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智能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

期刊: 环球科学 DOI: PDF下载

莫明伟 卢丽

南宁市自然资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

遥感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从综述遥感技术在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森林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质量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出发,分析卫星影像、无人机数据及地面传感器信息获取的多源数据,揭示遥感技术在提供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其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方面的优势,探讨遥感技术与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未来在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中的潜力。


关键词

遥感技术;自然资源;智能监测;卫星影像

正文


0     

随着全球资源利用压力的增加和环境变化的加剧,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监测和有效管理变得尤为关键遥感技术因其能够实现广泛的地表信息获取和实时监测而成为解决这些挑战的重要工具之一从卫星遥感到无人机技术的进步,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提供高分辨率、广覆盖的空间数据,还能够为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和资源规划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基于此,本文将探讨遥感技术在不同自然资源监测领域的应用案例,并评估其在智能化监测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和挑战。

1    遥感技术概述

1.1    遥感技术的定义与基本原理

遥感技术是通过卫星、飞机等载具获取地面、海洋或大气等目标区域的信息,包括光学、雷达、红外等各种电磁波段的数据,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传感器获取的电磁辐射能量,根据不同波段的特性识别和分析地表物体的信息,转换为数字信号,进而提取出地物表面或大气参数的信息。遥感技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能够实现对广阔区域的观测和监测,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等领域,从而实现对地球表面特征和变化的检测和分析。

1.2    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技术

遥感数据获取包括通过卫星、飞机、无人机等平台获取多种分辨率和波段的影像数据,已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精度:数据处理技术涵盖图像预处理、特征提取和信息解译等多个步骤;预处理阶段包括校正和增强图像质量,消除大气、地形和传感器噪声等影响因素;特征提取阶段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地物的几何、光谱和时空特征;信息解译阶段则依靠遥感专家和自动化算法,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类、识别和分析,生成各种地学信息产品,使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和灾害预警等应用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   自然资源智能监测技术

2.1    自然资源监测的基本概念和需求

自然资源监测是指对地球表面及其上空的自然资源进行系统的观测、记录和分析,旨在获取关于资源状态、变化和利用情况的详细信息其基本概念包括对地表、水体、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行动态监测,以支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决策。自然资源监测的需求主要源于对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及其与人类活动关系的深入了解。例如,通过监测森林覆盖变化,可以评估森林资源的健康状况及其对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的贡献。此外,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监测能够帮助政府制定土地规划政策,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城市发展质量。

2.2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覆盖监测中的应用

2.2.1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分类中的应用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分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高分辨率影像,可以获取地表细微的空间特征,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捕捉建筑物、道路、农田、森林、水体等各种地物的详细信息,进而进行准确的土地利用分类。例如,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可以将城市区域的不同用地类型(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精确区分,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持。此外,农业用地的分类也是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领域,可以区分不同作物类型及其生长状态,帮助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作物监测。

2.2.2 遥感数据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中的方法与技术

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是通过遥感数据分析和比较,识别和分析地表覆盖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过程遥感数据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中的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基于影像分类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基于影像分类的方法利用多期遥感影像进行分类,并比较不同时间段的分类结果,从而识别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这种方法适用于较为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如城市扩展、农业区域的变化等。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则通过多期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土地覆盖指数或者植被指数等变化信息,从而分析土地覆盖类型的动态变化趋势,例如监测森林覆盖率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化这些方法结合遥感数据的时间序列性和空间解析度,全面、动态地监测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为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2.3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2.3.1 森林覆盖变化监测与森林资源动态分析

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森林覆盖变化监测与资源动态分析方面通过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分析,实现对森林覆盖范围和类型的动态监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能够准确识别不同类型的森林覆盖,包括原始森林、人工林和灌木丛等,从而帮助管理者了解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通过比较不同时间点的遥感影像,可以监测森林覆盖的变化,包括森林面积的增减、植被生长状态的变化等,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和遥感信息,可以分析森林健康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为森林资源的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提供支持。

2.3.2 林火监测与森林健康评估

遥感技术在林火监测与森林健康评估中的应用,能够提供有效的监测手段和预警系统。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热点区域和火情发展情况,帮助及时发现并响应火灾事件,减少火灾对森林资源的损害。同时,遥感影像和地面监测数据的结合,能够评估火灾后森林的恢复情况和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为后续的生态修复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此外,通过遥感技术还可以分析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评估人类活动对森林健康的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森林管理和保护政策提供数据支持。综上所述,遥感技术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对森林覆盖变化和火灾监测的能力,还为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2.4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2.4.1   水体遥感监测技术与水质评估

