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关键词
老年人群;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征
正文
急诊科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会因为胸痛而就诊,以胸痛危险程度为根据,可将胸痛分为两种类型,包括致命性胸痛、非致命性胸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属于致命性胸痛发生的重要因素,急性心肌梗死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情最严重的疾病类型[1]。本文,作者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0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旨在分析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以及疾病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防、诊治提供数据参考,现做出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100名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男性患者有78例,女性患者有22例;年龄:<40岁有8例,40-49岁有8例,50-59岁有20例,60-69岁有31例,70-79岁有18例,>79岁有15例;诱因:无诱因有68例,过度劳累有8例,情绪激动有2例,一般活动时有15例,饱餐后有1例,饮酒后有3例,受凉或者感染有1例,其他有2例;合并疾病种类:无有8例,1种有23例,2种有29例,≥3种有40例。
1.2方法
采集数据:采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发病季节、心肌梗死病灶位置。将患者的年龄按照阶段划分为六个段,分别为:<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
1.3观察指标
①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值验算,率(%)表示计数资料,X2验算,当P<0.05时,两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
69岁及以下男性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率高于女性人群,69岁以上女性人群急性心肌梗死率高于男性人群,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n(%)]
年龄 | 男性患者(n=78) | 女性患者(n=22) | X2 | P |
<40岁 | 8(10.26) | 1(4.55) | 0.683 | 0.408 |
40-49岁 | 7(8.97) | 1(4.55) | 0.457 | 0.499 |
50-59岁 | 15(19.23) | 4(18.18) | 0.012 | 0.912 |
60-69岁 | 27(34.62) | 4(18.18) | 2.167 | 0.141 |
70-79岁 | 11(14.10) | 6(27.27) | 2.110 | 0.146 |
≥80岁 | 10(12.82) | 6(27.27) | 2.667 | 0.102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现代社会中的常发性疾病,对其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近些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越来越高。急诊科在对致命性胸痛患者进行诊治时,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患者的救治时间和其预后效果具有密切联系。急诊科医生对患者实施及时且有效的治疗,能够使患者死亡率降低,进一步减轻其医疗负担,基于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充分了解,采取及时诊治,对患者的预后效果的改善,意义重大。
国内以及国外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流行性研究相对较少,本次研究发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男性患者数量要明显多于女性人群,主要发病人群的年龄段在59-69岁之间,其原因在于:因为现代社会人群熬夜率较高、吸烟以及饮酒时间较长、日常饮食中具有高盐性以及高脂性,饮食习惯不佳,进而使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人群越来越具有年轻化特点,同时,故对于高危性人群来说,实施一级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即要求年轻人保持规律作息,尽可能的避免吸烟、饮酒,保持健康饮食,做适当的锻炼,进而使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降低,同时,对已存在症状的年轻人群,做好早期诊治工作,并且给予其及时的干预以及治疗,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确认老年人群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然后能够据此开展针对性措施进行干预,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对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红涛,马雷,安丽伟,等.老年人急性心梗的临床特征及治疗[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011):33-35.
[2]卢秀英,刘红.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征对比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9(003):348-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