传诵至今。

雨霖铃是叙写离别的千古名篇,将与恋人的离别写得凄楚动人,除了作者“以意象设境渲染、将离情与伤景勾连”的技巧外,还在于作者心旌摇荡、时空切换所造成的虚实相生的奇妙效果。

何为虚?何为实?我们不妨回顾几句熟悉的诗句。细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细雨、江草、鸟鸣,眼前之景为实,繁华尽逝、慨叹古今之情为虚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画船、江水、冷月,正面描摹为实,通过景物烘托出来余音袅袅的艺术效果则是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断流逝的春水亲眼可见、形象可感,为实写;心念故国、满腹愁思,就很抽象,是虚写。“巴山夜雨涨秋池”乃眼前之景,是实写当下;“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设想归家之后的恩爱场景,是虚写将来。

由此,我们表现形式,大致概括为:写景为实,抒情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现时为实,将来为虚。除以上所述,还有当前为实,过去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物象为实,想象为虚,等等。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离别之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惜别之态。虚,是诗人通过联想和想象而虚拟出来的景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临别之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之境纵是良辰好景虚设伤别之苦现实的景、事、物与想象的景、事、物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做到虚实相生,表达了更丰富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长亭、雨后、黄昏,正是作者与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具体环境,客观存在,人处其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无心饮酒的情绪虽虚,但设宴的帐幕为实,饯别的美酒为实。江边的木船就在眼前,船夫催发的声音真真切切。寒蝉、长亭、天色、酒帐、兰舟,这些景致皆在眼前,形象可感,都是实写。以此表现秋之清寒、蝉之残鸣、雨之凄冷,营造凄凉气氛,更勾连出饮酒无绪、船夫催发的焦急与不舍。实景紧紧连接着作者摇荡的心旌。由实入虚,化实为虚。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忍离别的有情人,手相握,泪水流,千言万语噎在喉间。感情是抽象的,但紧握的手是热的,流下的泪是咸的,它们真真切切,是爱意的表达,是不舍的倾诉。对人物情态的正面生动的实笔描摹,正是为了让读者深切感受这份情感的深沉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昏沉的暮色笼罩着天地,一艘小舟飘荡在迷茫水雾之中,看起来如此单薄,如此脆弱。南去的路途在作者的笔下就这样生动展现出来。但是一个“念”字,又明白地告诉我们这只是作者对远行路途中情形的假想,是想象之景,将来之景,是虚笔描摹。但是,自己离别繁华京城和熟悉的朋友,只身前往遥远的南方,不正是汪洋一扁舟、天地一沙鸥吗?未来虽未来,忧伤已先至。但是,正是有这段想象,才更见作者对离别的不舍,对未来的不安!虽是虚笔,景物逼真如临其境,传情达意深入人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浇愁事常有,往往难敌愁上愁。酒醒之后,身在何处?破晓的冷风唤醒孤独的人,环顾四周,一轮残月将惨淡的月光洒向湖岸,岸边的柳枝随风飘摇,也不过是提醒你“想留,终未留”。离别后的处境如此凄凉,不禁令人流下泪来。然而,作者此时还处身于送别的长亭,此处也是他对离别之后孤单处境的想象。这种“身未至,心已远”的对将来之景的想象与“念去去”一句如出一辙,只不过,在想象的内容上,时间往后推移,场景发生变化,离心上人更远了,内心更孤独,相思更深沉。

离开后的日子,“良辰好景虚设”“千种风情”无处诉说。但是这两句话前面有“应是”和“便纵有”这都告诉我们,这些情形是一种假设,是虚写。

虚写与虚写也有不同。设想去途和设想别后处境,都是虚写,但是有具体画面的描绘,有真真切切的画面展现,是“虚景实写”。但是“良辰好景”是怎样的景呢?词中并没有具体描绘出来,这里用的是“虚景虚写”。

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它们都能以生动的画面勾勒环境、渲染氛围,让读者“悬思把脉”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虚景可以实写,也可以虚写。虚景实写可以通过景物和画面去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时空转换也更有力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虚景虚写,点带出头脑里一闪而过的念头,是想象中嵌套的想象,制造出奇幻的效果。

实笔描摹见情真,虚景挥洒亦情深!《雨霖铃》非实,不足以见离别之难分难舍;非虚,不足以显相思之刻骨铭心。虚实结合,才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五行学说中有“相生相克”的提法。相生,指彼此互为因果。虚实相生,虚与实是互为因果的,虚可生实,实可生虚。实境是真境、事境,但若唯实,便无法创造出超乎实境本身的韵味,就像花朵没有芬芳,月亮只是月球而非月宫也没有嫦娥一样,索然无味;虚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而来,以实景实境为基,以想象联想为桥,才能创造出无限的审美空间。

依据虚笔、实笔所描绘的画面、展现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虚实相生”的具体关系。比如姜夔的《扬州慢》中写到“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忆往昔繁画为虚,见眼前衰败为实,形成强烈的对比。此处的虚与实就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再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国破家亡、流离异乡的李清照目睹春景及丈夫遗物,觉得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轻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以“轻舟”之实托“忧愁”之虚,以实见虚,以实衬虚,使抽象的“愁”变得具体可感,同时作铺垫和烘托使“愁”变得沉重。此处的虚与实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诗词篇幅短小,容量有限,作者往往谋求用有限的文字与画面创造无限的诗意空间。虚实相生,可以跨越空间距离,可以穿越时光之旅,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可以透表象揭本质虚实相生,境生象外,运用虚实相生手法,使趣味、诗韵俱存,又使作品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参考文献:

1】汤丽丹.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J].新课程导学,2020(35):36-37.

2】韩立梅.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分析[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0(12):18-19.

3】茹作喜.沁润古代诗词,提高审美能力——浅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J].新课程,2018(26):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