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困境与高效教学对策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困境;对策
正文
近几年,课程改革蓬勃发展,教师也更加重视文言文教学,也更重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易让学习者出现抵触心理,从而使得接下来的文言文阅读学习受到相应的阻碍。因为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只重视字词句忽视文言文本身的现象有所缓解,但并没有真正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因此,为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困境
(一)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老师不但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展开文言文授课任务,而且需要在授课过程当中将学生作为核心,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兴趣来安排合理的授课内容。然而,在现实当中,由于学习者都具有不同的发展状况,并且大多数的学习者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接纳文言知识。久而久之,自身便对文言文的学习具有了抵触心理,从而对文言文的兴趣逐步丧失。
(二)授课安排单一化
我国原有的语文教学模式是,老师围绕课内教学资源授课,并且忽视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观点,大多数采用灌输式教育法。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大多数老师不会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征和对文言文学习的需求来实时变革授课安排,同时没有给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阻碍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最终使得文言文阅读教学课堂效率难以提升。
(三)授课方式单调化
对于高中的文言文来说,其大多数都是会出现在考试的范围内。为了让学生尽量少丢分,老师通常采用多次复习的方式来深化学生对文言知识的记忆,而且会让学生通篇背诵。然而学生通常在完成任务时,忽略了对文言文深度含义的思考,从而使得学生虽然完成了背诵内容但是仅限于背诵层面,理解不到位。在现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如今,仍有一些老师没有正确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文言文授课变成了信息技术体现的课程。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缺少扩展性教学的意识
在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有关内容的创作历程及作者本人的创作意图,让学生从更为宏达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智慧与思想。以蒲松龄《促织》为例,老师可将蒲松龄的创作趣味引入其中,体会古人的人文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让同学们对当今世界的开放水平进行有效的对比分析。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与生活联系起来的论述并不多,只注重对课文大意的传授。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文本的认识相对狭窄,不能有效地认识蒲松龄的人本思想,从而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实效。
二、策略
(一)利用文本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大多数的学生难以接受文言文教学,是因为在看到文言文的古语时,他们无法对其中内容进行一个了解,不知道这篇文言文讲述的是什么。如果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之前给学生一个简单的叙述。利用这一叙述,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中充满着知识和有趣的事情,来激发学生对其的学习兴趣,都可以有效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文言文教学的无限魅力。并且利用文本内容进行一个提前的叙述,可以帮助学生进行预习。文言文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让学生理解的,教师提前给出提示,让学生有一个预习的过程,在课堂讲解时教师便会方便许多。
例如,在教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时,虽然很多学生都了解这一故事,但是学生们并没有认真地阅读过文言文版本。教师在教学前便可以利用白话文的文本内容来进行一个介绍。如果教师觉得自己的语言无法组织好这一篇文言文字讲解,教师便可以在网上选取一些片段向学生讲解。在文言文教学时,肯定会与白话文版本则故事教学有不同的感受,选取白话文文本内容作为激发学生学习《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内容则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学习上学生会表现出与以往不相同的状况,积极地参与到文言文学习过程中。
(二)渗透文言文中的文化背景
有很多文言文所讲述的内容是与当今学生的认知是不能够接轨的。所以教师需要再进行文言文的讲解知识时渗透其中的背景内涵。学生了解文言文的文化背景,才能够跟进一步的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不能使教学内容太过于局限,可以将这个内容进行一步的拓展和深化。能够关联出更多的知识以及背景文化,让学生不仅仅只获取到课文内容的知识,还可以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多媒体互联网的运用,进行查阅或者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个文章背后的年代背景或者文化与其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还可以体会文章背后的故事,使学生能够更进一步的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
例如,在教学《逍遥游》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些课本之外的内容播放给学生作为拓展。并且利用网络书籍等途径对于庄子的一些小故事的查找,然后再结合文章提炼出庄子的主要思想。并且可以通过播放有关于逍遥游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两者结合的感官来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对于逍遥游背后内容的人生态度以及庄子的思想的理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目的。
(三)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语言要讲究幽默性
在进行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时,枯燥乏味、一板一眼的课堂语言不仅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也会使整个课堂变得异常严肃。学生自进入学校进行学习时就对教师抱有一种敬畏心理,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在与教师相处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太过严肃、严厉,会使得学生将这份敬畏转变为害怕。如此,在高中语文教师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时,会因课堂语言太过严肃,且文言文内容深奥难懂等原因,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并当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时,也会因害怕教师而畏惧提出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能够营造轻松欢快的课堂氛围,以放松学生的心情,使他们能够在保持愉快心情的同时集中注意力,轻松将知识吸收到脑海中。同时,教师的幽默课堂语言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交流更愉快、更通畅。如此,也才能够使教师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四)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品德、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以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养成,是目前高中文言文教育的基本目的。所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意识,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通过对文言文知识的体验,逐渐提高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欣赏水平。
比如,当学生们在学习《蜀道难》的时候,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收集相关的信息,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初步地理解这篇文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特定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体悟和了解诗歌中重要句子的具体意义和深层内涵。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老师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同学们演示“蜀道难”在真实世界里的攀登有多么困难,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反思,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深层含义,并深刻体会李白在创作这首诗的内心世界。
(五)点面结合,提升文学素养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语文学科根植于语言系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文言文学习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而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现状要求教师进行深度教学,点面结合,以“叶落知秋”的态度进行文言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传承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呈现“割裂”状态,放下课本,课文就是课文,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古代和当代文化相结合。
比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要用烛之武年迈不得重用,却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夜缒而出”,这是烛之武的爱国;现代革命烈士陈独秀、陈延年等人为民族解放置生死于度外,当代戍边战士陈祥榕守卫国土,保卫国家尊严献出生命;最后让同学们设想如果他们身处于这种环境呢?告诫同学们要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他日也成为保卫祖国的坚定力量。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谦让精神、《师说》中尊师重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学精神等,都是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习的要点,由点及面,以增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学的认同感。
(六)创设合作学习机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学习经验,要让其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注重多为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促使其对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更多锻炼,才能够促使其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大幅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促进其相互之间的交流,令其优势互补,会使其自主学习能力更明显提高。
如,《师说》这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将韩愈的资料、文章写作背景,以及课文中的实词、虚词、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注释等制作成幻灯片。授课时,根据高中生的不同语文能力、水平,将优、中、一般的高中生同时划分到一个小组,再布置自主学习任务:“独立阅读课文,结合教材及幻灯片翻译全文,对课文观点加以总结,思考古人对‘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指导高中生在小组内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后进行深入探讨。不仅会有效促进其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认知,还会让其自主学习能力快速提高。
三、总结
总之,文言文在高中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同时也是语文课程中的难点内容。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高中生进行文化背景的学习,奠定学习基础。另外,教师要注重为高中生创造较多自主学习机会,让其语文素养、学习能力等进一步提升。并且,要合理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高中生深入、高效的学习文言文,促使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虹.高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初探——以潘庆玉《大美兰亭》群文教学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35(06):73-75.
[2] 陈芳萍.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2):117-119.
[3] 姚琳.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分析[J].新作文(语文教学研究),2020(05):72.
[4] 唐金侠.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