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基础课融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探索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刘俊怡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650

摘要

本文探讨了在专业与基础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发现,尽管当前的传统文化教学在高校中普及率高,但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实践性,学生参与度不足。文章提出通过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性活动,并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增强课程吸引力和教育效果。展望未来,教学应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学习及实践和体验的深度,以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挑战,全面提升传统文化教学的质量和影响力。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

正文

课题名称:“专业与基础课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路径和策略研究——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例。

课题基金项目编号:2023JG49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当前的教育体系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特别是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融合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还能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相互渗透与协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传承和弘扬在现代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传统文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面临着课程设置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兴趣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背景下,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精髓,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将传统文化教学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专业课与基础课融合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改革策略。具体而言,通过对当前教育模式的分析,找出传统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专业课与基础课融合的理论和实践,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专业与基础课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现状

2.1 融合教学的理论模型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已成为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策略。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这种融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提升他们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以美国哈佛大学的“博雅教育”为例,这种教育理念强调通过广泛的基础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同时结合专业课程的深度学习,从而实现知识的全面融合。这一理论模型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国内的研究同样关注专业课与基础课的融合。例如,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过设置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在内的广泛基础课程,并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复旦大学副校长徐雷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通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即能够在不同领域中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应对未来社会的多样化挑战。

南京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徐骏认为,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弘扬人文与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理性良知。通过通识教育,学生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好奇心和创造力,成为更加自律和具有审思能力的未来人才。这些理论模型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即通过课程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2.2 国内外融合教学的实践案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专业与基础课融合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从国内外的具体案例中寻找答案。

2.2.1国外案例:芬兰的教育改革

芬兰的教育体系以其创新和高效而闻名,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措施就是课程的高度融合。在赫尔辛基的一所中学中,学校引入了主题式教学法,将传统的学科课程打破重组,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和主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学习知识。例如,在“环保”这一主题下,学生们需要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提出具体的环保措施。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还促进了不同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和应用。然而,这种模式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例如教师需要具备更高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课程设计也更加复杂。

2.2.2国内案例:复旦大学的“人文的物理学”课程

在复旦大学,有一门备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程——“人文的物理学”。这门课由物理学系教授金晓峰讲授,课程内容涉及力、热、光、电、量子等物理学基本概念,同时也传递出物理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金晓峰教授通过将物理学与音乐、绘画、文学等相结合,展示了科学与艺术的共通之美。他强调,物理学与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一样,都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这门课不仅激发了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还让他们从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世界,培养了综合素质。然而,这种跨学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平衡学科深度与广度、如何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通过这些国内外融合教学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专业与基础课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兴趣,还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实践经验为我们探索更加有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3.1 当前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情况

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我国高校在传统文化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目前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开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自2015年秋冬学期起在智慧树网上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这门课程由李娟、张蓉、韩鹏杰、陆卫明、钟明善等多位教授共同授课,已成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老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等六个章节,广受学生欢迎。

武汉大学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同样备受关注。自20149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首次开课以来,这门课程由李建中、高文强、李立等教授授课,成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中国文化概说、哲学文化、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器物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系统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

尽管这些课程在普及程度和学生接受度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传统文化教学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多数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其次,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认为这些课程与他们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关系不大。此外,传统文化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多以笔试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一项针对某高校学生的调查中,虽然有70%的学生表示对传统文化课程有一定的兴趣,但只有40%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帮助,30%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由此可见,传统文化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仍需进一步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2 面临的主要挑战

在专业与基础课程融合的教育模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面临着多重挑战。首先是课程内容的选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如何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教育意义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难题。一些高校在课程设计中,往往只能涉及皮毛,难以深入探讨和讲解。此外,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将古老的文化内容与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使其更具吸引力和实用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教材的编写。目前市面上的传统文化教材良莠不齐,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许多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些高校的传统文化课程教材仍沿用十几年前的版本,内容和形式都没有太大变化,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师资的培训也是一个关键问题。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素养,但目前许多高校的传统文化教师数量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虽然在某一领域有较深的造诣,但缺乏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经验,难以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融合。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理念也亟需更新,如何通过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传统文化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例如,在某次全国高校传统文化教师培训班上,许多教师反映,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他们普遍认为,传统文化教学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践,但由于缺乏相关的培训和资源,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实现。

4 教学改革策略与展望

4.1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策略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面临多项挑战,需要通过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效果。首先,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是关键。传统文化教学应更多地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比如,将传统的伦理道德与现代企业管理、职业道德等相结合,使学生能将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现代职场。此外,引入与现代流行文化相结合的课程内容,如电影、音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可以增加课程的亲和力和实用价值。其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也非常重要。传统的讲授方法已不足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入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例如,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的筹备与体验,或开展传统手工艺的实践活动,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感受传统文化。同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在线课程和虚拟现实体验,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以通过互动技术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此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从而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教学。最后,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对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不仅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教学技能,也鼓励他们进行教学法的创新和研究,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2 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展望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将朝着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首先,跨学科的融合将成为常态。随着教育的全球化和多元化,传统文化教育将更加注重与国际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会与科技、艺术、环境保护等不同领域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综合能力。其次,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教学将变得更加重要。随着教育技术的进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将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具吸引力,更能满足个体差异。此外,实践和体验式学习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工具将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以及在线学习平台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达到更广泛的受众,同时也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直观。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专业与基础课融合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改革策略。我们发现,虽然高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上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教学内容单一、方法传统及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内容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化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展望未来,教学将更加注重跨学科融合,个性化和实践性学习的推广,以及数字化工具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改革,旨在更好地推广和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之不仅传承文化精髓,同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21.DOI:10.27398/d.cnki.gxalu.2021.000912.

[2]孙诗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教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20.DOI:10.27414/d.cnki.gxnju.2020.002207.

[3]李敏,单晓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J].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24,39(01):66-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