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价值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路群 王颖

山东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

目的:主要分析脑卒中患者在肢体功能锻炼中联合良肢位摆放的价值和意义。方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为实验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采取针对性的肢体功能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了良肢位摆放训练。护理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来评估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价值。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86.26±6.15分Vs62.48±10.94分),统计有意义(P<0.05)。结论:联合良肢位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患者运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锻炼;良肢位摆放

正文


脑卒中又称中风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由于急性的脑循环障碍所导致局限的或全面的脑功能缺损的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1]偏瘫是脑卒中的常见临床症状之一由于患者运动能力丧失需要保持长期卧床治疗若体位摆放不良将易引发肌肉痉挛、压疮等症严重影响患者肢体功能预后[2]。目前,临床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主要以康复护理为主,其中良肢位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是常用的康复方法。良肢位摆放是指将患者的肢体摆放到最佳位置,合理放松和加固受损肢体肌肉,使其保持最大限度的舒适性和功能性。良肢位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作为常见的康复训练方式,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两种康复训练方式通常单独应用,疗效往往有限。本研究拟探讨将两种康复训练方式结合应用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证据支持。具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主要针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因此受试者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 年龄在40-80岁之间性别不限。2 确诊为脑卒中且病程在3个月至2年之间。(3遗留肢体肌力下降、活动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肌力级别在2-4级之间。4 认知功能基本保留能够理解和配合研究人员的指导。5无重度感觉障碍、视力或听力障碍等可能影响接受康复训练的病理生理状况。在符合以上条件的患者中,研究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我院选取5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将接受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对照组则采取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案从而评估两种方案的运动功能两组均护理6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在入组时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良肢位摆放训练。

1.2.1肢体功能锻炼

肢体功能锻炼则包括被动和主动两种锻炼方式,都在专业物理护理指导下进行需要结合被动活动和主动肢体功能锻炼。每天2次,每次30-40分钟。

1主动运动:鼓励患者自主进行肢体运动。手部精细动作方面,指导患者掌心相对,上下快速搓手一分钟,然后握拳,张开手掌,重复这两个动作30次,再用右手拉伸左手各个手指3遍,左手同理,两只手交替进行。腿部活动方面:指导患者平躺在床上,抬起左腿,抬至最高点不能抬起为止,放下左腿,抬起右腿,抬至最高点不能抬起为止。两腿交替进行60组。对脚踝关节的训练,指导患者的踝关节进行内翻和外翻,各20个。

2)被动运动:护理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关节活动训练及推拿、按摩等,提高患者肢体功能,通过器械带动患者的关节活动,减轻患者的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

1.2.2良肢位摆放训练

1患侧卧位:患者偏瘫侧的肢体处于下方,上方是健侧肢体或躯干。患者躯干应稍向后旋转,偏瘫侧上肢放在软枕上,背后垫以软枕,以支持患侧上肢患侧肢体在下方,伸宽,将膝盖弯曲一定角度,踝关节中立位,放松上肢,询问患者是否舒适,如患者不适需对患者再进行调整。保证健侧肢体或躯干在上方,位置自然。同时需要保证,健侧肢体可以自由活动,避免关节僵硬和痉挛。

2)健侧卧位:患侧肢体悬空或放置在枕头上患者健侧肢体处于下方,防止压迫患侧下肢。同时,将枕头放置在颈下,保持头部和颈部的稳定

2仰卧位:让患者平躺在床上,可在枕下、膝下各垫一软枕,使髋、膝、踝关节略为屈曲,以减轻肌肉痉挛使患者感到舒适。

3)评估调节和协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进度,定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的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逐步增加肢体功能锻炼的难度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家属应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协助进行良肢位摆放和肢体功能锻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1.3 观察指标

护理结束后,观察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情况,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软件分析,使用t”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肢体运动功能情况:经过护理,实验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为(86.26±6.15)分,对照组患者的Fugl-Meyer评分为(62.48±10.94)分,t=9.4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是一种综合性的康复护理方法,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和功能锻炼,有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本研究结果发现,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可以提升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通过合理摆放患肢,使患者保持较为舒适的体位。有研究表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施全程良肢位姿势管理联合体位标识干预有利于提高患者良肢位姿势摆放依从率和准确率,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3]。因此,在未来研究方面,还可以将良肢位摆放与体位标识结合起来,使患者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功能锻炼的综合应用,可最大限度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为脑卒中患者的神经系统重塑和功能重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晓云.良肢位摆放联合肢体康复对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23701):96-97.

[2]史小英.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2):52+69.

[32]刘荣赵慧杰.全程良肢位管理联合体位标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233214):2677-268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