遥感技术在水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对水体的遥感监测技术和水质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遥感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水体的全面监测和评估,包括水体覆盖面积、水体的空间分布、水体的形态特征等多方面信息。高光谱遥感和雷达遥感技术可以用来检测水体的叶绿素含量、浊度、溶解有机物含量等水质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和污染程度。例如,通过监测水体中的叶绿素含量,可以推断出水体中的藻类生长情况,及时预警和应对蓝藻水华等问题。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够检测水体温度、表面风速等环境因素,这些数据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水体监测数据,还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4.2 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遥感应用

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遥感技术的应用涉及到水资源的定量监测、水文过程模拟以及灾害管理等多个方面,遥感技术能够提供水文循环各个组成部分(如降水、蒸发、径流等)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信息,帮助水资源管理者了解水资源的供应情况和变化趋势。例如,通过卫星遥感数据获取的降水信息和地面监测数据结合,可以建立实时的降水监测系统,为干旱监测和旱情预警提供数据支持。此外,遥感技术还能够监测水库和水文站点的水位变化,支持水资源调度和水文模型的验证与改进。在灾害管理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洪水、干旱等灾害事件的监测和评估,为应急响应和灾后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3   智能监测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

3.1   人工智能在遥感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1.1    机器学习算法在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技术,特别是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广泛应用于遥感数据分析,为自然资源监测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方法。机器学习算法能够通过大量的遥感数据训练模型,从而实现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等自然资源的高效分类和监测。例如,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等监督学习算法,能够根据遥感影像的光谱信息和地物特征,自动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覆盖或植被类型这些算法不仅能够提高分类的准确性,还加速数据处理的速度,适用于大范围和多时间尺度的资源监测任务。在未监督学习方面,聚类算法如k均值(k-means)和混合高斯模型(Gaussian Mixture ModelGMM)等被广泛用于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地物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热点区域,例如湿地、草地和城市区域的边界识别。这些算法能够处理大数据量,识别出不同的地物类型和其空间分布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城市规划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2     深度学习技术在遥感影像解译中的发展与挑战

深度学习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在遥感影像解译中展示了巨大的潜力和挑战。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s)已经在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遥感影像解译中,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学习并提取影像中复杂的空间和光谱特征,从而实现更精细的地物识别和分类。例如,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准确地区分城市建筑物、道路网络和农田等不同类型的地物,甚至能够识别出微小的地物特征和变化。然而,深度学习在遥感影像解译中面临着数据获取和标注成本高昂、模型泛化能力不足、对计算资源需求大等挑战。解决这些挑战需要在数据集建立、算法优化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创新。未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遥感数据的增加,其在自然资源监测、环境保护和灾害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实现智能化、高效化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3.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集成应用

3.2.1   GIS在遥感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集成应用,为地表覆盖、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GIS在遥感数据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分析方面首先,GIS作为一个空间数据管理平台,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包括卫星影像、航空摄影和激光雷达数据等通过GIS系统,用户可以轻松获取和管理大规模的空间数据,快速检索和查询感兴趣的地理位置信息,为后续的空间分析和应用提供数据支持。其次,GIS在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可以对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分析和建模,提取和量化地表特征、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等信息。例如,结合GIS的空间统计分析和空间插值技术,可以生成高分辨率的土地利用/覆盖分类图,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地物,并定量评估其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这些空间分析结果为资源管理、土地规划和环境监测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2.2    空间大数据与自然资源智能监测的整合与应用

随着遥感技术和GIS系统的发展,空间大数据在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中的整合和应用愈加重要空间大数据涵盖了从多源遥感数据到地理信息数据的全面信息资源,其特点是数据量大、种类多、时效性强。通过整合空间大数据,可以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全方位监测和智能分析。例如,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和GIS平台,可以实现对全球森林覆盖变化的实时监测,追踪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和影响范围,分析城市扩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等在自然资源智能监测中,空间大数据的应用不仅限于数据量的增加,还包括数据的多样性和多源性通过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影像、地面传感器数据以及社交媒体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可以实现对复杂自然环境的深度监测和分析这种综合利用多源数据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准确性,还能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灾害应对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支持。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智能监测方面的应用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科学和资源管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多源数据,包括卫星影像、无人机数据和地面传感器信息,实现对地表覆盖、土地利用、森林健康、水资源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高效监测和分析这些数据不仅提供详细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信息,还支持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和资源管理决策的制定,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随着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进步,未来将进一步加强对复杂自然环境的智能监测能力,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献:

[1] 刘伟.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与调查中的应用探讨[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4):1-3.

[2] 张志刚,李明,温晖,.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中的应用[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2(02):12-13+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