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
摘要
关键词
家校共育模式;小学生;心理状况;应对策略
正文
引言
家校共育模式作为当今教育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家庭与学校的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加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十分有必要。在家长、教师等方面的压力下,小学生往往会自身一些心理问题,如畏惧学习、不自信等。而对于相关方面而言,应该加强关注这一点,借助家校共育模式帮助学生更好解决心理问题,促使学生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实现有效的提升与进步。
一、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一)积极心理状况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的积极心理状况表现尤为明显。借助家校共育模式,能够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教育【1】。家长与学校一起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使学生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自信。同时,家校共育模式还能很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在这一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的人交流,如同学、家长以及教师等,这样便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沟通与合作。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家长与学校还能一起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借助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品德素质,促使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有爱心的人。
(二)消极心理状况
就目前情况来看,小学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进而很容易出现一些消极心理。究其原因,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家长和教师的重心往往都放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并对学生有着很高的期望【2】。这样便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使得学生产生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同时,在家校共育模式下,学生可能会面临更多的竞争。究其原因,家校共育模式下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竞争也相应增加。学生可能会在学习、才艺等方面相互比较,从而产生嫉妒、攀比等消极心理。除此之外,在家校共育环境下,学生很可能会过于依赖教师与家长的指导,进而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在遇见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怎样下手与解决,而是等待他人的帮助,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还有就是因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多,进而会在人际交往中遇见各种问题,如霸凌、排斥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很有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抑郁、孤独等消极心理。
二、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状况应对策略
(一)增强家校共育意识
在家校共育模式下,要想更好的解决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最为首要的就是增强家长与教师的家校共育意识。家长需要认清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学校的责任,自身也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极大影响到学生【3】。所以,家长应该加强重视这一点,了解学生的情况,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且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中。而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得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得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他们需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有效提高家校共育意识,学校方面可以定期举办家长会和教师培训活动,让家长和教师了解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掌握家校共育的方法和技巧。家长会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分享成功的家校共育经验,解答家长和教师的疑问。教师培训活动则可以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的家校共育能力。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可以设置家校共育宣传栏,并且发放家校共育手册等,使家长和教师能够随时了解家校共育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家校共育宣传栏可以展示家校共育的活动照片、优秀案例以及家长感言等,让家长和教师感受到家校共育的成果。家校共育手册则可以收录家校共育的相关政策、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方法等内容,方便家长和教师随时查阅。
(二)创建家校共育沟通机制
建立有效的家校机制也十分有必要,借助此能够促进家长和教师始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4】。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学校可以引入多样化的手段,如建立家校联系簿、建立在线沟通平台、定期组织家长开放日和座谈会等。首先,家校联系簿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沟通方式,不过其使用价值依旧不容忽视。借助此,家长与教师能够及时记录学生生活、学习的表现,发现问题并且及时有效的解决;其次就是在线沟通交流。在信息时代下,学校方面可以将家校微信群、QQ群等在线沟通平台合理利用起来,使家长和教师能够随时交流孩子的最新情况。这些平台不仅可以用于日常沟通,还可以用来分享教育教学资源等,为家校共育的有效落实提供助力;最后就是家长座谈会,这是家校共育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通过组织家长座谈会,教师和家长可以就学生的心理状况与成长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并且想办法进行解决,以便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校共育活动
家校共育活动是促进家校沟通、提高家校共育效果的重要手段。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通过组织各种形式,可以让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同时也可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为了更好的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亲情,学校方面可以定期组织亲自活动,借助粗增进家长与学生的了解和感情,使学生有问题能够及时告知家长,寻求有效的帮助,避免不良心理问题的滋生【5】。而且在活动参与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还可以组织家长与学生一起参与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环保活动等。通过参与这些活动,能够很好缓解学生的压力,使学生能够学会关爱他人与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为了使家长更好的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校可以向家长传递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与孩子的正确沟通方式等。同时,家长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自家孩子在家里的问题,然后双方沟通解决。除此之外,学校方面如果有条件,还可以组织开展家长培训活动,内容包括育儿技巧、教育心理学等。借助此,能够使家长更加支持学校的教学,共同为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为此,需要相关方面加强重视,深层次的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基于此引入合适的应对策略,以便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其今后的学习进步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芦春桂,王莎.基于家校共育模式的小学生心理状况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 2022(7):38-38.
[2]彭晓慧."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构建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J].大众文摘, 2023(34):0063-0065.
[3]李婧.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共育建设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2):3.
[4]陈红梅.家校共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1(6):35-36.
[5]张晓光.家校共育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J].爱情婚姻家庭, 2022(31):0064-0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