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模式应用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周颖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大学附属第一幼儿园 江苏扬州 225000

摘要

幼小衔接作为儿童学习和成长的阶段性过渡机制,在确保儿童心理成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儿童高水平学习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幼儿园、小学、家庭、政府、社会等多元合作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其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幼儿的角度分析多元合作模式的内涵、特点和应用的必要性,有效应用实用策略,提高儿童学习质量。


关键词

幼小衔接;多元合作;应用策略

正文


引言:幼小衔接是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启蒙教育到义务教育过渡的关键阶段。虽然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儿童对新的学习环境充满了好奇和期望,但由于学校、教师、学生等环境因素的陌生,他们也会感到许多不适,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基于这种实际情况,做好幼小衔接,使儿童能够顺利实现学习和成长的过渡,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关注的教育工作内容。

1.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模式的相关概述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有本质上的不同,即:身心发展的差异。解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联系,对于青少年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政府等幼儿教育主体基于幼小衔接的需要所开展的多元化合作模式,通过明确的职能分工和角色定位,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幼儿联系更加轻松、顺利地从幼儿园学习阶段过渡到小学学习阶段。与传统的幼小衔接模式有着不同之处的多元合作幼小衔接模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参与主体多样化。多元化合作模式是幼儿园、小学、家庭、社会、政府等多参与幼儿园衔接模式,不仅保留了幼小衔接的主导和核心地位,而且强调了小学幼儿园衔接的辅助作用。此外,其还吸收了来自学生家庭、社会和政府的资源和力量,整合了原本分散的幼儿园与幼儿园衔接教育资源,实现了多元教育工作的协调与衔接。

第二,幼儿的主导地位。多元化合作模式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幼儿学习和成长环境的创造以及优化方式上。其中,针对幼儿衔接工作中,幼儿是否能够适应创造环境,是否融入创造的环境中,是衡量多元教育协调与衔接工作成果的重要因素。换言之,多元合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在于幼儿对环境的整体适应,因此主要因素在于儿童。只有充分掌握以及满足幼小衔接幼儿对于环境方面的要求,才能有效确保多元幼小衔接工作地顺利发展。

2.多元合作模式下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2.1提升幼儿综合能力

幼儿园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游戏和活动,孩子经过长期活动已经适应了这种教育模式。但是小学的教学模式不同,小学的教育更加规范,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遵守规则的能力。小学管理更严格,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更高。如果孩子不能形成自我管理能力,就无法适应小学生活,阻碍孩子的发展。教师开展幼儿衔接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幼儿衔接活动中,幼儿活动的难度会逐渐提高,一些新的活动形式和学习方式应该包括在内。

2.2提前做好小学阶段准备

小学的教学方法与幼儿园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许多儿童不适应小学的教学方法,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听力不认真、课堂“小差异”等情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给小学教师的教学活动带来阻力。教师开展幼儿联系教学活动,有利于帮助儿童纠正不良学习习惯,锻炼儿童集中注意力和听力能力,有利于逐步掌握课堂系统学习方法,提前适应小学课堂学习氛围。

2.3保障身心健康发展

进入小学阶段后,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对于学生而言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尤其是在学习以及生活方面,学生将会面临一次次地挑战,同时还需要其独立完成一些具有难度的学习或生活任务。如果在幼儿园时期没有做好相应地衔接工作,那么就会使得幼儿在进入到小学后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会影响学习质量以及日常生活。因此,通过实行多元合作模式下地衔接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此外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其学习、生活等方面地适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其身心健康教育和发展

2.4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针对幼儿而言进入小学阶段以不仅需要面临多个学科同时还要学习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内容。此次若没有提前做好衔接准备,势必会将影响学习质量也就意味着会影响整个教育教学的进度。因此,只有再幼儿阶段加强幼小衔接工作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才能够有效提升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性与价值只有这又才能够为将来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够进一步提升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质量。

