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全域土地;整治
正文
1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概况
1.1村庄规划概况
村庄规划是我国重点关注的一项任务,一共经历三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早期无序性与自发性建设:以全、大、多为建设目标,农村规划与常规路线偏离;独立规范体系与规划形成时期:1982—2017年,我国印发《村庄规划原则》《城乡规划法》等一系列文件政策,为村庄规划提供一定的法律支持和帮助,使得村庄规划步入正轨;编制与建设“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时期:2018年至今,我国各个部门先后发布《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需要深入推进乡村规划统筹开展,建设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优美的行政村。
1.2全域土地整治概况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主要是由土地整理演变形成,是土地整理的有效延伸,具有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内涵深刻等特征。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土地综合整治发展研究报告》,全域土地整治理念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已经从自然性工程朝向综合性社会工程转变,从单纯常规的土地整理,转变成为国土综合整治,成为建设特色农村、精准扶贫、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其具体意义:一方面综合整治农村的水、路、林、田、房等,改善农村居民居住与生活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实施全域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与生态空间,目前组织实施的土地整治内容包括整治农业用地、整治建设用地、修复乡村生态等[1]。
2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规划融合路径
在新的发展阶段,全方位的土地整治标准持续升级。以下为“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供需分布图”(见图1),通过对该图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探究全域土地综合治理的新型模式。
图1 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供需图
2.1村庄规划范围与整治区域的融合
乡村规划涉及对整个行政村进行细致的规划调整,其核心在于如何在现有地形和土地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住宅、道路、环境卫生以及生产设施。这一规划过程不仅涵盖村庄的位置选择,还包括乡镇行政区域内村庄的布局和服务设施的配置。规划方法通常是基于局部区块,对生态、农业和建设空间进行划分。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则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关注的是整个区域、所有要素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这种整治方式以乡镇行政单位或多个村庄为单位,采取全域统筹的方法,这与传统的分散整治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确保乡村规划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范围相协调,不仅是二者深度融合的关键,也是未来规划顺利进行的基础。
在当前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体系中,其“全域全要素、刚弹结合”的特点给我们提供了优势。因此,工作人员应当借鉴这种整治的思路,调整乡村规划的范围,并以行政村为单元,编制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这样做可以确保乡村规划项目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整治范围一致,实现有效衔接。
2.2村庄规划指标与整治目标的融合
在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语境中,存在着指标术语和评价方法的不同,这导致了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需要进行指标的转换,从而使得这一过程变得复杂,并可能影响到二者之间的整合程度。为了优化这一过程,工作人员应当将村庄规划的指标与土地整治的目标进行有效融合。具体来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目标可以根据村庄规划的空间类型被细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生态目标、生产目标以及建设目标。这样的分类旨在确保各个空间类型的目标能够得到精确的对应和实现。
对于生态目标,其主要由林地面积和牧草地及水域面积这两项村庄规划指标构成,它们分别对应着林地修复面积、新增农田湿地面积以及水体修复面积的土地整治目标。在整合过程中,林地面积指标与整治目标结合,形成了生态红线、林地面积、林地修复面积以及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这四项综合指标;同样,牧草地及水域修复面积指标与整治目标结合,形成了牧草地面积、水域面积、水体修复面积以及新增农田湿地面积这四项综合指标。
生产目标则由耕地保有量这一村庄规划指标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的土地整治目标共同构成,它们的融合形成了耕地保有量、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永久基本农田规模以及补充耕地总量这四项综合指标。
最后,建设目标由村建设用地指标和规划集中居民点目标融合而成,形成了宅基地、村混合用地、村产业用地以及村公共服务用地这四项综合指标。
通过这样的整合,不仅使得指标体系更为清晰,也提高了村庄规划和土地整治工作的效率和效果[2]。
2.3规划空间衔接融合
当前,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之间的空间协调存在不足,如土地用途变动未能得到规划时的充分考虑。这一问题背后的多种因素可能对规划执行产生不利影响,使得土地利用效率提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举例来说,土地整治项目将多种土地类型,如水田、坡地、梯田,转化为耕地;灌溉和排水工程则增加了水库、坑塘等水利用地和水工建筑用地;村庄环境整治又产生了新的耕地和农村道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工作人员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二是设立规划管制区。通过信息共享平台,工作人员能够上传国土空间规划及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时数据,以便在遇到土地用途变更时,及时调整规划方案。此外,根据项目特性,在村庄空间规划中设立特殊的管制区,这些区域的规则应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比如禁止在管制区内进行可能改变用地类型的工程,如田间道路建设、灌溉与排水工程,以避免对农村规划和实施效果造成严重影响。
2.4项目融合
在项目设置与执行的视角中,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密不可分的。工作人员需遵循村庄规划的蓝图,申请并处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这是推进土地整治项目、达成全域土地整治目标的关键步骤。村庄规划扮演着确保项目用地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角色。但是,现行的传统村庄规划体系依然基于早期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点项目清单来分类环保、水利和能源等项目,这种分类方法已经过时,实施项目的明确度需要提升,这与我国农村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不符。因此,工作人员需更新和改善村庄规划的重点项目清单,并与全域土地整治项目清单深度整合,以独立单元的形式呈现,以解决实施项目不明确和项目类型单一的问题。例如,土地整治的重大项目可细分为农用地整治、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用地整治三大类:农用地整治可包括缓坡整治、改建生产路、梯田整治等具体项目;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可包括公共厕所、微田块整治、新增农田湿地等具体项目;建设用地整治可包括规划集中居民点、改建或新建田间道等具体项目。
