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术与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价值
摘要
关键词
小儿疝气;传统手术;微创手术
正文
小儿疝气多因先天性发育异常引发所致,具有先期病情隐匿、发病突然、疼痛剧烈等特点,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1]。随着病情发展常诱发肠坏死、肠梗阻等疾病,严重者还会影响小儿的泌尿、生殖系统发育生长。小儿疝气治疗效率较高,常见的治疗方式有微创手术和传统开放手术。近些年,伴随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创手术治疗方式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外科手术相比,微创手术具有术中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术后切口愈合快等优点[2]。因此,该项手术治疗逐渐得到临床医师的广泛认可和推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2年11月-2023年11月间开展本次对比实验,纳入实验样本均是在我院治疗小儿疝气患儿(共计60例),将所有参与者双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纳入30例患儿。观察组中男女比例26:4,年龄4个月-11岁,平均(5.03±0.45)岁。对照组男女各28、2例,最小5个月,最大12岁,均岁(5.89±0.11)。患儿常规数据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予传统开放手术,具体步骤如下:予全身麻醉,协助患儿取仰卧体位,常规消毒后在患儿耻骨外环口体表和结节外侧处作切口 , 长度为2.5-3.0 cm,确定疝囊位置后对疝囊进行纵向切开,之后做好游离处理,对疝囊颈部位置处进行高位结扎,使用冲洗液冲洗腹腔,逐层缝合,将无菌贴张贴在切口上,术后需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3]。2组患儿术后都需常规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口感染。
观察组:予微创手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予全身麻醉,协助患儿取仰卧体位,适当分开双下肢,全面消毒后在患儿耻骨外环口体表和结节外侧处作切口 , 长度为0.9-1.0cm,将皮肤切开,向内下侧牵拉患儿的皮下物质,将腹股沟管外环展现出来,沿着纤维走行一直向外环口方向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暴露精索后剪开精索前内侧的白色膜状物,切开并提起疝囊进行剥离( 女性患儿为子宫圆韧带 ), 保证剥除的完全性,行内环高位缝合结扎。使用电凝止血后,在皮肤切口部位处覆盖无菌敷贴,术后密切监测患儿病情变化[4],
1.3 观察指标
考察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并将其作为此次的观察指标,以表格形式呈现
1.4 统计方法
计数(n%)代表率,χ2检验;计量(`x±s),t检验。文中所生成的数据均借用SPSS21.0数据包处理,P<0.05 显现检验结果有意义。
2 结果
表1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 | 例数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观察组 | 30 | 24 | 5 | 1 | 28(96.67) |
对照组 | 30 | 21 | 4 | 5 | 25(83.33) |
χ2 | 7.062 | ||||
P | <0.05 |
表 2两组患儿并发症比较[n(%)]
组别 | n | 疝复发 | 切口感染 | 鞘膜积液 | 总发生率 |
观察组 | 30 | 1 | 0 | 1 | 6.67(2/30) |
对照组 | 30 | 2 | 1 | 3 | 20.00(6/30) |
χ2 | 9.016 | ||||
p | <0.05 |
3 讨论
疝气主要是指因腹壁肌肉强度明显下降及腹内压力增加,导致组织或脏器与正常的位置相脱离而产生的一种疾病,婴幼儿是该病的高发人群[5]。近些年随着环境、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小儿疝气患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目前在临床上,小儿疝气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治疗,微创手术是近些年应用较频繁的术式,其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式均优于传统开放手术,依靠微创技术,术中可以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降低术后疾病复发率[6]。本研究中,采取微创手术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更有优势,(P<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微创手术实施其治疗效果远好于传统手术,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文韬.刘芳.对比小切口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用于疝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中医药, 2023,52(02):27-29.
【2】王学敏.传统手术和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21,37(16)42-43.
【3】钟贤京.小儿疝气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对术后恢复的促进作用[J].吉林医学, 2022,43(06):1676-1678.
【4】徐晶.白毅.王晓一.徐琳.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后应用快速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22,17(14):174-177.
【5】朱剑.小切口微创手术与传统手术方式治疗疝气的临床效果比较[J].当代医学, 2021,27(30):89-91.
【6】梁展维.王浩.刘时桥.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5(11):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