3.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

3.1忽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许多幼儿园教师或孩子的父母认为,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小学教科书可以减轻未来小学课程中的一些学习压力。因此,一些幼儿园将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应用于幼儿园阶段的学生。例如: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不要打开小差异,玩小动作,说话等等。集中精力,举手回答问题,休息安静等,讲座是填鸭式向孩子灌输知识,不从孩子学习的特点开始,缺乏幼小衔接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模式难以使孩子们适应未来的小学学习和生活,并产生各种叛逆心理。

3.2教师反思能力有所欠缺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缺乏自我反思能力也会导致幼小衔接过程中出现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幼小衔接教育阶段的中期和后期,通过不断总结幼小衔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从而能够进一步积累经验。目前,幼儿园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大多会以课程总结的形式对活动开展中的情况进行反思,但对于活动实际开展前及开展后的反思相对较少。

4. 幼小衔接中的多元合作模式的有效实施策略

4.1提升幼小衔接多元化形式

在过去,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幼小衔接教学中,虽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激发孩子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孩子接受外部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但他们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幼小衔接更密切的能力和思想内容,如:注意力、想象力以及责任感等,从而导致孩子面临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时,容易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游戏互动,借助孩子对家长的熟悉和依赖,增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信心和能力,但这种活动无法实现幼儿的独立性,甚至可能增强孩子对老师或家长的依赖,不利于孩子相对独立地过渡到小学的学习和生活。与以幼儿园教师为主导、家长意外参与的幼小衔接工作方式相比,一方面,多元化合作模式扩大了幼儿园衔接工作的参与者,充分吸收了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主体,借助不同的思想特点和行为风格,丰富幼儿园衔接工作的发展模式,减少幼儿园衔接的阻力,另一方面,将原有的主体参与幼小衔接工作的方式转变为正常的幼小衔接方式,借助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主体的定期沟通和行为协调,为幼儿创造更多样化的活动参与方式,使其能够更容易接受幼小衔的任务。

4.2注重幼儿个人兴趣培养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日常学习和生活占据了孩子很多时间。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激发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学习乐趣,幼儿园教师应该使用各种符合现阶段的教育手段。激发儿童的学习意识和对待问题的探究意识,使儿童能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独立快乐地积累知识。同时,在此期间,幼儿园教师也应注意对儿童的心理培养和启发。例如:教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对待学生真诚,不能因为一些小事发脾气等,从小培养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未来进入小学学习和成长。

4.3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经验

对于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这一问题,在幼儿园计划开展幼小衔接活动时,教师就应根据教学经验判断自身是否能够完成工作,若自身经验相对丰富,则可以单独进行活动的开展,若自身经验相对有限,则可以通过与其他经验丰富的教师合作的形式进行授课。幼小衔接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难度较大,经验有限与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合作能够更好应对。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主动思考教学主题与内容设置是否合理,尽可能完善教学流程,在活动前、活动中与活动后进行反思与总结,不断积累有效教学经验。最后,教师应组织幼小衔接教育教学研讨会,与其他多名教师一同进行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展示教学成果,探讨教学中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开发更加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园幼小衔接越来越优良,幼儿接受教育的效果越来越好。同时,若幼儿园为教师提供了学习的渠道,教师应积极应用这些渠道,努力提升自身教学技能与理论能力,参与活动研讨,学习他人优秀经验与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合理应用在实际课程中,内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

5.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全面发展阶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园教育要以幼儿为本,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实施活动,以为幼儿的动态发展为教育目标,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主旨。因此,幼小衔接需要注重多元合作教学模式,强调为幼儿创造机会,帮助幼儿进一步提升能力,从而适应小学生活。因此,本文针对幼儿园主题教育中幼小衔接教育的策略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幼儿教育高质量课程的开发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1]蔡美辉. 日本幼小衔接课程的经验与启示——基于日本五个都道府县幼小衔接课程指南的文本分析[J].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22(3):8.

[2]黄瑾, 田方.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4):7.

[3]李孟恒. 幼小衔接模式下小学一年级学生美术课堂渗透生涯教育的思考[J].  2021.

[4]赵卫燕. 幼小衔接视角下入学准备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幼儿教育科学, 2021, 2(4):3-5.

[5]徐冬梅. 民办幼儿园常规教育中幼小衔接机制研究[J]. 休闲, 2021, 000(005):P.1-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