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与创新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秦秀珍

(山东省五莲中学)

摘要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应促进学生在理解科技的同时,发展其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教师不仅教授学生如何使用技术,而且还要教导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构建。因此,本文旨在分析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追求,并提出数字化学习创新的策略,期望为高中教育提供有益思考。


关键词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价值追求;数字化学习;创新策略

正文


信息技术学科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门学科不仅是对技术工具的操作学习,更是一种通过技术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以及批判性思考的教育实践。同时,随着社会对技术应用以及创新能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信息技术学科成为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能力,这一学科的教学不仅强调技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复杂问题中应用这些技能,展现出信息技术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地位

一、智能导航: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是推动学生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策略。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并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制定符合个体差异的学习计划。此外,个性化学习路径不仅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以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第2单元《编程计算》为例。在进行编程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利用逻辑推理题和基础编程练习等一系列的诊断测试,了解学生计算机编程基础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并分析其潜在差异,筛选出具有编程思维的学生。测试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处理,生成每位学生的能力图谱。对于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任务驱动分步骤的教学方法。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学习编程基础知识,如变量声明、程序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结构、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和简单的函数使用等基本的编程语法。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视频教程为学生助学,配合互动式编程练习平台,如洛谷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和即时反馈,帮助其逐步建立编程的信心。对于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则应安排进阶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带领这部分学生学习递归算法和动态规划等更复杂的算法设计问题,教师还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系列实战项目,例如开发一个简单的天气预报应用,需要从网上抓取数据并处理。这个项目不仅需要编写有效的代码,还要求学生设计用户界面,确保应用的友好性。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学习管理系统(LMS)来追踪学生的进度,根据学生的实时数据调整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每两周会与学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反馈会议,讨论学习进展,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进一步个性化其学习路径。如参加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P)等,通过这样细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掌握复杂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更加有效地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编程深入学习的兴趣。(如表1所示)。

学生类别

教学策略

实施细节

基础较强的学生

实战任务项目

学习递归算法和动态规划,开发天气预报应用,设计用户界面,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

分步骤基础教学

从编程基础开始,如变量声明、循环结构,使用视频教程和互动式平台提供即时反馈,建立编程信心

整体教学管理

适时调整反馈

使用LMS追踪学生进度,每两周进行一次面对面的反馈会议,根据反馈个性化学习路径

1 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二、探究实践:问题导向型项目创设

在现代教育环境中,探究实践是推动学生深度学习与创新思维的有效教学策略这种方法侧重于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教师利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此外,探究实践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真实的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来促进知识的应用及其技能的发展。

以高中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基于问题导向的项目,带领学生深入探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识别一个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然后通过软件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一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组织实践项目,让学生开发一个简易的图书管理系统,以解决学校图书馆图书借阅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项目开始阶段,教师详细介绍项目背景目标,确保学生解项目的核心问题以及预期成果。在项目过程中学生要进行需求分析,通过调查图书馆的现有借阅流程,识别出其中的痛点以及改进空间。接着,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如何撰写有效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并根据这些需求设计系统的初步架构。在这一阶段,教师还要注意提供关于UML(统一建模语言)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UML图来表达软件设计。进入开发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编程语言基础,通过使用PythonJava,并实际编写代码来实现设计好的功能。教师在此阶段的角色转变为指导者,定期检查学生的代码,提供技术支持编程技巧的指导。学生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教师也要及时帮助。为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软件开发的全周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软件测试,带领学生学习如何设计测试用例,并运行这些测试用例以确保软件的功能以及性能符合需求。同时,项目以学生团队展示自己的成果结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向全班介绍自己的软件项目,展示其功能并讨论在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学习的关键点。通过这样的探究实践项目,教师不仅能够学生深入理解软件开发的理论技术,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将这些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为学生将来的学术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驱动:技术整合型思维培育

创新驱动的教育模式强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整合先进技术,以培养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注重技术与思维的融合,通过挑战性的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技术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一模式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利用技术手段进行有效地解决方案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择性必修模块3《数据管理与分析》中,教师可以开展关于城市交通数据分析,带领学生探索如何通过数据组织与存储技术优化交通流量和减少交通拥堵,并收集关于城市交通的车流量、事故记录、天气情况等各种数据。之后,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设计数据库、如何实现数据的有效输入以及如何通过查询语言(如SQL)提取有用信息。在处理实际数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数据存储的技术细节,还能通过实际操作看到数据分析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使用TableauPower BI等数据可视化工具,来呈现分析结果,使数据更加直观。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复杂的数据转换为图形和图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据,也能够锻炼学生将技术知识转化为可视成果的能力,通过这些步骤,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从数据收集、存储到分析和可视化的整个流程。此外,基于分析结果,教师还需组织学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改善城市交通状况,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术知识,还需要展现出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数据组织与存储的技术,还能让学会如何将这些技术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践行创新驱动的教学理念。

结束语:综上所述,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深入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课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技术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以更加自信的姿态面对挑战。

参考文献:

[1] 铁永香. 学科融合背景下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4, (06): 135-137.

[2] 周志杰.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策略 [J]. 家长, 2024, (12): 65-67.

[3] 荆晓虹. 个性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4, (05): 39-42.

[4] 王蓉蓉.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4, (04): 121-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