3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途径
3.1制定农用地整治规划方案
首先,工作人员在规划土地资源时应秉持合理利用与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提升农田质量放在首位。这意味着,在构建土地资源信息库的同时,我们需要明智地设定项目边界,并科学地调整低产与高产农田的比例。此外,整合土地平整与农田道路建设技术,以及协调灌溉系统的配套建设,也是规划中的关键环节。
其次,所有规划的农田都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在实践过程中,特别强调对盐碱地等不利条件的农田进行改良。同时,我们应当迅速将荒山、荒坡和盐碱地转变为基础设施如排灌水站的建设用地,以及植树造林项目用地,以此减少对优质耕地的占用,并努力提升中低产田的产量。
最后,我们必须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在不得不占用这些农田时,工作人员需遵循“先补后占,以补定占”的规则,即预先计算出需要补充的农田面积。通过执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我们将责任明确到人,确保农用地,特别是耕地的保护。同时,在利用永久基本农田进行农业生产时,应规划出合理的策略,并将整合零散农田作为扩大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的关键步骤[3]。
3.2制定建设用地整治计划
在村庄规划工作中,相关部门的职员需要关注几个关键点。首先,他们应基于当前村庄的土地使用情况,采取一种减少开支、全方位整治、改善低效使用和分散整治的策略。这包括集中处理废弃土地,并对产业和住宅用地进行科学和精确的分类。其次,复垦和修复后可再次使用的土地应被视为提高农村土地使用率的关键,这为未来的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提升散布土地的利用效率,打下基础。此外,还应考虑农村居民的分布和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推动人文和地质条件的研究,并为建立民俗文化基地和旅游产业基地预留用地。第三,规划者应当考虑农村耕地的现有条件,尊重当地习俗,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的特色,为居民的搬迁和安置预留用地,同时确保这些用地与新的规划区、道路、电网和燃气等基础设施的用地相协调。还要根据自然资源的开发情况,调整村庄规划中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的升级。
3.3制定生态环境整治计划
在进行村庄规划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时,需将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高品质生态乡村的构建紧密结合,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作为根本目标。首先,规划团队需深入基层,进行详尽的实地考察,把地质状况、河流保护及乡村文化发展作为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行动。同时,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具体化,体现在生态保护措施中。其次,对于关键河流和水源的保护,应扩展至生态廊道的建设、水岸环境的优化以及公共活动空间的布局。为了防止水资源的污染,必须将监管重点放在治理污染的池塘和沟渠上,根除向河流乱扔垃圾和直接排放工业及生活污水的行为,并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及人工湿地开发的工作。最后,要将村庄的规划和建设与创新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的新模式相结合,结合建设绿色通道、明晰土地权益及宅基地改革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政策扶持和理念创新,不断提升自然环境的生态治理设施建设水平。例如,在河流众多地区,应采取建设生态护岸、开发人工湿地、挖掘人工浅湖等措施,为水生生物提供安全的栖息地。通过定期清淤河道、杜绝污染排放、清除污染源,不断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
3.4制定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
首先,我们要从推动绿色生活、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出发,对规划进行全方位考虑。在收集了村民人数、居民点分布、公共服务设施覆盖范围和区域面积等基本数据后,我们要合理规划公共设施的数量、类型和建设标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评估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服务质量和整体水平是否达标。
其次,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文化差异,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基础设施的位置。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村庄文化活动中心,集中建设农贸市场,加快卫生医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加强供电、电信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整体规划,确保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与村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居民活动中心在建筑总面积、服务工作半径、辐射覆盖范围等方面协调一致。
最后,我们要重点关注农业、生活、生态三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农田基本水利设施,提升农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同时,我们要协调乡村巷道建设、主辅路建设、村村公路相连建设以及通信基站等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要重点关注污水排放、环境卫生、垃圾堆放点设置,以及日常生活污水处理、生产废水处理、生活废弃物处理等方面,采取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不断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4结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视域下,深入推进与实施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任务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对现代乡村建设有一定的助力,需要对其予以重点关注。同时,遵循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的理念和原则,组织实施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整治活动,不断提升村庄规划效率与针对性,强化耕地与建设用地使用质量,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优异生态文明,让乡村经济可以纵向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依芸,何汇域,唐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规划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融合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17):3-6.
[2]季节.以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的苏州村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及其规划响应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21.
[3]闾海,张飞.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应对策略研究——以江苏省建湖县高作镇为例[J].规划师,2021,37(07):36-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