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及优化策略研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于理想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 邮编:401331

摘要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进而促进语文教学的质量提升。本文首先分析了情境创设的定义和特点,探讨了当前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优化情境创设的策略,包括情境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指导、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以丰富情境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通过优化情境创设,可以有效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中学语文;情境创设;有效策略

正文


引言

教育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运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针对文学作品中涉及情感和体验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方式更能让学生深入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与意境。

一、情境创设的定义和特点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营造特定的教学情境或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其中,以达到更加真实、亲身和体验式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情境创设旨在将学习内容融入到真实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促进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情境创设突破了传统的抽象教学形式,将学习从纸面上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实践体验。通过模拟真实场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实用性[1]。情境创设强调学习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投入。在具体情境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角色的扮演者,通过情感共鸣和体验带动学习兴趣,增强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与掌握。在真实情境下,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培养了其思维灵活性、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情境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实际操作和交流互动来构建知识结构,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转化,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情境创设在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情境设计不合理

在实际教学中,情境设计不合理是中学语文课堂中情境创设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这可能表现为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脱节,或者情境设置过于复杂难以理解。例如,有些情境设计过于抽象,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不符,导致学生难以投入其中;另一些情境可能过于繁琐或不够清晰,使学生无法准确理解情境要求,影响了学习效果。

(二)教师角色不明确

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不明确。在一些情境创设中,教师可能过于强调角色的设定和情境的营造,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和引导。这可能导致教师在情境中扮演的角色与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不相匹配,使得教学过程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持,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参与度不高也是情境创设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尽管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式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如个人兴趣、学习能力等,导致参与度不高。这可能影响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三、情境创设优化策略的提出

(一)情境设计的优化与创新

情境设计的优化与创新是解决情境创设存在问题的重要策略之一。通过合理的情境设计,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2]。在优化情境设计方面,一方面可以借鉴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场景,另一方面也需要创新思维,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点进行设计。以《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优化情境设计,将学生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历史背景中,以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方式展现情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历史影像或音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通过模拟对话和情境再现,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小组合作任务或情境模拟游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可以分组展开辩论,就课文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价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实地考察或虚拟实验等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涉及的场景中,亲身感受和探索文本所传达的意义。例如,组织学生前往相关历史遗迹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或者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境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课文所描述的情景,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指导

教师角色的转变与指导是情境创设优化的另一重要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优化情境创设中,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转变,从单向的教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支持者。教师可以通过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好地适应情境创设的需求。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转变角色,不再仅仅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更像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可以积极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创设活动,激发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动性。此外,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精准指导。例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出现的困惑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和引导,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帮助;还可以及时调整情境创设的流程和方式,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学生在情境创设中得到有效的学习促进。此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更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通过转变教师的角色和精准的学习指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提升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三)提高学生参与度的策略与方法

提高学生参与度是情境创设优化的关键策略之一,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情境创设活动中[3]。以《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一种策略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鼓励他们展开思想交流和互动,激发彼此之间的启发和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探讨秋天所带来的不同情感和意义,然后进行汇报和讨论,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与学习分享。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情境模拟或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秋天的美好和怀念。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模拟游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互动和表演,增强学生对课文情境的理解和体验。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文中的主人公,通过表演或对话,深入探索秋天的怀念之情,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呈现秋天的景色与氛围,引发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和联想。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秋天的变化与美好,从而将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体验和感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强调了教师角色转变在情境创设中的重要性,提倡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同时,文章提出了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多种策略,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和多媒体技术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精准指导,以及学生参与度的提升,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将得到有效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昌海.创设情境,乐于学习——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策略指导[J].华夏教师,2023,(32):81-83.

[2]金英楠.探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J].汉字文化,2023,(18):119-121.

[3]吴玲玲,刘海平.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20,6(09):233-235+238.

 


...


阅读全文